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晁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251H指数:10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4篇电气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气温
  • 4篇暴雨
  • 3篇冻土
  • 2篇地气
  • 2篇地气温差
  • 2篇地温
  • 2篇电线积冰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水汽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水汽通量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资源
  • 2篇气温差
  • 2篇气象
  • 2篇全球变暖
  • 2篇消融
  • 2篇近地
  • 2篇近地层

机构

  • 19篇沈阳区域气候...
  • 7篇沈阳区域气象...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辽宁广播电视...
  • 2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黑龙江省气候...
  • 1篇吉林省气候中...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作者

  • 27篇晁华
  • 18篇顾正强
  • 18篇龚强
  • 14篇朱玲
  • 14篇徐红
  • 13篇蔺娜
  • 6篇汪宏宇
  • 6篇沈历都
  • 5篇王小桃
  • 3篇赵春雨
  • 3篇于华深
  • 2篇朱玲
  • 2篇李倩
  • 2篇林蓉
  • 2篇高杰
  • 2篇张海娜
  • 2篇赵建云
  • 1篇周晓宇
  • 1篇柳艳香
  • 1篇袁国恩

传媒

  • 7篇气象与环境学...
  • 4篇冰川冻土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电力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农业科技与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线性计算适用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形26座测风塔和6个同期气象站的逐时风速实测数据,采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年)的线性拟合并结合风切变指数拟定7个方案重构测风塔缺测风速数据,并对各拟定重构方案进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主要以季节尺度的线性拟合及其结合风切变指数的两个方案(方案3和方案7)为最优方案,且上述两个方案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其中,辽宁北部的平原和丘陵、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平原和沿海丘陵主要以方案7为最优方案,辽宁西部的丘陵和山地主要以方案3为最优方案,个别地区以方案1或方案4为最优方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所具有的季节性风速变化和固有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风切变指数的影响,是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最优方案空间分布呈区域性特征的主要成因。
顾正强龚强沈历都徐红马东雷朱玲晁华冯冬蕾
关键词:数据重构
海河流域水汽输送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海河流域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25资料,分析了1951—2008年夏季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统计相关;海河流域上空纬向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850~700hPa,经向水汽输送在850hPa以下存在强的水汽输送带,它是海河流域水汽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影响海河流域降水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气旋型环流和南风型环流对海河流域水汽输送有较大影响。
朱玲柳艳香左洪超向卫国龚强于华深蔺娜晁华顾正强
关键词:海河流域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环流型
东北区域水汽收支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明确东北区域水汽收支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逐月平均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同期的气象站逐日降水实况资料,对东北区域夏半年(5~9月)区域水汽收支的年(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降水偏多(少)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197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华北地区;198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蒙古东部和日本海;199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2000年以后,水汽异常自东北区域向西南方向输送.总体而言,1970~1990年代区域内的水汽增加,2000年以后区域内水汽明显大幅度减少.(2)东北区域水汽总收支与夏季降水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可达0.79,通过99%的信度检验,南、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该区域的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3)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年,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明显增强;降水偏少年,西风带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明显减弱.
顾正强巩远发龚强朱玲晁华
关键词:气象学气候变化水汽输送水汽收支水汽通量降水
