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正强

作品数:27 被引量:211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3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气温
  • 4篇暴雨
  • 3篇水汽
  • 3篇水汽通量
  • 2篇地气
  • 2篇地气温差
  • 2篇电线积冰
  • 2篇冻土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气温差
  • 2篇近地
  • 2篇近地层
  • 2篇控制率
  • 2篇积冰
  • 2篇降水
  • 2篇海绵
  • 2篇风能
  • 2篇风能资源

机构

  • 22篇沈阳区域气候...
  • 6篇中国气象局沈...
  • 5篇沈阳区域气象...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辽宁广播电视...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辽宁省气象服...
  • 1篇民航东北地区...
  • 1篇江西省气候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桓仁满族自治...
  • 1篇沈阳中心气象...

作者

  • 27篇顾正强
  • 18篇晁华
  • 18篇龚强
  • 14篇朱玲
  • 14篇徐红
  • 12篇蔺娜
  • 8篇沈历都
  • 5篇汪宏宇
  • 4篇赵春雨
  • 4篇王涛
  • 3篇房一禾
  • 3篇张海娜
  • 3篇王乙舒
  • 3篇王小桃
  • 3篇于华深
  • 2篇朱玲
  • 2篇周晓宇
  • 2篇李倩
  • 2篇侯依玲
  • 2篇王颖

传媒

  • 7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冰川冻土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电力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选取参与东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质量评估的5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比了新、旧气候平均态下,冬、夏季东北地区气温、降水及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及海温场差异,并分析了气候平均值改变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和预测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东北大部分地区而言,新气候态(1981—2010年)表征的气候较旧气候态(1971—2000年)更暖湿;新气候态的全球500 hPa位势高度值和海温值较旧气候态均有所增大;新气候态下东亚大槽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变弱是造成东北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西太副高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强度增强,是造成东北地区大部分月份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东北冷涡强度减弱是造成东北地区6月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9月和10月降水量减少可能与海温的变化有关。气候平均值的改变会对气候业务产生影响,如需对冷冬事件和ENSO事件重新评估,对极端事件重新分析,及对要素预报量级和趋势产生影响。
房一禾赵春雨王颖顾正强陈海山吴捷
关键词:暖冬ENSO
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及预估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CMIP 5全球气候模式、RegCM 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 5和RegCM 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 5和RegCM 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三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 5对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三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 5预估东北三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 8.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 4.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王涛王乙舒崔妍敖雪赵春雨王颖周晓宇侯依玲刘鸣彦顾正强
关键词:全球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降水情景预估
辽宁春季界限温度发生日期的预报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在春季气候预测工作中,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的日期,采用1961—2010年辽宁省53站逐日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以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并开展物理因子的普查工作,寻找辽宁春季稳定通过5℃日期的影响因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0年辽宁春季气温稳定通过5℃日期随时间有提前出现的趋势;稳定通过5℃日期与2月北大西洋海温、1月西北太平洋海温、2月北极涛动、1月印度洋海温、10月阿留申低压强度和1月北大西洋涛动关系密切;建立的预报稳定通过5℃日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意义。
房一禾晁华王小桃沈玉敏顾正强张海娜赵建云林蓉
关键词:春季界限温度
辽宁省电线积冰特征与电网冰区划分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采用辽宁省11个电线积冰观测气象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电线积冰现象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电网冰灾事故调查情况及易发生冰灾事故的气候特点对辽宁省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结果表明:电线积冰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具有辽东南、东北、辽东湾东北岸地区电线积冰现象较多的特点,且大部分地区雾凇日数多于雨凇;电线积冰日数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可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1月最多,11月雨凇明显居多.气象站观测到的最大冰厚、直径、冰重分别为53mm、68 mm和196 g,折算成最大标准冰厚、100 a一遇最大设计冰厚为6.6、7.8 mm.各地观测到的最大冰重多以雨凇出现,最长连续时间为4 d;气温低于0℃时,雨凇形成一般具有降雨和降温过程,雾凇形成一般具有空气湿度高、风速小的特点.2007年3月4日,红沿河核电厂气象站记录到辽宁省历史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的最强电线积冰事件,其标准冰厚为25.7 mm,属重冰程度.可将辽宁全省30a、50 a一遇冰区均划分为轻冰区,而位于辽东湾东部的营口、盖州、熊岳、瓦房店沿海一带为100 a一遇的中冰区,红沿河核电厂附近地区为100 a一遇的重冰区.
龚强汪宏宇蔺娜顾正强晁华于华深袁国恩高杰鲍星辉顾同刚
关键词:电线积冰
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研究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辽宁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6座测风塔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70 m(100m)的逐时梯度风观测数据,研究了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变化基本遵循幂指数规律;各塔年风切变指数为0.024 4~0.405 0,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局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有11座测风塔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26座测风塔空间平均年风切变指数为0.155 1,也略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呈现明显的白天小、夜间大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变化呈反位相;春季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小;大气中性条件下的风切变指数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基本相当,稳定状态下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大,不稳定状态下最小;风切变指数具有随风速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大风条件下的平均风切变指数小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多数测风塔风速≥15 m/s时风切变指数下降至0.1以下。
龚强汪宏宇朱玲蔺娜顾正强晁华徐红
关键词:风能资源近地层大风
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0
2010年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龚强汪宏宇张运福蔺娜晁华顾正强赵建云于华深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线性计算适用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辽宁省典型地形26座测风塔和6个同期气象站的逐时风速实测数据,采用不同时间尺度(月、季、年)的线性拟合并结合风切变指数拟定7个方案重构测风塔缺测风速数据,并对各拟定重构方案进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主要以季节尺度的线性拟合及其结合风切变指数的两个方案(方案3和方案7)为最优方案,且上述两个方案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其中,辽宁北部的平原和丘陵、辽宁东南部的沿海平原和沿海丘陵主要以方案7为最优方案,辽宁西部的丘陵和山地主要以方案3为最优方案,个别地区以方案1或方案4为最优方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所具有的季节性风速变化和固有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对风切变指数的影响,是辽宁省典型地形测风塔缺测数据重构最优方案空间分布呈区域性特征的主要成因。
顾正强龚强沈历都徐红马东雷朱玲晁华冯冬蕾
关键词:数据重构
海河流域水汽输送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海河流域测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25资料,分析了1951—2008年夏季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环流形势下的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大气水汽含量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统计相关;海河流域上空纬向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850~700hPa,经向水汽输送在850hPa以下存在强的水汽输送带,它是海河流域水汽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影响海河流域降水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气旋型环流和南风型环流对海河流域水汽输送有较大影响。
朱玲柳艳香左洪超向卫国龚强于华深蔺娜晁华顾正强
关键词:海河流域水汽含量水汽通量环流型
东北区域水汽收支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明确东北区域水汽收支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2010年NCEP/NCAR逐月平均分析资料、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同期的气象站逐日降水实况资料,对东北区域夏半年(5~9月)区域水汽收支的年(年代)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降水偏多(少)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197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华北地区;198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蒙古东部和日本海;1990年代,水汽异常输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2000年以后,水汽异常自东北区域向西南方向输送.总体而言,1970~1990年代区域内的水汽增加,2000年以后区域内水汽明显大幅度减少.(2)东北区域水汽总收支与夏季降水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可达0.79,通过99%的信度检验,南、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该区域的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3)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年,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明显增强;降水偏少年,西风带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明显减弱.
顾正强巩远发龚强朱玲晁华
关键词:气象学气候变化水汽输送水汽收支水汽通量降水
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4
2017年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朱玲龚强王小桃李倩徐红晁华顾正强沈历都蔺娜
关键词:气温地表温度地气温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