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超慧

作品数:66 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结肠
  • 10篇脂肪
  • 10篇结肠炎
  • 10篇溃疡
  • 9篇脂肪性
  • 9篇酒精
  • 9篇酒精性
  • 9篇溃疡性
  • 9篇溃疡性结肠炎
  • 9篇非酒精性
  • 9篇非酒精性脂肪
  • 9篇非酒精性脂肪...
  • 9篇非酒精性脂肪...
  • 8篇疗效
  • 7篇药物性
  • 7篇出血
  • 6篇脂肪性肝病
  • 6篇静脉
  • 6篇肝炎
  • 5篇胃癌

机构

  • 38篇解放军第30...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309...
  • 2篇解放军总参谋...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南通瑞慈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6篇朱超慧
  • 49篇李楠
  • 26篇吴凯
  • 23篇翟俊山
  • 15篇张林
  • 13篇周建飞
  • 11篇王雪明
  • 9篇王艳梅
  • 7篇池春
  • 7篇艾正琳
  • 6篇石玉玲
  • 6篇陈东风
  • 5篇顾凯华
  • 4篇沙立娜
  • 4篇王艳梅
  • 4篇宋久刚
  • 4篇朱建华
  • 3篇史洪涛
  • 3篇杨丽
  • 3篇王欣