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利用辽宁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6座测风塔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70 m(100m)的逐时梯度风观测数据,研究了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变化基本遵循幂指数规律;各塔年风切变指数为0.024 4~0.405 0,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局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有11座测风塔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26座测风塔空间平均年风切变指数为0.155 1,也略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呈现明显的白天小、夜间大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变化呈反位相;春季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小;大气中性条件下的风切变指数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基本相当,稳定状态下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大,不稳定状态下最小;风切变指数具有随风速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大风条件下的平均风切变指数小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多数测风塔风速≥15 m/s时风切变指数下降至0.1以下。
龚强汪宏宇朱玲蔺娜顾正强晁华徐红
关键词:风能资源近地层大风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0
2010年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龚强汪宏宇张运福蔺娜晁华顾正强赵建云于华深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地温和冻结深度时空特征的细化分析被引量:11
2021年
根据东北地区144个国家气象站1951—2016年的地温和土壤冻结深度资料,采用实测资料统计及统计建模推算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地温和冻结深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细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温整体由南到北逐渐降低,冻结深度逐渐增大。各层年平均地温呈向北2个纬度降低1℃左右,年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向北2~3个纬度加深30cm左右,极端最大冻结深度为向北2个纬度加深30cm左右。地温和冻结深度与纬度关系显著,与经度和海拔也有一定相关性,但在东北北部的多年冻土区基本不受后两者影响。不同深度的地温季节特征不同,地表温度季节特征与气温一致,160cm以下深度四季温度从高到低为秋、夏、冬、春。地表夏季与冬季温差达到33.5℃,而320cm深处最热季与最冷季的温差仅为7℃。气候变暖使得东北地区各层地温升高、冻结深度减小、冻结期缩短,尤其在多年冻土区及其临近的高纬度季节冻土区更为显著。相对于下层土壤,地表升温最大。伊春地表升温趋势达到1.16℃·(10a)^(-1),40~320cm土层升温趋势为0.60℃·(10a)^(-1)左右,冻结深度减小、冻结期缩短趋势分别达到23cm·(10a)^(-1)、8d·(10a)^(-1),大幅升温不利于多年冻土的存在。
龚强晁华朱玲蔺娜于秀晶刘春生汪宏宇
关键词:地温
辽宁省追踪式与最佳倾角斜面总辐射的推算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辽宁省1993—2016年61个气象站的日照百分率逐月数据、6个太阳辐射观测气象站的逐时太阳总辐射数据,采用太阳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Klein各向异性散射模型和Hay各向异性散射模型分别推算各站水平面、最佳倾角斜面和追踪式斜面的太阳总辐射的推算值并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同时利用1993—2016年日平均总云量数据,得到各站的累年平均晴天日数,并分析辽宁省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省最佳倾角角度为36°~41°,最小出现在金州,最大分别出现在康平、昌图、法库和西丰;最佳倾角斜面太阳总辐射在辽宁西部和北部地区明显偏多,其中,朝阳北部和阜新西部部分地区最多;追踪式斜面较最佳倾角斜面太阳总辐射的增加量和提升百分比的幅度均较大,分别达到约700~2300 MJ/m2和13%~41%,且存在较明显的呈区域性分布特征,其中,太阳总辐射的增加量在辽宁西部更明显,而太阳总辐射的提升百分比则以沿海地区的幅度更大,超过37%,大连南部更是超过39%;晴天日数或云量是影响辽宁省太阳能总辐射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顾正强朱玲沈历都龚强赵春雨晁华徐红蔺娜
关键词:总辐射
东北冷涡暴雨落区统计与诊断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选取2008—2011年35个东北冷涡个例,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对东北冷涡暴雨落区进行统计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1年东北冷涡暴雨最易发生在冷涡的第Ⅱ和第Ⅲ象限内,第Ⅱ象限中有吉林省中部地区、中朝边境和辽东半岛3个暴雨落区高概率区,样本概率值最大达0.6;第Ⅲ象限中有河北省北部1个暴雨落区高概率区,样本概率值为0.5。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法,以动力学条件和热力学条件为诊断量,对比实况暴雨落区概率分布可知,东北冷涡形成时,低空存在明显天气尺度的水汽输送带,水汽辐合形成了较明显的湿舌,暴雨落区位于湿舌舌尖的位置上;水汽通量散度、Q→矢量散度和湿位涡对东北冷涡暴雨落区的短时预报指示效果较好,特别是在东北冷涡的第Ⅰ、第Ⅱ及第Ⅲ象限内,诊断量大值中心与暴雨高概率区基本重合。
徐红晁华王文陈军庆
关键词:东北冷涡暴雨落区概率分布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气温地表温度地气温差
辽宁省积雪对自动气象站观测地气温差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朱玲顾正强龚强晁华李杨徐红周晓宇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地气温差积雪日数积雪深度保温作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