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文娟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淋巴
  • 10篇淋巴瘤
  • 6篇细胞
  • 5篇细胞淋巴瘤
  • 4篇预后
  • 4篇弥漫
  • 4篇免疫
  • 4篇B细胞
  • 4篇病理
  • 4篇BCL-2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弥漫性大B细...
  • 2篇组织化学
  • 2篇胃肠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临床病理学研...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病理分析
  • 2篇病理学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剑桥大学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作者

  • 11篇尹文娟
  • 11篇高子芬
  • 11篇刘翠苓
  • 11篇李敏
  • 8篇黄远洁
  • 6篇何耀鑫
  • 6篇薛学敏
  • 5篇徐教生
  • 5篇黄欣
  • 4篇董格红
  • 3篇时云飞
  • 3篇郑杰
  • 2篇宫丽平
  • 2篇周春菊
  • 2篇杜鹃
  • 1篇崔荣丽
  • 1篇杜娟
  • 1篇段泽君
  • 1篇董丽娜
  • 1篇杨艳丽

传媒

  • 4篇白血病.淋巴...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第十一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罗华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情况。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5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Bcl-2、CD10、BCL-6、和Mum-1等的表达情况。根据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应...
刘翠苓尹文娟薛学敏何耀鑫徐教生黄远洁李敏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BCL-2
文献传递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血液病理研究室确诊的DLBCL患者156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CD10、bcl-6和MUM-1表达情况。根据Hans模型将患者区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细胞起源组(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细胞起源组(non—GCB);利用Muris分型将DLBCL患者分为低临床风险组(1组)和高临床风险组(2组);将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设为研究组,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随访全部病例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x^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及Life Table生存分析。结果研究组的30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783%,对照组的126例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53.4%,研究组患者整体预后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Hans模型所区分的不同起源组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Muris模型所区分的1组预后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Muris模型所区分的1组预后明显较2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不良具有较强相关性,而与研究组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生存率。利妥昔单抗使用后,bcl-2蛋白表达及Muris模型分组对DLBCL的预后提示作用明显减弱。
李敏尹文娟郑杰刘翠苓黄欣高子芬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方法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 公司 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 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 B/T 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 M/T 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黄欣黄远洁刘翠苓李敏时云飞董格红尹文娟高子芬
关键词:髓外浸润免疫表型分型
全文增补中
儿童颌部Burkitt’s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颌部散发性Burkitt’s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3例儿童颌部散发性BL病例为2007年1—12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存档及会诊病例。结合临床特征,对患儿光镜、免疫表型、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BL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11岁。临床均表现为颌部肿物,牙龈肿痛,牙齿松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和CD10,大于95%以上的肿瘤细胞Ki-67阳性;原位杂交显示EBER1&2阴性;间期FISH检测均存在c-myc基因断裂,其中1例同时伴有IgH基因断裂。结论BL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属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容易累及颌骨,与换牙临床表现相似而易被漏诊误诊。
黄远洁郑杰刘翠苓宫丽平李敏黄欣董格红尹文娟周春菊张永红杜鹃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
原发胃肠道DLBCL的Bcl-2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胃肠道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提示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1999-2007年间确诊为DLBCL,且未应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的病例41例,...
薛学敏何耀鑫徐教生尹文娟黄远洁李敏刘翠苓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BCL-2胃肠道
文献传递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BCL10核表达与其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被引量:3
2007年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董格红叶洪涛郑杰刘翠苓宫丽平黄雪彪朱军克晓燕董丽娜李敏黄欣黄远洁时云飞尹文娟崔荣丽杜娟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BCL10螺杆菌
bcl-2蛋白对胃肠和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bcl-2蛋白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以及原发结内DLBCL中的预后提示作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确诊为DLBCL,且非利妥昔单抗化疗的患者93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CD10、bcl-6、Mum-1表达情况。随访全部患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对所得资料行χ2检验、生存曲线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原发于胃肠道DLBCL46例。bcl-2(+)病例26例,完全缓解(CR)8例;bcl.2(-)病例20例,CR10例。两者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1852),两组的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4663)。原发于淋巴结DLBCL47例。bcl-2(+)病例30例,CR8例;bcl.2(-)病例17例,CR10例。两者C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293),两组的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470)。结论bcl-2蛋白对原发淋巴结内DLBCL有预后提示意义,而在原发胃肠道DLBCL中无预后提示意义。
薛学敏刘翠苓李敏尹文娟何耀鑫徐教生高子芬
关键词:淋巴瘤BCL-2预后
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1、TIA-1和granzyme B表达与预后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研究原发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蛋白及细胞毒性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表达情况,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及北京儿童医院确诊S-ALCL病例51例,常规形态观察,复习及补充必要免疫组化标记以核实诊断.采用SP法检测ALK-1蛋白及细胞毒相关蛋白TIA-1和granzyme B的表达.收集临床资料并完善随访.结果 51例S-ALCL中,36例(63%)ALK-1蛋白阳性.47例S-ALCL中20例(42.55%)granzyme B蛋白阳性.28例行TIA-1蛋白检测,22例(81.48%)阳性.51例中有随访资料者共44例(86.27%),生存时间0.5~66个月.ALK-1阳性病例、granzyme B阴性病例预后较好.而TIA-1的表达与预后无关.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ALK-1、granzyme B的表达及Ann-Arbor分期对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K-1与granzyme B均是独立的预后指标,有助于S-ALCL病例的预后判断.
时云飞周春菊刘翠苓李敏黄欣董格红黄远洁尹文娟杨艳丽刘芳马晓龙杜鹃高子芬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胸腹水石蜡制片免疫组化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临床送检胸水、腹水的石蜡制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以及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间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血液病理研究室会诊病例15例(1-58岁,中位年龄8岁,男:女=11:4...
何耀鑫薛学敏徐教生尹文娟黄远洁李敏刘翠苓高子芬
关键词:胸水腹水免疫组化淋巴瘤
文献传递
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分类模型的预后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Hans及Chan分类模型对DLBCL患者的预后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方法对181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Ki-67、CD3、CD20、CD79a、Bcl-6、CD10、Mum.1、GCETl、FOXPl的表达。并根据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使用Hans模型及Chan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6:1。平均年龄53.5岁,中位年龄57(2~85)岁。181例患者中61例(33.7%)累及淋巴结,120例结外患者中以胃肠道最为多见(43例,35.8%)。随访时间1~120个月,3年生存率为49.7%,18个月内为患者死亡高发时间。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76.9%,明显优于单纯使用CHOP方案的患者(61.9%)(P=0.017)。Ki-67、CD3、CD20、CD79a的阳性率分别为96.4%、0、98.3%和80.5%。GCETl、CD10、Bcl-6、Mum-1、FOXPl在DLBCL患者中均有一定的表达,但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Hans模型分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组78例,Non—GCB组103例,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an模型分组,GCB组68例,Non.GCB组113例,生存分析显示GCB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组(P〈0.05)。结论中国人DLBCL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人群基本一致。Chan模型可用于国人DLBCL的预后提示。
李敏刘翠苓尹文娟何耀鑫薛学敏段泽君高子芬
关键词: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