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门急诊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12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有体位性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颈部疼痛、耳鸣、听力下降,均无颅脑外伤史、手术史等。6例由外院转入,曾误诊为小脑扁桃体下疝2例,枕神经痛、硬膜下出血、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各1例,误诊率50%。入院后12例结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压力均<60 mm H2O,白细胞数增高4例,蛋白增高5例)以及头颅MRI检查结果(7例正常,4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下沉"改变,2例硬脑膜明显强化)综合分析,确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确诊后11例给予保守治疗症状好转,1例行人工硬脑膜覆盖术症状缓解,出院,随访预后均良好。结论对以体位性头痛就诊的中年女性首先要考虑该病,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时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改变综合分析,及早确诊并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目的比较前列地尔与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8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60 m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治疗组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NISS评分、正五聚体蛋白3(PTX-3)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3%、9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S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NISS评分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X-3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PTX-3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斑块形成率显著下降,而稳定斑块比例上升,治疗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斑块形成率分别为35.4%、56.8%,稳定斑块所占比例分别为52.0%、9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PTX-3,提高斑块稳定性,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自发性低颅压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及2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自发性低颅压患者均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表现,5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伴有硬膜下血肿,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颈部疼痛、耳鸣、听力下降,CSF压力均<60 mm H2O,而慢性硬膜下血肿除头痛之外,部分有精神障碍和偏瘫症状。影像学上两组均可表现为硬膜下等T1、长T2表现,自发性低颅压患者还伴有硬脑膜明显强化,脑组织肿胀,"脑组织下移"改变,而慢性硬膜下血肿不具有这些特点。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给予补液等保守治疗效果好,而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效果差,需要钻孔引流。结论:自发性低颅压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临床及影像学均各有特点,应注意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