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学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内镜
  • 3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钛夹
  • 2篇黏膜
  • 2篇金属夹
  • 2篇剥离术
  • 2篇出血
  • 1篇早癌
  • 1篇早期食管癌
  • 1篇粘膜
  • 1篇粘膜剥离
  • 1篇直肠
  • 1篇直肠异物
  • 1篇食道
  • 1篇食管癌根治
  • 1篇食管癌根治术
  • 1篇食管切除

机构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西京医院

作者

  • 10篇彭学
  • 10篇柏健鹰
  • 8篇樊超强
  • 7篇谢霞
  • 7篇于劲
  • 6篇杨仕明
  • 6篇杨歆
  • 3篇廖忠莉
  • 2篇张霞
  • 2篇邓磊
  • 1篇宋元鲲
  • 1篇李先来
  • 1篇罗孔嘉
  • 1篇滕冬梅
  • 1篇魏志
  • 1篇刘恩
  • 1篇陈严严

传媒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1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2014年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的上消化道Dieulafoy病并出血的16例患者,均采用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早期止血成功率为100%,随访6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结论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尼龙绳治疗Dieulafoy病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无再出血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聂绪彪樊超强于劲杨歆彭学谢霞柏健鹰杨仕明
关键词:DIEULAFOY病出血金属钛夹尼龙绳胃肠内窥镜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彭学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谢霞廖忠莉聂绪彪鲜承宏刘恩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病理学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邓磊于劲樊超强廖忠莉谢霞聂绪彪彭学杨歆滕冬梅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
早期食管鳞癌内镜下R0切除后追加放(化)疗与食管癌根治术的比较分析:来自ECETC协作研究组的多中心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内镜下R0切除追加放(化)疗的策略在M3~T1b期食管癌中的应用可能。方法纳入来自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协作研究组(ECETC)的M3~T1b的早期食管癌患者45例作为试验组,行内镜R0切除追加术后放(化)疗,男34例、女11例,年龄(61.37±7.14)岁;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T1期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男63例、女27例,年龄(61.04±8.17)岁。经过1∶2倾向评分匹配,均衡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与淋巴血管侵犯(LVI)等因素,比较两组总体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R(95%CI)=2.66(0.87~8.11),P=0.179]。对照组1年、2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86%和84%;内镜追加放(化)疗组3年内尚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95%CI)=1.48(0.66~3.33),P=0.389],其中对照组1年、2年和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8%和76%,试验组97%,93%和73%。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HR(95%CI)=0.53(0.13~2.18),P=0.314],其中对照组1年、2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为5%,6%和6%,试验组为0%,0%和21%。结论两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率以及局部复发率相似。内镜下R0切除追加放(化)疗在M3~T1b分期食管癌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该策略可以成为一些有手术高危因素以及手术不耐受患者的另一选择方案。
黄彬豪王胜飞刘志国李志刚罗孔嘉柏健鹰彭学刘晓峰魏志金鹏陈严严相加庆张亚伟陈苏峰谢俊涛诸葛灵敦陈海泉张杰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切除辅助放疗食管切除术
自体食管黏膜移植预防早期食管癌全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狭窄
廖忠莉樊超强杨歆彭学张霞于劲谢霞柏健鹰
OTSC金属夹系统在消化道内镜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评估OTSC金属夹系统对消化道穿孔、瘘及出血等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科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33例使用OTSC金属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为消化道出血,8例为术后瘘,11例为胃、十二指肠球部固有肌层占位全层切除术中穿孔。对33例患者使用OTSC金属夹系统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进行相关统计。结果 33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6.97%,临床成功率为93.94%,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3例成功止血,临床成功率达92.85%;术后吻合口瘘的患者中6例行OTSC成功封堵,成功率75.00%;11例全层切除后导致穿孔的患者行OTSC缝合,临床成功率为100%。结论 OTSC作为临床一种新型的内镜下缝合系统,对于消化道出血、穿孔及瘘等疾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彭学谢霞樊超强柏健鹰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瘘
结肠镜引导下直肠巨大异物取出术1例被引量:2
2014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于2013年8月24日以“直肠异物1d”为主诉收入院。患者自诉1d前因肛门瘙痒用花露水瓶摩擦肛门止痒,不慎意外滑倒臀部着地,将塑料花露水瓶插入直肠内,无法自行取出,在当地医院取异物未成功遂至本院。
聂绪彪彭学谯秋健宋元鲲李先来柏健鹰于劲
关键词:直肠异物结肠镜
OTSC金属夹的临床应用
彭学谢霞樊超强于劲柏健鹰杨仕明
带线钛夹在食道早癌(EEC)或癌前病变ESD中的作用:病例对照研究
背景和目的:ESD可以使消化道早期癌或癌前病变一次性的完整切除,具有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是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也是一项具有挑战的技术,尤其在食道癌的剥离过程中,很难获得满意的视野。有研究表明通过牵引的...
谢霞于劲樊超强杨歆彭学张霞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ESD
胃海绵状血管瘤1例被引量:1
2015年
胃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痛、黑便、贫血等症状,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上应根据常规胃镜、超声内镜、增强CT等检查,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考虑。随着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成熟,除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腹腔镜下切除外,此类病变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
彭学杨歆樊超强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内镜切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