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姝

作品数:16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休克
  • 3篇动脉
  • 3篇心肌
  • 3篇休克患者
  • 3篇细胞
  • 3篇感染性
  • 3篇感染性休克
  • 2篇多器官功能
  • 2篇多器官功能障...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预后
  • 2篇脓毒
  • 2篇器官
  • 2篇器官功能
  • 2篇器官功能障碍
  • 2篇主动脉

机构

  • 13篇北京世纪坛医...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6篇张静姝
  • 16篇陈炜
  • 14篇陆非平
  • 11篇古旭云
  • 9篇刘龙
  • 9篇王锁柱
  • 5篇赵磊
  • 5篇盛博
  • 3篇韩聪聪
  • 3篇臧学峰
  • 2篇牛素平
  • 1篇吕超
  • 1篇虞勇
  • 1篇刘颖萍
  • 1篇刘勇
  • 1篇李玉平
  • 1篇赵国敏
  • 1篇刘龙
  • 1篇王卉呈

传媒

  • 4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麻醉与监护论...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注册研究方法。选择北京世纪坛医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人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晚期患者78例,根据患者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单用血管活性药物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和联合IABP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IABP治疗)两组,每组39例。两组在治疗前后均行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灌注监测,同时观察休克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住ICU时间、28d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各监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心脏功能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IABP组平均动脉压(MAP,mmHg,1mmHg=0.133kPa)在IABP后24h和72h,心排血指数(CI,L·min-1·m-2)在IABP后48h、停用IABP后2h,多巴胺用量(μg·kg-1·min-1)在IABP后24、48、72h和停用IABP后2h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单用血管活性药物组(MAP:53.0±6.3比52.1±6.2,65.6±4.3比65.0±2.1;CI:3.40±0.20比3.30±0.50,3.60±0.30比3.60±0.30;多巴胺用量:17.5±1.2比17.6±1.3,10.2±1.3比12.8±1.6,5.8±1.5比6.8±1.7,3.0±0.7比4.1±1.3,P〈0.05或P〈O.01);且与单用血管活性药物组比较,联合IABP组患者休克恢复时间(d)明显缩短(10.4±2.2比14.1±3.4),28d病死率明显降低(34.1%比45.6%,均P〈O.01);两组住ICU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IAB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及全身组织灌注,减轻心脏后负荷,提高CI,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对缩短住ICU时间、改善预后、减少患者病死率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推荐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药物治疗不佳的备选治疗方法。
陈炜盛博赵磊陆非平王锁柱刘龙古旭云张静姝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血管活性药物
W-3鱼油脂肪乳对腹腔感染患者细胞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将30例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标准营养支持治疗,B组给予标准的等氮量、等热量营养支持和W-3鱼油脂肪乳。两组均于术后1、8d分别取血测定血清IL-6、TNF-α和CD3+、CD4+、CD8+淋巴细胞。与A组相比,B组术后第8天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CD4+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B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清TNF-α水平的下降趋势及CD3+淋巴细胞比率、CD4+/CD8+的升高趋势较A组明显,但P>0.05。认为补充鱼油脂肪乳可以抑制腹腔感染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陆非平陈炜古旭云张静姝刘龙王锁柱
关键词:腹腔感染白细胞介素细胞免疫
NA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前、后血清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NAC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NAC 400 mg,3次/d,共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血清中细胞因子、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NAC治疗后血清IL-6、IL-8水平下降,IL-2水平增高(P<0.05);T淋巴细胞CD3+、CD4+、CD8+比例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C治疗可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有关细胞因子的炎症反应和改善免疫功能,在抑制COPD的进行性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陆非平陈炜韩聪聪张静姝
关键词:乙酰半胱氨酸炎症趋化因子类T淋巴细胞亚群
监测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性休克短期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入住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医学科76例脓毒性休克并行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科后立即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仪(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6h的平均动脉压(MAP)、每搏量指数(SVI)、心排血指数(CI)、全心射血分数(GEF)、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等。根据7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34例)。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复苏前及复苏后6h各参数对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7d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①与液体复苏前比较,存活组复苏后6h的EVLWI、PVPI均明显下降[EVLWI(mL/kg):7.33±1.72比9.07±2.81,PVPI:1.39±0.34比1.74±0.50,均P〈0.01];死亡组复苏后6h的EVLWI、PVPI均明显升高[EVLWI(mL/kg):12.62±3.58比8.97±2.74,PVPI:2.36±0.81比1.73±0.60,均P〈0.01],而MAP进一步下降(MAP(mmHg,1mmHg=0.133kPa):70.53±12.12比77.06±13.48,P〈0.01]。②ROC曲线显示,液体复苏后6h EVLW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临界值为9.50mL/kg时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8.1%;PVPI的AUC为0.890,临界值为1.75时的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92.9%。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液体复苏后6h的EVLWI是脓毒性休克患者7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R)=0.546,95%可信区间(95%CI)=0.852~0.976,P=0.006]。结论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VLWI、PVPI、MAP与脓�
