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从风

作品数:297 被引量:4,060H指数:3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4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5篇骨折
  • 92篇胫骨
  • 63篇胫骨平台
  • 62篇关节
  • 56篇内固定
  • 52篇手术
  • 49篇股骨
  • 49篇固定术
  • 44篇平台骨折
  • 44篇胫骨平台骨折
  • 41篇骨折固定
  • 40篇骨折固定术
  • 35篇髓内
  • 33篇微创
  • 32篇髓内钉
  • 29篇钢板
  • 26篇近端
  • 20篇远端
  • 20篇手术治疗
  • 20篇骨盆

机构

  • 286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大学
  • 3篇舟山市中医骨...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宁波市第六医...
  • 2篇泰安市中心医...
  • 2篇同济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浦东新...
  • 2篇南通市第六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296篇罗从风
  • 145篇曾炳芳
  • 47篇张长青
  • 34篇高洪
  • 32篇胡承方
  • 24篇孙辉
  • 21篇张巍
  • 18篇陆男吉
  • 18篇仲飙
  • 14篇柴益民
  • 14篇安智全
  • 13篇周凯华
  • 13篇于晓雯
  • 13篇陈健
  • 12篇眭述平
  • 11篇陈云丰
  • 11篇燕晓宇
  • 11篇施慧鹏
  • 10篇朱奕
  • 10篇杨发民

传媒

  • 60篇中华创伤骨科...
  • 37篇国际骨科学杂...
  • 14篇临床骨科杂志
  • 14篇中国骨与关节...
  • 12篇中华骨科杂志
  • 9篇上海医学
  • 9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实用骨科杂志
  • 8篇中国组织工程...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6篇国外医学(骨...
  • 6篇中国骨伤
  • 6篇第七届全国创...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4篇第二届国际创...
  • 4篇第二届华东地...
  • 3篇老年医学与保...
  • 3篇第八届全国创...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0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9篇2016
  • 12篇2015
  • 11篇2014
  • 8篇2013
  • 16篇2012
  • 13篇2011
  • 26篇2010
  • 27篇2009
  • 32篇2008
  • 52篇2007
  • 24篇2006
  • 11篇2005
  • 17篇2004
2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胫骨平台后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本发明的是一种胫骨平台后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包括水平部、连接部和纵行部。水平部、连接部和纵行部上均设有贯穿的孔。水平部呈圆弧形,纵行部与水平部之间呈一定的夹角向内侧倾斜。本发明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使用了更加...
罗从风孙辉
文献传递
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评估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影像学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和诊断的有效性。资料收集: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70-01/2007-04与胫骨平台骨折的影像学相关文章,检索词“Tibial plateau fracture;plain film;SpiralCT;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MR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6-01/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胫骨平台骨折;平片;螺旋CT;三维重建;核磁共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找出所有和上述检索词一致的文献,审核摘要后,纳入的标准为:①影像学评估骨折的文献。②关于平台骨折诊断的文献。③关于平台骨折分型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关于胫骨平台影像学、分型、诊断的文献,3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69篇因系关于胫骨平台手术方法的文献。资料综合: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的治疗难题,特别是复杂性骨折,术前诊断和分型对治疗和预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最常用的的分型是Schatzker分型,影像学资料作为诊断和分型依据,为临床骨科医师看重。从X射线平片到核磁共振(MRI),各种资料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从影像学、分型及诊断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充分的认识,并提出了近年来分型和诊断上的新观点,质疑了X射线平片诊断的准确性。结论:由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复杂性,X射线平片已经不能很好地为平台骨折提供最完善的信息,需要有CT及其他影像学技术的辅助,才能给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陈健罗从风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X射线平片螺旋CT核磁共振康复工程
临床病例讨论——延迟诊断Morel—Lavallee损伤的治疗被引量:6
2011年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汽车碾压伤致右大腿疼痛、畸形、活动受限2h急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心率120次/min,血压9.31/5.32kPa,左髋部及大腿明显肿胀,局部皮肤碾压伤,压痛(+),畸形,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不清。立即予开放深静脉补液,心电血压监护,X线片示右股骨干骨折,因为怀疑股动脉损伤,行双下肢CT血管造影,结果阴性,遂诊断:
张弛仲飙罗从风孙辉杨光
关键词:股动脉损伤临床病例足背动脉搏动右股骨干骨折大腿疼痛
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24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根据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分别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固定(A组)、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C组),测量不同内固定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 结果 A、B、C组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376±0.022)、(0.268±0.024)、(0.131±0.019)mm,1000 N载倚下相对位移分别为(0.871±0.031)、(0.593±0.039)、(0.437±0.064)mm,1500 N时相对位移分别为(1.460±0.083)、(1.293±0.075)、(0.842±0.117)mm,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失效载荷分别为(2360±217)、(3083±190)、(3545±250)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稳定性最强,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有临床意义.
曾智敏罗从风胡承方曾炳芳
关键词:胫骨骨折生物力学
三维C型臂透视导航下微创治疗髋臼骨折
罗从风张巍胡承方孙辉高洪曾炳芳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使用金属、可吸收材料固定的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疗效。 [方法]2006年5月~2007年9月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15例。10例采用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5例使用金属拉力...
王金武周宁峰芮碧宇朱伟王兵罗从风曾炳芳
文献传递
重视胫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被引量:64
2004年
胫骨近端骨折,特别是高能量胫骨近端骨折治疗上有很多困难:软组织必须承受损伤与手术剥离的双重压力,常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近端骨块的复位、固定与维持。治疗上根据这些特点应做到:及时发现处理合并损伤,对骨折损伤正确判断,根据每个骨折的特点及软组织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特别强调手术中对软组织的保护。
曾炳芳罗从风
关键词:胫骨近端骨折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器外固定器高能量损伤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被引量:112
2004年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涉及胫骨干骺端的骨折,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平均年龄42.5岁(25~64岁)。按AO分型,A型(不涉及关节面)12例;B型(伴有部分关节内骨折)11例;C型(伴有完全关节内骨折)9例。其中,胫骨近端18例,胫骨远端骨折14例。结果患者完全负重时间为15.1周(12~26周);X线愈合时间为14.3周(11~24周)。按照Johner-Wruhs评价法,功能优为19例,良为10例,中为3例,差为0例,优良率为90.6%。浅表感染2例,皮肤水疱3例;无深部感染及皮肤坏死。结论微创钢板固定法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是治疗胫骨干骺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X线监视下进行良好的间接复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罗从风高洪杨发民眭述平曾炳芳
关键词:胫骨干骺端骨折X线监视手术治疗微创外科硬膜外麻醉
微创钢板固定法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141
2004年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了解微创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2年10月共有17例(17膝)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微创钢板法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5.3岁(20~66岁);其中左膝12例,右膝5例;男8例,女9例。按AO分型,41B型3例,41C型14例;按Schatzker分型,Ⅱ型2例,Ⅴ型4例,Ⅵ型11例。用改良内外侧联合切口,行微创钢板固定。术后1、3、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行摄片及关节活动度检查,测定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术后1年行膝关节HSS评分。结果患者术后与术后1年TPA及PA平均值的差异无显著性(TPA:t=0.979,P=0.342;PA:t=0.659,P=0.519)。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8.7分(75~98分)。本组患者无深部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微创钢板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及软组织并发症明显减少,骨折固定及时,长期的稳定性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罗从风高洪仲飙眭述平曾炳芳
关键词:高能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器关节功能手术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
本文探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型,高能量骨折合并相当程度软组织损伤,特别注意血管损伤情况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时机;微创技术;厚皮瓣技术。
罗从风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血管损伤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微创技术
文献传递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