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妮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教师
  • 2篇调查数据
  • 2篇身份
  • 2篇师爱
  • 2篇师德
  • 2篇师生
  • 2篇师生关系
  • 2篇诺丁斯
  • 2篇主体性
  • 2篇专业伦理
  • 2篇自我
  • 2篇自我实现
  • 2篇教育
  • 2篇回应
  • 2篇教师关怀
  • 2篇个案
  • 2篇关怀
  • 1篇导师
  • 1篇德育
  • 1篇德育观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曾妮
  • 3篇班建武
  • 1篇陈向明
  • 1篇蒋佳
  • 1篇丁魏

传媒

  • 4篇教育学报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福建教育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福建教育学院...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 1篇中小学德育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师爱的本质及其实现被引量:1
2016年
师爱的本质是专业伦理,而非个人德性,因此师爱的实施需要以专业认识为前提。在关怀伦理的视角下,师爱是一个建立关系、识别需要、查收回应的完整过程,具有双向性和连续性。在师爱的实践策略方面没有统一的原则,只有依照具体需要进行个别回应的办法。应该注意,显性的表达未必好,隐性的师爱可能更为有效。
曾妮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德师爱专业伦理回应
玩商培育中的教师角色初探——从一节“中学生玩电脑游戏的利与弊”主题班会谈起
2013年
"玩"在当代正遭遇着种种时代困境:一是"玩"被污名化,似乎玩就意味着不务正业;二是"玩"被异化,人们被各种低质量的所谓游戏控制而欲罢不能。玩商的提出,无疑是对"玩"的时代遭遇的一种积极回应。实际上,作为个体如何度过闲暇生活的能力,玩商的提出不仅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被动应战,更是对人类玩之本性的积极肯定。当代人的异化,在很大程度就是源于对作为人之本性内在需要的"玩"的遗忘、抛弃甚至否定。正视这一需要,是人回归本真、获得充盈生命动力的重要前提。学会玩。
曾妮
关键词:教师角色电脑游戏中学生玩游戏闲暇生活自我实现
生态公民的内涵及其培育被引量:13
2015年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重点是对生态权利的发展性和公共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生态义务方面,应该以在明确个体与他者的内在利益关联的基础上,坚守生态义务的法律底线,明确生态义务的联合主体并具有节制的美德。
曾妮班建武
关键词:生态足迹
质性研究如何教被引量:7
2017年
"质性研究如何教"这个问题伴随着质性研究在国内的推广而得到重视,但由于"研究方法的知识"以及"质性研究的知识"的特殊性,这一研究范式并不容易被习得。北京大学"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经过四期的实践,已经在质性研究方法的教学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本文将这种经验总结为"浸润—反思"式学习,这是一种以"浸润"为先导,以"反思"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建和而不同的学习型组织和实施知行合一的案例式教学,使得学习者能够沉浸在质性研究的理解和行动之中。学习者既能够通过反思实现经验的及时转换和深度加工,又可以通过浸润促成内隐知识的获得和保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与参与课题研究(即"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有所不同。"浸润—反思"式教学不仅强调学习者实际从事质性研究的行动目标,而且更加重视其学习目标,并且赋予成熟行动者更多教育责任。正是因为课堂教学在质性研究的学习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认为,针对这种形式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曾妮陈向明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案例教学知行合一
在实践中理解教师关怀——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师叙事的个案分析
2013年
正教师关怀,并不只是教师爱心的自然流露,它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一定的技巧。本文将结合石景山区三名教师的教育叙事,来探讨理解教师关怀的三个要点。教师叙事,是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回归教育时空中各种具体的任务、机构及事件,揭示各种教育存在方式或行为关系以及当事人在此行为关系中的处境和感受"。这些来自教师经验的真实文本,将为我们完整展示教师关怀的过程,细致描述教师关怀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反馈,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其行为,深度解读其行为背后的意义。
曾妮
关键词:教师老师回应诺丁斯个案分析