传媒

  • 6篇临床消化病杂...
  • 5篇中华腹部疾病...
  • 4篇重庆医学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8篇2002
  • 7篇2001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癌组织中P16,C-MYC和COX-2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16,C-MYC和COX-2表达情况、相互关系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4例手术切除胃癌组织中P16,C-MYC和COX-2的表达。[结果]胃癌中P16,C-MYC和COX-2表达阳性率分别39.4%(41/104),57.7%(60/104),63.5%(66/104)。P16的表达在胃癌中与不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不同组织学类型均有显著差异(P<0.05);C-MYC的表达在胃癌中与不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不同组织学类型无统计学差别(P>0.05);COX-2的表达在胃癌中与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不同组织学类型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不同的浸润深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它们与肿瘤患者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16与C-MYC、COX-2表达呈负相关(P<0.05),C-MYC与COX-2表达呈正相关(P<0.05)。生存曲线研究结果显示P16,C-MYC和COX-2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5)。[结论]P16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及C-MYC和COX-2高表达能客观反映胃癌组织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且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故检测三种指标可正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一定价值。
翟俊山李楠张林王艳梅朱超慧吴凯
关键词:P16C-MYCCOX-2胃癌预后基因表达
IL-17抗体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白介素-17A(IL-17A)抗体与IL-17F抗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影响。方法 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抗IL-17A组、抗IL-17F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饲以DSS溶液。抗IL-17A组和抗IL-17F组于实验第2、4、6天腹腔内分别注射IL-17A抗体和IL-17F抗体。观察4组小鼠体重、疾病活动度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及炎症病理学评分变化情况。检测血清IL-17A、IL-17F水平及结肠组织中IL-17A和IL-17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抗IL-17A组、抗IL-17F组小鼠体重下降,DAI评分增高,结肠变短,结肠炎症病理学评分增高,血清和结肠组织中IL-17A和IL-17F蛋白含量增高(P<0.05,P<0.01)。抗IL-17F组与模型组、抗IL-17A组比较,DAI评分更低、结肠更长、结肠炎症病理学评分更低(P<0.05,P<0.01)。抗IL-17F组血清IL-17A、IL-17F及结肠组织IL-17F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对于DSS引发的UC,使用IL-17F抗体能够减轻肠道炎症程度。
朱超慧吴凯姚怡朱建华王艳梅李楠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葡聚糖硫酸钠白介素-17小鼠近交C57BL
PEBP1基因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PEBP1基因对于胃癌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周期、凋亡状态等生物学特性及成瘤、浸润转移能力等恶性表型的影响。方法将PEBP1基因插入载体pcDNA3.1构建PC-PEBP1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胃癌细胞系MKN45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MKN-PEBP1),而后使用生长曲线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法、流式细胞仪、细胞迁徙实验法等分析稳定表达株相关生物学特性变化。同时设立pcDNA3.1空载体转染组(MKN-PC)和空白MKN45细胞组(MKN45)为对照。结果与MKN-PC组和MKN45组相比,转染MKN-PEBP1载体的稳定表达细胞株生长显著减慢,MKN-PC组和MKN4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MKN-PEBP1转染组平均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MKN-PC组和MKN45组(P<0.05),细胞周期检测显示MKN-PEBP1组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处理的MKN45组细胞和MKN-PC组细胞(P<0.05),而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各期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的凋亡比例均为2.0%左右,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细胞迁徙实验结果提示MKN-PEBP1组穿膜率与MKN-PC组和MKN45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PEBP1基因可能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裂作用,同时可影响细胞周期,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较小。PEBP1基因可能对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该基因对抑制细胞恶性表型有一定意义。
张林李楠吴凯王艳梅朱超慧翟俊山
关键词:胃癌细胞周期转染
主要癌前胃炎症性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部队特定中老年保健人群主要胃癌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与病理特点,优化此类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措施。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近5年来我院接受电子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主要的癌前胃炎症性疾病:萎缩性胃炎和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等,分析两类不同胃炎的特性。结果 本组患者中疣状胃炎检出率为8.9%,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10.1%,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疣状胃炎者恶心、呕吐、上腹痛、黑便或便潜血阳性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患者(P<0.05),而腹胀、食欲不振症状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显著升高(P<0.05)。病理表现萎缩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发生率显著高于疣状胃炎患者,但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及淋巴滤泡形成率显著低于疣状胃炎患者(P<0.05)。两者Hp感染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萎缩性胃炎与疣状胃炎作为具有潜在癌变倾向的胃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疣状胃炎上腹部症状较萎缩性胃炎为重,病理表现炎症反应更重且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高,可能更具癌变危险,临床需加以重视。
张林侯艳红吴凯瞿俊山朱超慧
关键词: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不典型增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病理与血脂、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tdisease,NAFLD)的病理变化、临床特征与血脂改变的关系。 方法:共有45例患者的肝脏病理学标本,对其进行脂肪变分级、炎症分...
朱超慧陈东风艾正琳史洪涛闵敏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血脂改变病理学检查
文献传递
肝硬化少见的神经系统病变2例分析
2006年
朱超慧李楠吴凯李娜吉朝利
关键词:神经系统病变肝硬化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炎肝性脊髓病肝性脑病
复方血竭制剂对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肺、肠白介素-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复方血竭制剂对远端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肺与肠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n=15),正常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组、复方血竭制剂组、DSS+复方血竭制剂组.全部小鼠适应环境喂养7 d,第8天,正常组、DSS组小鼠予以生理盐水1 mL灌胃,复方血竭制剂组、DSS+复方血竭制剂组小鼠予以复方血竭制剂[0.075 g/(kg·d)]1 mL灌胃,每只小鼠自由觅食,继续喂养10 d.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评分(histopathology score,HI)、肺HI评分、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评价炎症严重程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测定结肠与肺组织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6炎性因子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复方血竭制剂组比较,DSS组、DSS+复方血竭制剂组小鼠一般情况、DAI评分、结肠HI评分、肺HI评分均升高(P<0.05);与DSS+复方血竭制剂组比较,DSS组小鼠结肠与肺组织炎症程度更重(P<0.05);且小鼠肺与结肠组织中IL-6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复方血竭制剂可以下调炎性因子IL-6表达量,缓解小鼠实验性UC及UC肺损伤.
赵亚娇王雪明苏丽朱超慧翟俊山郑楠张萌李楠
关键词:复方血竭溃疡性结肠炎炎性因子白介素-6
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治疗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17例患者符合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SAM+H+UDCA组、SAM+H组、SAM+UDCA组、H+UDCA组、中药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转肽酶(r-G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疗程满4周后,各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尤其是瘙痒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后,各组主要生化指标血清TBil、ALT、AST、ALP、r-GT均下降,CHE升高。其中以血清TBi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H+UDCA组和SAM+H组较其他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但两组之间治疗后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激素组随治疗时间延长,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增加。结论腺苷蛋氨酸与激素联合应用是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较好方法,但需注意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朱超慧董迎华艾正琳吴凯胡静
关键词: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激素
肾病综合症致肠系膜血栓形成反复发作目愈1例
2001年
1.1病例患者男性,31岁,1994—10因受凉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蛋白尿、尿蛋白定量4g/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激素治疗,口服强地松30mg/日,治疗半年余,尿蛋白为(一),偶有(+),遂停药。2001年初因受凉曾再次复发,服用激素后病情好转。5月初出现腹痛、腹胀,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胃肠炎”,给予抗炎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并且腹痛。
朱超慧李楠顾凯华池春
关键词:肠系膜腹胀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腹痛
血清内脏脂肪素、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病理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NAFLD临床病理改变与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取54例患者肝组织标本,根据其病理改变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性脂肪肝组(SS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visfatin、adiponectin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visfatin、adiponectin的差异。结果 54例标本中:Control组23例,SS组11例,NASH组20例。NASH组血清visfatin低于Control组(P=0.012)和SS组(P=0.021);SS组血清visfatin较Control组有降低的趋势;Control组血清adiponectin高于NASH组(P=0.024)和SS组(P=0.039);NASH组较SS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在NAFLD患者中,随着肝组织脂肪变及炎症的加重,其血清visfatin、adiponectin水平逐渐降低。
朱超慧陈东风艾正琳杨丽闵敏
关键词:脂肪肝内脏脂肪素脂联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