刘丹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评价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后大脑耐受性
- 2008年
- 目的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球囊闭塞试验(BOT)中的评价效用。方法31例颈内动脉瘤患者接受了暂时性BOT。在闭塞球囊排空前5min.大约740MBq锝标双半胱乙脂(99mTc-ECD)静脉注入,随后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分级f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灌注减低)并计算患侧/健侧(L/N)感兴趣区内放射性计数比值。结果SPECT提示了24例受试者在暂时性球囊闭塞后出现了异常灌注,而只有4例出现了神经症状。正常血流灌注组L/N比值范围为0.98+0.03(7例),轻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89±0.03(11例),中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81±0.03(7例),重度血流灌注减低组L/N比值范围为0.66±0.04(6例),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BOT联合负荷SPECT评价颈内动脉闭塞后的大脑耐受性是一种易行、客观、敏感的方法,所得初步结果需更多病人数量来证实。
- 刘丹张人玲李萌
- 关键词:球囊闭塞血流灌注体层摄影技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
- 2008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03年3月以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或急诊PCI治疗后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或PCI治疗。其中50例作为细胞治疗组,抽取骨髓40mL,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另34例作为对照组,经冠状动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8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29例治疗组患者和22例对照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静态及动态心肌核素显像检查。结果细胞治疗组患者临床随访无明显副作用,心功能明显改善,运动耐力增加。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示左室射血分数(术前27.00%±0.89%,术后6个月36.80%±0.58%,术后2年40.94%±0.58%,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术前1.55±0.05,术后6个月1.32±0.03,术后2年1.24±0.02,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显著改善,峰值射血分数(EF)与基础状态EF的差值(术前0.88%±0.54%,术后6个月15.06%±0.43%,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P<0.01)及WMSI和基础状态WMSI的差值(术前0.07±0.02,术后6个月0.19±0.02,术后2年0.15±0.01,术后6个月、2年与术前比,P均<0.01)治疗前后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与静态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梗死和缺血面积减小,存活心肌增加。结论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2年的临床观察无明显副作用,具备安全性,并显示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对梗死后心功能有保护作用。
- 何冀芳赵虹魏嘉平李康李耘许立庆任文武温静周春燕韩涛田丁徐娟苏力张人玲刘丹马云川张建
- 关键词:骨髓细胞心肌梗死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基因分型三种PCR方法的比较
- 目的:采用三种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筛选出适于大肠埃希菌的最佳分型方法。
方法:以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RAPD)、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
- 刘丹王培昌赵霞王力红张京丽白淑媛张丽丽王育英张红艳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聚合酶链反应基因分型同源性分析
- 文献传递
- 核素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比较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26例单侧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7.44%、94.87%和82.05%,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02)。26例单侧血管病变患者用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6.15%、92.31%、92.31%,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552)。结论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较敏感,在诊断单侧血管病变中三种检查方法均较敏感。
- 何洁卢洁许英路翟勇张人玲刘丹
- 关键词:脑缺血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灌注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脑血流量和葡萄糖利用之间的关系
-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缺血程度与该部位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有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人及15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SPECT(99Tcm-ECD)和氟[18F]...
- 张人玲刘丹关乐翟勇苗绍惠盛树力
- 文献传递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脑血流量和葡萄糖利用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缺血程度与该部位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患有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人及1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99Tcm-乙撑双半胱胺酸二乙酯(99Tcm-ECD)灌注显像和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细胞代谢符合线路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部位呈现脑血流灌注减低而脑葡萄糖代谢增高的不匹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缺血部位血流灌注减低而葡萄糖摄取增高,并不代表神经元对葡萄糖的利用增高。
- 张人玲刘丹关乐翟勇苗绍惠盛树力
- 关键词:脑缺血放射性核素显像葡萄糖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细胞代谢状态
- 2005年
-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包括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代谢,并与CT、数字减影检查进行比较。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2-06/2005-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52例(发作次数1~5次),所有患者检查CT,MRI,数字减影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距末次发作后1~7d内完成。选择与其年龄相匹配的1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以对照组脑血流灌注显像与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大脑各部位放射性右/左比值±2s为正常值范围(0.8~1.1),高于或低于此值均为异常。结果:68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中有44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5%(44/52);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有46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9%(46/52),与CT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7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②经数字减影检查证实52例患者中有49例呈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轻,中重度的狭窄94%(49/52),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检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脑血流灌注、脑细胞代谢检查可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间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代谢异常,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 张人玲王默力关乐何洁刘丹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在评价肺癌淋巴结分期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在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110例肺癌患者,术前均予胸部螺旋CT和SPECT检查,了解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明确病理及纵隔淋巴结情况。结果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占病人的56.4%,螺旋CT探测到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63.6%,特异度69.7%。而SPECT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67.4%。准确度CT为67.3%,SPECT为70.9%。结论SPECT可作为临床评估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敏感手段之一。
- 张毅支修益钱坤刘丹
- 关键词:肺肿瘤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