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开达

作品数:121 被引量:579H指数:14
供职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3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经济管理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渔业
  • 17篇放流
  • 16篇群落
  • 13篇增殖放流
  • 12篇群落结构
  • 12篇曼氏无针乌贼
  • 11篇海域
  • 10篇优势种
  • 10篇资源密度
  • 10篇繁殖
  • 9篇东海北部
  • 9篇渔业资源
  • 8篇环境因子
  • 8篇保护区
  • 7篇虾类
  • 7篇近海
  • 6篇生物多样性
  • 6篇水域
  • 5篇带鱼
  • 5篇生态位

机构

  • 98篇浙江省海洋水...
  • 28篇浙江海洋大学
  • 18篇浙江海洋学院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浙江省海洋科...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福建省水产研...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江苏省海洋水...
  • 1篇上海市水产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威海市产品质...

作者

  • 117篇徐开达
  • 53篇周永东
  • 36篇朱文斌
  • 31篇张洪亮
  • 21篇梁君
  • 21篇李鹏飞
  • 20篇卢占晖
  • 19篇贺舟挺
  • 18篇蒋日进
  • 17篇薛利建
  • 14篇李振华
  • 14篇徐汉祥
  • 14篇王伟定
  • 9篇张亚洲
  • 9篇王好学
  • 8篇刘连为
  • 7篇潘国良
  • 7篇王忠明
  • 7篇张龙
  • 6篇陈峰