陈炜臧学峰牛素平吕超赵磊盛博古旭云张静姝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血管外肺水指数平均动脉压预后
急性心肌梗塞后急诊支架置入术与补救性支架置入术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行急诊支架置入术与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两组,急诊支架置入术组19例(A组),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组39例(B组)。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补救性支架置入术组发生新近心肌缺血及再栓塞的机率明显低于急诊支架置入术组(P<0.05)。结论急性心梗后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栓塞和心肌缺血,降低死亡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张静姝陈炜陆非平王卉呈刘龙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管成形术
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
2008年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由于感染、创伤、休克、重症胰腺炎及心脏复苏不完全等原因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MODS是ICU工作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报道1例以MODS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主动脉夹层破裂,最终困心包填塞而死亡的病例.以加强临床医师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
陆非平陈炜古旭云张静姝刘龙王锁柱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破裂MODS重症胰腺炎心脏复苏
58例严重感染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选2006年10月~2008年5月入住北京世纪坛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严重感染患者58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分别记录年龄、性别、人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评分)、感染部位、血培养结果、动脉血乳酸数值。结果发现,死亡组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血培养阳性率、动脉血乳酸值均高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MODS评分和动脉血乳酸值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认为严重感染患者初始MODS评分和血乳酸值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陆非平陈炜张静姝刘龙古旭云王锁柱
关键词:血乳酸预后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效果观察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寻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有效药物。方法将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各73例,分别服用缬沙坦80-160mg和氨氯地平5~10mg,均为1次/d。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12个月分别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A峰/E峰值。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排血量比较均无明星变化,而A峰/E峰值则明显降低;治疗后缬沙坦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下降,而氨氯地平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均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但前者能明显逆转左心室肥厚。
陈炜陆非平张静姝王锁柱李玉平刘勇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氨氯地平
椒蒿有效成分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评价椒蒿有效成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心肌细胞培养,然后行药物对心肌细胞最大无毒剂量的选择试验、药物在细胞外对CVB3 的直接灭活试验、不同药物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试验。结果药物在1:8- 1:256稀释范围内对心肌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1:8时则出现药物毒性反应;药物与病毒作用后, 病毒滴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在1:10-1:80的稀释范围内随着稀释度增加,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率增加至最高。随后稀释至1:160-1:320时则逐渐下降;药物作用于心肌细胞48 h后可明显降低CVB3在心肌细胞上的TCID_(50)。结论椒蒿可能是一种应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较为理想药物。
陈炜虞勇陆非平张静姝刘颖萍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B3心肌细胞
椒蒿挥发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椒蒿挥发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60只BALB/c雄性小鼠,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150只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模型组、黄芪组和低、中、高剂量椒蒿挥发油组。采用腹腔接种柯萨奇B3亲心肌病毒株建立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模型。病毒感染1h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黄芪组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mL;椒蒿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给予2%、5%、10%的椒蒿挥发油0.3mL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持续给药1周。观察各组小鼠死亡率、心脏/体质量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心肌组织匀浆中病毒滴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及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①死亡率:模型组死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60.0%比0%、23.3%、20.0%、28.7%),模型组与椒蒿挥发油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比46.7%,P〉0.05);黄芪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椒蒿挥发油高剂量组(P〈0.01),黄芪组与椒蒿挥发油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椒蒿挥发油低剂量与中剂量组死亡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指标:制模后8d,模型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15.91±3.87)%比(38.50±2.32)%],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NK细胞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19.38±3.27)%、(18.54±3.09)%、(18.36±2.64)%比(15.91±3.87)%,均P〈0.05]。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匀浆中未检出病毒,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心肌组织匀浆病毒滴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10^-9/mL:1.96±0.44、1.95±0.46、1.95±0.48比2.41±0.51,均JP〈0.01)。③肌损伤指标:正常对照组cTnI水�
陈炜赵磊盛博陆非平张静姝牛素平臧学峰赵国敏
关键词:挥发油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