“换导师”为何不容易——一项基于个案教师访谈的批判话语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换导师"并非中国大学特有之事务,但其在中国的遭遇却具有本土特征。小小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直指制度与人心,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个案教师对"换导师为何不容易"的访谈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展开批判话语分析,力图揭示整个文本的解释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语词意义分析,最后呈现出不同话语之间的权力结构。经分析发现,受访者之所以认为换导师在中国是一个"事件",乃是因为其认为,是否有学生关乎着"身份",而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受访者在访谈中使用的"身份"概念具有三种意涵,而其中大多数情况皆指社会声望之意。这种身份情结和关系思维所属的传统文化话语占据了这一访谈文本之话语秩序的顶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助力了现行的大学管理话语,二者一同挤压着人才培养话语的空间,使教师空留一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念想。
曾妮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身份传统文化
“渗透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困境、实践后果及超越路径被引量:4
2017年
"渗透式"教育已然成为诸多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的第一选择。然而,"渗透"一词本身所比喻的一种势力向另一种势力的进入过程,表现出了一种割裂思维。将这种思维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就意味着要将价值与教育分离。这一逻辑困境本身就暗示着这种方法论指导下的教育很难成功,再加上割裂思维与渗透式教育渐进性、间接性、强调载体和单一方向的特征相结合,就进一步造成了实践之中的诸多隐忧。若想实现对"渗透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超越,就应该:通过将价值性还原为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以达成对"渗透"的逻辑困境的超越;通过将价值教育的特有规律运用到具体实践,以实现对"渗透式"教育中诸多问题的规避;通过将师生结成价值学习共同体,以弥补"渗透式"教育单向性的不足;通过将家庭、社会纳入价值教育体系,以完善"渗透"概念的内涵。
曾妮
关键词:渗透式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学生“理想自我”的现状调查——基于北京市某中学179名学生的调查数据
2014年
研究借鉴Shavelson等人的自我概念框架,将"理想自我"分为学业、社会、品格和身体四个基本维度。通过对北京市某中学179名学生的"理想自我"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被调查学生倾向于从"品格"和"学业"两个角度来定位"理想自我"。其中,"品格自我"中最受学生关注的是"自信"、"勤奋"等品质,"学业自我"则往往以"学习结果"的方式来定位。
曾妮
关键词:理想自我学业自我自我实现
教师关怀品质的现状调查——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四所中学的调查数据被引量:10
2012年
关怀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深刻影响着学校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教师没有能够很好地识别学生的需要。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学生更期待的是教师的尊重和公正对待。(2)教师发出的关怀行为没有得到学生的有效认可与回应。在关怀的尊重、理解和爱这三个层面上,学生的评价均低于教师的自我评价。(3)教师的关怀效果不佳。学生很少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教师没有成为学生倾诉心里话的对象。应该提高教师对学生真正需要的识别能力;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改善教师的关怀方式;营造关怀的教育氛围和民主的管理环境,为师生良好关怀关系的建立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
班建武曾妮蒋佳丁魏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师关怀
“操心”等于“爱”吗——来自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师爱解读被引量:1
2016年
在一线调研时,常有一些教师委屈地向我说:"我们为了学生真是操碎了心,可现在的学生,就是不知道感恩。"一项师德现状调查也证实了这种情况:大约90%的教师认为自己做到了关怀和理解学生,但只有40%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关心他们。那么,这究竟是现在的学生"自私""没良心",还是教师的"操心"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师爱是一种教师的专业伦理,教师的"操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厢情愿的“奉献”,而是需要理解为一种体现教育性的专业行为。所谓“操心”,即教师为学生动了情、费了心。但因什么动情、费了什么心,这才是师爱过程的关键:师爱是一个识别学生需要,并回应学生需要的过程。
曾妮
关键词:师爱师德现状专业伦理诺丁斯主体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