传媒

  • 17篇浙江海洋学院...
  • 7篇海洋渔业
  • 6篇海洋开发与管...
  • 6篇福建水产
  • 6篇浙江海洋大学...
  • 5篇水产学报
  • 5篇水生生物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广东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第十二届浙江...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农村经济与科...
  • 2篇渔业现代化
  • 2篇水产科技情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河北渔业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9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1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3
  • 13篇2012
  • 7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中北部沿海人工渔礁拟投放区夏季近底层水生游泳动物组成分析
2008年
通过对浙江中北部海区13个人工渔礁拟投放点的拖网调查,从而获得了各拟投放点的水生游泳动物组成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北部人工渔礁拟投放区海域共捕获水生游泳动物50种,分别隶属于3门,3纲,14目,34科。其中,鱼类26种,虾蟹类20种,头足类3种,其他甲壳类1种。各类群的资源重量密度指数和资源尾数密度指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P1号站和P7号站。水生游泳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常见种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狼牙鳗鰕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长蛸Octopus variabili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刺鲳Psenopsis anomal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等。
潘国良徐汉祥王伟定金海卫徐开达虞宝存
关键词:优势种
东海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及持续渔获量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薛利建贺舟挺徐开达宋海棠
关键词:中华管鞭虾种群动态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耳石对2007年3月~2009年5月取自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鱼安鱼康群体由1~5龄组成,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生长特点属均匀生长型,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1.55897×10-5L3.10865,体长与耳石半径关系为L=244.11R-210.6,体长生长方程为Lt=749.9[1-e-0.349(t+0.256)],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496.4[1-e-0.349(t+0.256)]3.10865,极限年龄Tmax为8.337龄,生长拐点年龄ti为2.994龄,此时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508.8mm和4038.7g。为保护黄鮟鱇资源,应限捕体长在500mm以下的个体。
徐开达贺舟挺李鹏飞薛利建朱文斌
关键词:年龄东海北部黄海南部
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根据舟山新吉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艘探捕船2007年与2008年的探捕资料,结合表温数据,对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的渔期为1~6月,其中3~5月为高产期。渔场主要在45°~47°S、60°~61°W海域。产量重心位置总体呈较强的季节性分布,即两年的1~3月为一类,而4~6月另成一类。渔场表温升高是2008年产量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洪亮徐汉祥朱文斌徐开达林珊民
关键词: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
2008年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分布与表温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根据舟山新吉利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宁波远洋渔业公司共4艘调查船的调查资料,结合表温数据,对2008年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产量分布与表温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的主汛期为3—5月,作业渔场主要在45°-47°S、60°W以西、阿根廷专属经济区线以东海域。作业渔场的产量分布与表温存在一定的关系,1-6月份的适宜表温为6.0~14.0℃,其月间变化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2000年、2003年相比,2008年的主要作业渔场明显偏南,这主要与其表温较高有关。
张洪亮徐汉祥朱文斌徐开达林珊民
关键词: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
东海区短鳄齿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6°00′~35°00′N,120°0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对东海区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属于浮游动物食性,兼食游泳动物;其主要饵料生物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主要食物种类的优势度随体长段不同而变化,食物种类分化明显,符合"最佳摄食理论";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季节替代明显,更替率尤以春季为高,达100%,其余三季相对接近;不同区域出现的饵料生物的种类自北而南递增,区域间食物种类的相似性系数均低于50%,表明短鳄齿鱼食物种类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又以北部与其他两区的差异最大;短鳄齿鱼的年空胃率为16.34%,不同季节、区域和体长组的空胃率变动幅度也较小;短鳄齿鱼的年平均胃饱满指数为27.13‰,四季呈高低相间分布,并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与空胃率态势相同,自北而南递增,不同体长组的胃饱满指数差距甚小。
徐开达金海卫卢占晖潘国良朱增军
关键词:摄食生态
基于漂流浮标刻画海洋牧场流场及其对海洋牧场空间协同建设的启示
2022年
海洋牧场对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海洋牧场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一直在丰富,但人工鱼礁投放与增殖放流一直是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海洋牧场的高效物质流通,我们提出了基于海洋流场进行海洋牧场空间协同建设的理念,并于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进行了初步实践,为未来东海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参考。结果显示,在场内(海洋牧场内)尺度上,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中的牧场示范区与碳汇功能区可藉由潮流相互连通,牧场示范区布放的漂流浮标在经过约1 h和12 h后抵达筏式-网箱混合养殖区和碳汇功能区。在场际(海洋牧场间)尺度上,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布放的漂流浮标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节时,漂流浮标轨迹被约束在舟山群岛海域,其轨迹可经过普陀东部白沙、桃花岛、六横岛等海洋牧场。秋冬季节时,漂流浮标轨迹沿浙江海岸南下,可经过渔山岛、大陈岛、南麂列岛等海洋牧场。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主要海洋牧场可藉由海流相互连通,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位于该海流上游。未来浙江省的增殖放流可以向中街山海洋牧场集中,放流的幼鱼可借助海流分布至浙江省其他主要海洋牧场。
汤圣铭高君奇章守宇梁君姜亚洲徐开达李珺徐鹏
关键词:海洋牧场漂流浮标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与分布被引量:9
2012年
于2006年4月和7月在大潮水期间对韭山列岛大青山、南韭山和积谷山的三个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生物96种,其中软体类41种,甲壳类24种,藻类16种,环节类8种,腔肠类5种,棘皮类2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556.82g/m2,平均栖息密度高达21579ind/m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91,其中日本藤壶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高达2.5896。与同属于高盐度的浙江省其它开敞性岛屿比较,韭山列岛积谷山岩相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种类数略少于舟山的花鸟岛和温州的北麂岛,而远远多于台州的大陈岛和宁波的北渔山。韭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随水平、垂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水平分布主要受海浪和海流冲击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与分带有关,波浪及潮汐等环境因子影响上界,生物种间竞争影响下界;季节变化与温度、底栖生物的繁殖有关。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有效评价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贺舟挺张洪亮徐开达刘子藩
关键词: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浙江沿岸水域软体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2023年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4个季节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软体动物62种,隶属于3纲,10目,32科。腹足纲(螺类)出现种类30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48.39%;头足纲(头足类)出现种类19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32.63%;双壳纲(贝类)出现种类13种,占软体动物总种类数的20.98%。软体动物群落优势种为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i)和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浙江沿岸海域软体动物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04.94 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及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软体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物种相似性指数(Js)、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分析,春冬季软体动物群落较夏秋季稳定;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软体动物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软体动物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卢占晖周永东朱文斌徐开达
关键词: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群落稳定性软体动物
运输密度对曼氏无针乌贼亲体死亡率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022年
运输密度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亲体增殖放流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了不同运输密度(0.2、0.6、1.2、1.8、2.4、3 ind.·L^(-1))条件下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及乳酸、糖原、酶活等指标情况,以期为曼氏无针乌贼放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乌贼亲体死亡率随运输密度和运输时长的增加而升高,2.4 ind.·L^(-1)处理组乌贼死亡率最高为75%,0.2、0.6 ind.·L^(-1)处理组乌贼亲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乌贼肝脏组织乳酸和糖原变化趋势相同,0.2 ind.·L^(-1)处理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1.2、1.8、2.4 ind.·L^(-1)处理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趋势基本相同,0.6、1.8、2.4 ind.·L^(-1)处理组ALP酶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0.6、2.4 ind.·L^(-1)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活呈先上升后降低再上升的趋势,0.6、3 ind.·L^(-1)处理组酶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呈上升趋势,0.2、0.6、1.2 ind.·L^(-1)处理组酶活显著低于2.4、3 ind.·L^(-1)处理组(P<0.05)。综合分析认为,密度影响乌贼亲体死亡率,密度过高和运输胁迫共同作用造成乌贼亲体死亡,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8 ind.·L^(-1),且运输时间不宜超过2 h。
周珊珊蒋永生镇小蔓焦礼诗徐开达梁君李哲周永东
关键词:增殖放流运输密度酶活糖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