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 作品数:2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15例儿童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3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年龄≤18岁的15例非免疫缺陷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以及基于病理组织亚型的、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男女比例2.7∶1,中位确诊年龄7.2(2.3~16.4)岁,临床首发症状以颅高压伴颅神经受损为主,影像学以多发病灶为主。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PCNSL发病率极低,以HD-MTX为基础的化疗整体预后良好,部分病情评估稳定者可减量维持或不予维持治疗。初治以非HD-MTX为主的化疗,病情进展或复发患儿再次予HD-MTX为基础的化疗仍有效。
- 高慧霞张宁宁周春菊金玲杨菁黄爽张梦李楠张永红段彦龙
- 关键词:大剂量甲氨蝶呤预后良好颅高压病情进展
- 231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血流感染的单中心临床特点分析
- 姚佳峰李楠张瑞东郑胡镛姜锦
- 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霍奇金淋巴瘤10例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评估CD30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化疗治疗儿童难治或复发经典性霍奇金淋巴瘤(R/R cH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10例R/R cH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症状、临床分期、既往治疗情况等),10例患儿均接受至少2周期BV联合化疗,根据化疗药物强度的不同决定与其同疗程应用的BV剂量,每3周1次应用BV者剂量为1.8 mg/kg,每2周1次应用BV者剂量为1.2 mg/kg。每2个周期评估患儿缓解情况,随访至2024年5月31日。记录用药期间有无输注反应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0例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5.3~16.9岁;难治6例,复发4例;结节硬化型6例,混合细胞型2例,富于淋巴细胞型1例,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临床分期Ⅳ期5例,Ⅲ期5例。既往接受治疗以化疗为主,4例患儿曾接受放疗,1例患儿曾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随访时间为9~27个月,共计43周期单独应用BV或BV联合不同方案化疗,疗程数为2~10个,10例患儿均无事件生存,9例患儿持续完全缓解。BV均顺利完成输注,共记录到28例次患儿发生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以骨髓抑制为主,均与化疗相关,均未影响序贯治疗。结论BV治疗儿童难治及复发CD30阳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早期显效,安全性可耐受。
- 李楠李英周春菊黄爽金玲杨菁邵苗苗孙豪王晓玲段彦龙
- 关键词:霍奇金病药物评价
- 2015-2021年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18例婴儿肉毒中毒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两家大型儿童医院收治的婴儿肉毒中毒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婴儿肉毒中毒检测、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两家儿童医院收治的18例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地区分布、临床症状和治疗以及实验室毒素检测和分离菌株血清型别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8例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00∶1,最低年龄为3月龄,中位年龄为6月龄,最大发病年龄8月龄。发病地区最多的为河北省和北京市,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第一季度发病人数最少,其他季度相差不大。临床症状全身乏力和便秘最为多见。血清型检测结果以B型为主要型别,占94.00%(18例中,B型17例)。检测方法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和小鼠实验最灵敏,培养分离法次之。结论检测方法中荧光定量PCR法具有快速简单的优点,可作为日常检测手段。临床诊疗中若有不明原因全身乏力和便秘,应考虑婴儿肉毒中毒并将粪便和血清送相关部门检测。高发地区相关医疗单位应组织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及相关人员对肉毒中毒的认识,加大对婴儿肉毒中毒的宣传并提高诊治水平;同时需及时储备相应血清型抗毒素,发生肉毒中毒后早期足量使用肉毒抗毒素是救治生命的关键措施,必要时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
- 徐黎霞王舒萍王丽娟李楠黄英赵红庆徐雪芳卓秀伟张必科
- 关键词:毒素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国内研究进展
- 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是罕见的,威胁生命的由免疫介导的迟发型...
