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辉

作品数:49 被引量:83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骨折
  • 13篇胫骨
  • 11篇胫骨平台
  • 10篇股骨
  • 7篇手术
  • 7篇螺钉
  • 7篇骨折固定
  • 7篇关节
  • 6篇后外侧
  • 6篇钢板
  • 5篇颈骨
  • 5篇颈骨折
  • 5篇骨折固定术
  • 5篇骨骼
  • 5篇股骨颈
  • 5篇股骨颈骨折
  • 5篇固定术
  • 4篇胫骨平台后外...
  • 4篇接骨
  • 4篇接骨板

机构

  • 4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海门市人民医...

作者

  • 48篇孙辉
  • 24篇罗从风
  • 11篇张伟
  • 10篇曾炳芳
  • 8篇仲飙
  • 6篇施慧鹏
  • 5篇张长青
  • 3篇胡承方
  • 3篇王韬
  • 3篇杨光
  • 2篇张涛
  • 2篇朱奕
  • 2篇高洪
  • 2篇张巍
  • 2篇李晓林
  • 2篇郭尚春
  • 2篇陈欣
  • 2篇陈健
  • 2篇芮碧宇
  • 2篇张弛

传媒

  • 10篇中华创伤骨科...
  • 7篇国际骨科学杂...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第七届全国创...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3篇2007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处理被引量:8
2007年
胫骨平台骨折临床上常见,约占全部骨折的1%,可因轻微损伤,如摔伤所致,也可以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平台骨折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临床上常用的为1979年Schatzker提出的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和1990年内固定研究会(AO/ASIF)有关长骨骨折的综合分类。
孙辉罗从风
关键词:SCHATZKER高能量损伤长骨骨折骨折分类微损伤
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被引量:36
2008年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术中修补喙锁韧带和脱位愈合后取出钢板的必要性。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1月使用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4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其中15例术中修补了喙锁韧带,18例在平均术后1年取出钢板。按照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对喙锁韧带修补组和未修补组以及内固定取出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共37例,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7个月。术后1年所有随访患者肩关节总体评分平均为82.0分,喙锁韧带修补组(15例)评分平均为81.3分,喙锁韧带未修补组(22例)评分平均为82.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7,P〉0.05)。内固定取出患者取出前、后肩关节评分平均分别为80.4分和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P〈0.05)。结论AO/ASIF锁骨钩钢板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锁骨钩钢板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可不必常规修复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长期留存于体内可能影响肩关节活动,有必要在脱位愈合后取出内固定。
仲飙陈华孙辉罗从风曾炳芳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钢板
一种可得然胶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得然胶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提供一种可得然胶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将可得然胶转移至碱性分子的水溶液中,并依次进行第一搅拌处理、以及消泡处理,得包括单螺旋分子的可得然胶的...
孙辉倪似愚王海燕杨雪霞
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动态反馈固定系统,包括螺钉、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垫圈;所述螺钉包括螺头、螺杆,所述螺头设置在所述螺杆的头端,所述螺杆的头端表面光滑,所述螺杆的尾端包括螺纹;所述垫圈包括上垫圈、弹性体、下垫圈,所述弹性...
张伟孙辉张保焜刘敬文尹博浩
文献传递
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9
2012年
目的观察后外侧联合后内侧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术后即刻、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11PA)、胫骨平台后倾角(PA)。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本组均获12—20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73~92分,平均(82.4±6.8)分,ROM平均为(121.6±1.2)。术后即刻与12个月TPA、PA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内侧联合后外侧人路可治疗广泛而复杂的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双切1551对于后内侧和后外侧骨折复位和固定都较充分.对软组织创伤较小,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仲飙张弛孙辉杨光王竞超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后柱骨折后侧入路
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被引量:426
2018年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然而在临床诊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前常用的骨折分型系统虽然能够从不同角度区分骨折特征,可以一定程度上指导治疗,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但如何形成规范和推广应用,仍需努力。因此,为了有效地指导国内成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商议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仅适用于18岁以上骨骺闭合的成人及一般外伤引起的新鲜非病理性股骨颈骨折。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张长青张英泽余斌张伟孙辉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创伤骨科学临床诊治
加压支撑螺钉与部分螺纹空心螺钉固定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比较加压支撑螺钉(CBS)与传统3枚平行部分螺纹空心螺钉(PT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12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患者自身意愿,60例接受PTS固定(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46.1±7.6)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7例,Ⅲ型43例。60例接受CBS固定(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为(44.8±8.1)岁,改良Pauwels分型:Ⅰ、Ⅱ型11例,Ⅲ型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依据Pauwels分型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失效(8.3%,5/60)、骨不连(5.0%,3/60)、<10 mm股骨颈短缩(10.0%,6/60)及向外侧退钉的发生率(11.7%,7/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8.3%(23/60)、28.3%(17/60)、41.7%(25/60)、71.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向内侧移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良PauwelsⅢ型骨折中,观察组患者内固定失效和骨不连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改良PauwelsⅢ型骨折还是Ⅰ、Ⅱ型骨折,对照组患者<10 mm股骨颈短缩和内固定物松动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TS固定相比,CBS固定显著降低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在高能量改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类型中。
孙辉范致远靳颖哲尹博浩丁坚张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钉
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针对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股骨近端内固定支架(proximal femoral internal-fixator,PFI)有效性及力学差异。方法取18具Synbone股骨近端人工骨模型,制成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Evans-Jensen III型),分别以DHS、PFNA和PFI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3种固定方式的差异及优劣。结果在压缩载荷300、600、1 200 N下,DHS固定后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最大,与PFI、PFNA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FI与PFNA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扭转载荷300、600、1 200 N下,DHS及PFNA固定后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最大,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FI与DHS、PFNA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PFI系统的抗压缩稳定性与PFNA系统接近,但抗扭转稳定性强于PFNA系统;无论是抗压缩稳定性还是抗扭转稳定性方面,DHS固定系统都最小。
施慧鹏孙辉胡海王挺高悠水李晓林王成焘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固定生物力学
两种材料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金属(钛合金)和生物可吸收(聚左旋丙交酯,PLLA)两种材料螺钉在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疗效差异及可能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方法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 1日共有54例踝关节骨折伴...
孙辉罗从风施慧鹏张博曾炳芳
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8
2007年
下胫腓联合一旦损伤分离会严重影响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因此需对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运动特征、损伤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对其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理解。近几年许多国外学者一直围绕下胫腓联合的各个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剖学研究中对临床相关的解剖数据进行精确测量;运动学研究中运用更为精细的仪器,相对清晰地测量描述出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观察或精确测量的运动模式;有学者回顾性研究下胫腓联合损伤机制的探讨文献,归纳出多种损伤机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不仅保留和继承了传统临床试验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还不断提升和总结CT、MRI、踝关节镜及术中诊断技术的作用;治疗方面关注的焦点虽还集中于AO所推荐的下胫腓联合横行螺钉固定,但其技术细节正不断深化更新,新型固定技术、韧带修复重建理念也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治更为重视。该文归纳总结了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新观点。
孙辉罗从风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运动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