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张辉

作品数:61 被引量:435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天文地球
  • 4篇理学
  • 2篇电气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0篇地震
  • 28篇地电
  • 20篇震前
  • 17篇地电场
  • 16篇地震前
  • 10篇M
  • 8篇地电阻率
  • 6篇汶川地震
  • 5篇地壳
  • 5篇接收函数
  • 4篇电磁扰动
  • 4篇极化子
  • 4篇各向异性
  • 4篇S7
  • 4篇S波
  • 4篇DEMETE...
  • 4篇磁扰
  • 3篇地震预测
  • 3篇电场
  • 3篇电磁现象

机构

  • 57篇中国地震局兰...
  • 21篇中国地震局地...
  • 9篇兰州理工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南京基准地震...
  • 1篇天津市地球物...
  • 1篇江苏省高邮地...

作者

  • 61篇安张辉
  • 37篇范莹莹
  • 29篇刘君
  • 24篇杜学彬
  • 22篇谭大诚
  • 22篇陈军营
  • 13篇王建军
  • 9篇元丽华
  • 9篇解滔
  • 8篇崔腾发
  • 6篇郑国磊
  • 6篇吴庆举
  • 5篇高悦
  • 3篇张瑞青
  • 3篇马军
  • 2篇解涛
  • 2篇周民都
  • 2篇张材荣
  • 2篇谭大成
  • 2篇王丽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6篇地震工程学报
  • 5篇地震
  • 5篇地震学报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3篇发光学报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2015中国...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华南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高原地震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震监测...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各数字测震台下方地壳速度结构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甘肃省数字台网的资料,应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对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ho面的深度都在50 km左右,甘南的Moho面深度普遍大于河西;地壳可以分为两层,20 km为其分界面。上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层,其成因不是岩石熔融所致,而是其它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因素所致。另外各台站下方地表盖层的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安张辉吕子岚杜学彬谭大诚陈军营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
玉树Ms7.1地震前山丹、古丰台的电磁现象
<正>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地震,本次大震及其强余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地块南的甘孜-玉树-风火山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和北缘分布有中国地震局建设的几十个电磁观测台,其中包括地电阻率、地电场...
范莹莹安张辉刘君
文献传递
地电场相对变化研究
在孕育过程和发震时产生地震电磁信号现象,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同.随着我国大陆近些年一些大震的发生,从事地电场观测相关研究的人员,利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发现了与地震联系比较紧密的异常现象.但是,这些方法的易操作性有一...
安张辉范莹莹刘君王建军高悦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电场电磁信号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地电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2013年芦山Ms7.0地震前甘肃省平凉台、四川省成都台和云南省元谋台地电场观测资料进了分析研究.为增强对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还对平凉、成都和元谋地电场观测台站在正常时段变化情况,与地震发生前夕的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成都地电场观测台站在芦山Ms7.0和汶川Ms8.0地震前的变化情况也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①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能够对地电场观测资料进行有效处理,处理结果简单直观;②在芦山地震前1~2个月地电场时频图出现能量增强现象,出现变化的周期范围约为90~1400 h,能量最小变化幅度有3个数量级,最大变化幅度达到6个数量级;③通过上述三个地电场观测结果的对比,以及成都地电场观测结果的类比方式,大大提高了分析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讨论部分,对地电场观测中能够观测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性,从实验和数值模拟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安张辉杜学彬范莹莹刘君谭大诚崔腾发陈军营王建军
关键词:希尔伯特-黄变换地电场
芦山M_S7.0与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甘肃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本文应用2013年芦山MS7.0与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的平凉等3个地电场台站观测数据,研究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前,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平凉台记录到显著的地电场异常变化。2利用最大熵谱估计方法计算平凉、松山、古丰台在芦山地震以及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后地电场观测数据,得到在上述两次地震前均发生地电场功率谱密度(特别是低于4×10-3 Hz频段的成分)增大的现象,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部分测向谱密度增大现象消失。3距离震源区越近,地震发生前后功率谱密度异常变化越明显,长短极距相关性越差,初步分析认为此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在震源孕育、发生过程中,台站所在位置地下介质形变激发宏观电磁辐射造成的。
范莹莹杜学彬谭大诚安张辉刘君王建军
抛物阱中极化子效应对D^-心的影响
2007年
采用改进的LLP方法在考虑体声子影响的情况下研究了抛物量子阱中电子-LO声子相互作用对D-心能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阱宽较小时,D-心的基态能量和结合能随着阱宽L的增大而急剧减小;阱宽较大时,能量的减小比较缓慢,最后接近体材料中的三维值。并且得出了电子-LO声子相互作用可使D-心的结合能有显著的提高。
元丽华安张辉马军陈玉红
关键词:抛物量子阱极化子
滑动自相关方法在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6年
提出了地电阻率滑动自相关数据处理方法,利用随机时间序列对方法进行了数值检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将滑动自相关方法应用于3个地电阻率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经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果:1)甘孜台和山丹台地电阻率滑动相关系数变化与地震事件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震前半年到1年时间范围内,会出现相关系数阶段性增大现象,同时,这2个台站的相关系数异常也表现出比较强的各向异性特征;2)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虽受干扰较为严重,但相关系数异常现象与地震事件仍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了说明所使用方法的有效性之外,还可能与参加计算的地震事件震级比较大,震中距较小,以及发震时间比较集中有关,在该台站同样也存在异常的各向异性特征;3)通过对比不同震级特征地震的相关研究结果得出,当选择的特征地震震级较小时,不同地震的震前异常幅度会有所不同,但当震级较大时(如M_S≥5.0),其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此外,还对地电阻率地震异常的各向异性,以及特征地震的选取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安张辉詹艳陈小斌姜峰高悦
关键词:地电阻率地震异常相关系数各向异性
汶川8.0、芦山7.0、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
杜学彬安张辉范莹莹刘君陈军营王建军崔腾发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被引量:116
2006年
利用甘肃地震台网16个台站记录的远震资料,采用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得到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扫描法和线性反演方法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进行了研究,这两种接收函数方法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厚度变化剧烈,祁连块体为50~55km、柴达木块体和河西走廊为45km左右(合作台除外),由北向南,Moho界面呈中央下凹的准对称状.研究区地壳VP/VS于1.66~1.85(σ=0.215~0.294,均值0.254),其均值接近或略低于全球平均值;S波速度结构可见壳幔过渡带具有明显的突跳,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推断该区可能不存在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部分熔融现象.该区地壳VP/VS值与地壳厚度呈反相关关系,推断该区地壳的主要组成成分以中酸性岩石为主,其45~55km厚的地壳可能主要是通过上地壳的叠置形成的.
李永华吴庆举安张辉田小波曾融生张瑞青李红光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地壳结构泊松比
海安台井下与地表地电观测对比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在海安地电观测台站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研究了地表游散电流、金属管线、以及人工交/直电流对地表、井下地电观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使用铅电极的情况下,井下地电观测的长期稳定性明显优于地表观测;垂直方向观测的抗干扰能力明显优于地表、井下水平方向观测;(2)与地表观测相比,井下地电观测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表直流电流、雷电、和金属管线类的影响;(3)地表直流电流对地电观测所产生的干扰影响远大于交流电流.
许忠祥安张辉于华徐连胜王昕李伟
关键词:地电井下地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