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梅

作品数:32 被引量:17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7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同位素
  • 7篇古环境
  • 6篇植物
  • 6篇碳同位素
  • 4篇遗址
  • 4篇同位素组成
  • 4篇稳定同位素
  • 4篇环境意义
  • 4篇黄土
  • 3篇凋落
  • 3篇凋落物
  • 3篇动物
  • 3篇植被
  • 3篇生物标志
  • 3篇生物标志物
  • 3篇气候
  • 3篇古土壤
  • 3篇古土壤序列
  • 3篇海拔
  • 3篇高寒草甸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兰...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四川省文物考...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池州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环境...

作者

  • 32篇李玉梅
  • 8篇刘东生
  • 6篇孟仟祥
  • 5篇洪业汤
  • 4篇韩家懋
  • 4篇董丽敏
  • 4篇陈践发
  • 4篇彭建华
  • 3篇朱咏煊
  • 2篇李立武
  • 2篇杜丽
  • 2篇罗明奇
  • 2篇黄蕴平
  • 2篇房嬛
  • 2篇朱诚
  • 2篇旺罗
  • 2篇吕厚远
  • 2篇叶茂林
  • 2篇孙敏卓
  • 2篇潘国勇

传媒

  • 5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甘肃科技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源岩和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饱和烃馏分被引量:15
2008年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中下侏罗统煤岩、炭质泥岩、原油饱和烃组分的有机组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具有共同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γ-羽扇烷、异降松香烷、C24-四环二萜烷、高丰度C29甾烷,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高等植物母质来源。较高Pr/Ph比值、以及γ-蜡烷相对丰度很低等指示环境的参数具有一致性,说明它们的早期沉积环境相同,都是水质偏淡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ββ/(ββ+αα)在研究的低演化煤岩及炭质泥岩(Ro:0.47~0.53)中显示明显的高比值(0.294~0.489),显示岩样在成岩过程中曾遭受过比较强烈的微生物作用,因此,煤岩早期的微生物作用可能是煤系地层早期生烃的动因。
房嬛孟仟祥孙敏卓王作栋李玉梅徐茵
关键词:原油生物标志物
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骨骼化石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在丰富的AMS^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对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哺乳动物鹿、猪、牛骨骼化石的骨胶原C,N同位素进行分析,恢复中坝遗址过去哺乳动物的食性特征、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骨骼保存较好,骨胶原流失对C,N稳定同位素的成分没有影响.鹿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23.1‰和4.7‰,说明鹿生活在密闭的生境中,以树叶和灌木为食;牛骨胶原δ^13,δ^1N均值分别为–19.6‰和5.2‰,说明牛生活在开阔的生境中,以草本植物为食.C同位素分析显示鹿和牛都以C3植物为食物,表明鹿和牛生存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但t检验显示鹿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的都要小,这表明鹿和牛的生境不一样;牛和鹿的δ^13,δ^1N值还存在部分重叠,说明草食性的牛和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食物竞争.猪骨胶原δ^13,δ^1N分别为–17.1‰和5.5‰,t检验显示猪骨胶原δ^13,δ^1N值比牛和鹿的都要大,表明猪的营养级比牛和鹿的要高.猪的δ^13值范围很大,说明当时已经有家养猪的贸易.t检验显示不同时期遗址地层草食性动物鹿骨胶原δ^13值之间不存在差异,鹿骨胶原δ^1N值之间也不存在差异.表明2200-4200aBP期间,中坝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中坝遗址地层比较完整的原因.在该地区能代表鹿、猪、牛δ^13值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8,73,16,而能代表鹿、猪、牛δ^1N均值的最小样本数分别是4,5,6.
田晓四朱诚孙智彬水涛黄蕴平FLAD RowanK李玉梅
关键词:中坝遗址Δ^13C古生态
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陕西渭南、北京灵山、河南邙山等地大量黄土样品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多组分粒度分布及组分间差异特征并讨论了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土粉尘粒径以<70μm的悬浮组分为主,其粒度由细、中、粗3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1~10μm、10~70μm)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特征。粗粒组分含量最高,峰形最明显。粗粒与中粒组分粒径与百分含量变化很大程度受控于源区距离变化。(2)不同地区黄土粉尘粒度差异明显,粗粒组分中值粒径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减小,二者负相关;中粒组分百分含量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增加,二者正相关。(3)粒度组分分离方法能够反映同一源区粒度的细微差异,显示其粒度组分分离的优越性。(4)理论推导了黄土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与源区距离的关系并用实际拟合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
殷志强秦小光李玉梅宁波
关键词:黄土
升温处理对植物碳同位素测试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通过研究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和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12种植物在不同升温条件下的碳同位素测试结果,讨论升温处理及其造成的轻微炭化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升温处理对多数植物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没有强烈影响,但也可能导致部分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变重(尤其是当样品发生轻微炭化时),其分馏程度会因物种的不同而不同。
李玉梅刘东生
关键词:碳同位素植物样品采集