- 李楠梁源马琳
- 关键词: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 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一种具有广泛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好发于7~9岁的儿童,偶见于成人。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生长于神经系统的中线结构,其常见的部位包括丘脑、脑干和脊髓,呈弥漫性生长,易出现转移和复发,且预后不良。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辅以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综合疗法。
- 李楠葛明张建
- 关键词:胶质瘤预后不良综合疗法恶性肿瘤侵袭性
- 免疫靶向联合减毒化疗治疗儿童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利妥昔单抗及减毒化疗治疗儿童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风险分配的临床研究。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初诊并完成治疗的28例中、高危cH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症状、有无巨大瘤灶、肿瘤CD30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表达、临床分期、危险度分层等],基于危险度分层及早期治疗反应,予免疫靶向联合减毒化疗。随访至2024年5月1日,记录用药期间有无输注反应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8例患儿中男22例,女6例;年龄为12(5,16)岁;16例(57%)患儿伴有巨大瘤灶,10例(36%)患儿有B症状;病理分型以结节硬化型(14例,50%)最常见;Ann Arbor分期:Ⅱ期7例,Ⅲ期14例,Ⅳ期7例;危险度分组:中危组5例,高危组23例;EBER阳性20例(71%),阴性6例(21%),所有入组患儿肿瘤细胞均表达CD30抗原。化学免疫治疗疗程包括4个疗程5例(18%),6个疗程21例(75%),8个疗程2例(7%);25例(89%)患儿2个疗程化疗后早期评估获得代谢学完全缓解(CMR);治疗结束后,中危组CMR率为100%;高危组CMR率为87%(20/23);最终4例(14%)接受残留野放疗。治疗不良反应包括Ⅰ~Ⅱ级骨髓抑制、早期输液反应和轻度周围神经病变,仅1例次患儿发生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均未影响序贯治疗。化疗结束及随访3个月时患儿IgA、IgG、IgM均较化疗前基线水平下降,总B细胞计数治疗早期(2个疗程后)即开始低于化疗前水平,治疗期间监测总B细胞计数为50(0,101)×10^(6)/L,治疗结束时为12(0,25)×10^(6)/L;随访时间6(3,13)个月,28例患儿均无事件生存,截至末次随访所有患儿持续完全反应。随访至6和9个月时,患儿IgA、IgG、IgM及总B细胞计数分别恢复至化疗前基线水平。结论BV联合利妥昔单抗减毒化疗治疗儿童cHL早期结果总体良好,安全性可靠,可显著降低放射治�
- 高慧霞李英李楠黄爽张梦周春菊张宁宁张伊明杨菁金玲王晓玲王天有段彦龙
- 关键词:淋巴瘤儿童临床研究性
- SH2D1A基因突变的淋巴瘤患儿6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1
- 2022年
- 背景SH2D1A基因突变的儿童淋巴瘤临床罕见且有其特殊的临床特征及疾病预后。目的总结伴SH2D1A基因突变的儿童淋巴瘤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22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我院)初诊为淋巴瘤且年龄<18岁,经高通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提示SH2D1A基因突变的连续住院病例。根据病理诊断确定治疗方案: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基于改良的LMB89方案治疗;成熟T细胞淋巴瘤合并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先以HLH方案控制病情,确诊后予SMILE方案化疗。化疗2~3个月行中期疗效评估。化疗结束后3个月评估超声和PET/CT,化疗结束第1、2年内每3个月评估瘤灶超声、肝功能、LDH和免疫功能。主要结局指标SH2D1A基因突变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6例伴SH2D1A基因突变淋巴瘤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5(4~12)岁。瘤灶累及胃肠道3例,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和多脏器浸润各1例;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3例,Ⅳ期2例;病理类型: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高级别成熟B细胞淋巴瘤,1例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样淋巴瘤,1例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瘤。5例患儿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指标下降。5例病初全血和血浆EBV-DNA均阴性,其中2例病程中复测全血EBV-DNA上升至≥10^(5)拷贝数/mL;1例病初合并HLH,多次全血EBV-DNA为106拷贝数/mL。6例均提示SH2D1A基因突变,2例完善SAP蛋白检测未见异常;1例染色体异常。3例完成化疗,2例因HLH死亡,1例予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结论SH2D1A基因突变的淋巴瘤患儿临床少见,病理形态多表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在合适时机考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疾病预后。
- 党宛玉段彦龙周春菊金玲杨菁黄爽张梦李楠
- 关键词:儿童淋巴瘤
- 急性白血病患儿并发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原菌分布、合并其他感染部位、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住院的45例急性白血病合并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儿,药敏结果提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45例患儿均有发热,其中有8例患儿持续发热,37例患儿发热天数为1—27d,平均(6.1±5.2)d。45例患儿中26例感染发生于中性粒细胞缺乏阶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2~79d,平均(15.2±16.2)d。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7.5±5.8)d,不伴中性粒细缺乏组,发热持续时间平均(3.7±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5例患儿中有23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感染,感染灶以肺部、消化道、口腔及肛周为主。全部患儿送检血培养标本总量711份,其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共162株,耐药菌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45例中3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9例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及放弃)。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败血症的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中性粒细胞缺乏是影响抗感染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
- 姚佳峰李楠姜锦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败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
- 低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106例
- 2022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 患儿均于化疗前1 d至化疗第7天监测血清尿酸水平, 超过正常上限时静脉滴注低剂量尿酸氧化酶[0.05~0.10 mg/(kg·次)], 总结尿酸氧化酶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应用不同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106例, 其中男88例, 女18例;中位年龄6.5(3.5, 10.0)岁;病理亚型包括伯基特淋巴瘤95例(89.6%)、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7例(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3.8%);临床分期Ⅲ期39例(36.8%)、Ⅳ期67例(63.2%)。患儿均存在高肿瘤负荷, 其中肾脏受累52例(49.1%), 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42例(39.6%), 合并急性肾损伤27例(25.5%)。全组患儿累计应用尿酸氧化酶1剂次41例(38.7%)、2剂次41例(38.7%)、3剂次20例(18.9%)、4剂次4例(3.8%), 辅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8.5%)。化疗前、首剂尿酸氧化酶后12 h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741.4±312.9) μmol/L、(210.8±148.6) μmol/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8, P<0.001)。对应用1、2、3、4剂次尿酸氧化酶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5, P=0.879)。化疗28 d内未发生因肿瘤溶解综合征以及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化疗延迟和死亡。结论低剂量、按需应用尿酸氧化酶可快速有效降低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化疗早期血清尿酸水平。
- 张梦段彦龙金玲杨菁黄爽聂晓璐李楠张楠张楠楠张永红
- 关键词:尿酸氧化酶淋巴瘤高尿酸血症肿瘤溶解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