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下测定森林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的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为比较网袋埋藏和自然环境中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差异,探讨网袋在凋落物早期分解过程中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选取位于北京市东灵山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固定样地,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定期收集网袋和自然分解早期凋落物,并收集分解后期近10年的样品作为对比,测定其红度(a^*)、黄度(b^*)和亮度(L^*)。结果表明,网袋中的凋落物和自然环境中的凋落物的a^*,b^*,L^*均随分解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颜色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解的第1年,分解后期颜色逐渐趋于稳定;分解早期,对a^*,b^*,L^*而言,三者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a^*,b^*,L^*与分解时间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网袋中凋落物的颜色值波动较大,分布离散,规律性较差;分解开始,网袋中的凋落物与自然环境中的凋落物的颜色接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逐渐增大,凋落物的颜色变化是色素等有机质分解的外在表现,时间较长时,网袋微环境会抑制凋落物分解,使其分解速率低于自然样品。因此,利用网袋法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和分解速率,应适当考虑网袋的存在对分解的影响以使结果更加精准。
谷永建李玉梅李玉梅旺罗
关键词:凋落物自然环境网袋落叶阔叶林分解作用
动物牙釉结构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不同学者用磷酸平衡法分析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碳酸羟基磷灰石中结构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时,预处理方法和实验条件也不尽相同。实测结果表明,预处理条件与磷酸法制备CO2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均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需在综合运用机械和化学手段除净外表附着碳酸盐的前提下,将样品充分研磨,并彻底分解其中的有机组分和非结构碳酸盐,再制备CO2。70℃的恒温水浴可以使化学反应和同位素分馏均在短时间内结束,且较为完全、彻底,测得的同位素数据重现性好;而25℃时反应进行较缓,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有时可能不理想。
李玉梅刘东生洪业汤朱咏煊董丽敏彭建华韩家懋万国江
关键词: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化石古环境
气温和降水量对东灵山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北半球中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其过程目前尚不甚清楚。北京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凋落物破碎程度、颜色变化和微生物培养的定量化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大粒级碎片含量和颜色值L是凋落物早期分解程度的直接量度。可培养微生物菌落数(CFU)自1月起逐渐增加,于9月达到峰值,增幅受控于气温和降水量。微生物菌落数与大粒级凋落物含量和L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示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提高森林凋落物降解速率的作用。本次研究中,气温和降水量两个环境因子能够得以分离。当气温升高而降水量却较低时,凋落物分解减慢;当降水量较高时,即便气温有所下降,分解速率也可能很高,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微生物生物量有关。升温和降水量的合理分配能够提高凋落物分解速率,促进碳排放。若未来区域升温且降水量也增加,森林土壤碳排放量也将增大。
谷永建吕璇泽陶千冶余志晟旺罗李玉梅
关键词:凋落物分解菌落数落叶阔叶林降水量
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是研究大陆古环境的常用方法.对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两个剖面全岩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有机质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和频率磁化率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恢复该区的古环境演化历史.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牙齿...
李玉梅
关键词:黄土同位素古环境
文献传递
最近2.5Ma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研究进展——来自洛川黄土地层的证据被引量:11
2002年
洛川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最近 2 .5Ma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国内外研究人员运用地层学、古生物学、土壤学、磁学、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统一地层划分 ,明确成因机制 ,建立时间标尺 ,分析气候指标 ,提取环境信息 ,逐步揭示了自早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由暖湿而冷干、频繁剧烈波动的历史以及古生物的演替过程 ,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玉梅
关键词:古环境古气候全球变化古土壤序列
雅鲁藏布大峡谷羚牛牙齿珐琅质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
2009年
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羚牛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其牙齿珐琅质羟基磷灰石结构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羚牛牙齿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相当宽,且随着栖息地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重,反映了食谱中C4植物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变化趋势。C4植物含量最高可能达到70%。这一变化与当地自然带的划分相吻合。羚牛牙齿珐琅质结构碳酸盐的δ18O值分布范围较窄,与海拔高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氧同位素分馏可能与水源和物种均有关。
李玉梅刘东生洪冰储国强洪业汤朱咏煊彭建华董丽敏韩家懋
关键词:羚牛氧同位素C4植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