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莎

作品数:71 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7篇地震
  • 32篇断层
  • 28篇形变
  • 25篇跨断层
  • 12篇断层形变
  • 10篇强震
  • 9篇震前
  • 9篇前兆
  • 8篇青藏块体
  • 8篇跨断层形变
  • 8篇块体
  • 7篇地震前
  • 7篇东北缘
  • 7篇形变异常
  • 7篇青藏块体东北...
  • 7篇北缘
  • 6篇断层活动
  • 6篇最小二乘配置
  • 5篇应力场
  • 5篇汶川地震

机构

  • 70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国家测绘地理...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71篇李瑞莎
  • 56篇张希
  • 45篇贾鹏
  • 39篇唐红涛
  • 10篇路珍
  • 7篇张四新
  • 5篇张红艳
  • 5篇王庆良
  • 5篇武艳强
  • 4篇崔效锋
  • 4篇谢富仁
  • 4篇季灵运
  • 4篇蒋锋云
  • 3篇巩守文
  • 3篇张晓亮
  • 3篇秦姗兰
  • 2篇汪翠枝
  • 2篇王双绪
  • 1篇惠旭辉
  • 1篇崔笃信

传媒

  • 10篇大地测量与地...
  • 8篇地震研究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4篇地震
  • 4篇中国地震
  • 4篇中国地震监测...
  • 2篇地震地质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山西地震
  • 1篇高原地震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2010年度...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0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5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树7.1级、海西6.4级地震前定点形变测项中出现的前驱扰动
利用定点形变资料总结了西部地区近期发生的玉树7.1级、海西6.4级中强地震前驱波震例,并搜索跟踪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近期出现的疑似前驱扰动信号,为地震中短期甚至短临预测提供依据。玉树地震前1年内震源区间歇出现的“跳跃”信号...
李瑞莎张希
关键词:地震预测定点形变
形变速率累加法在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水准资料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运用形变速率累加法对青藏决体东北缘积累近30年的6个跨断层流动水准场地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异常信息提取的经验和方法,搜集并分析了各场地周围400 km范围内的震例,获得了形变速率累加法的应用经验与前兆异常特征:①异常累加图比原始曲线图在异常的识别上更加突出和直观;②该方法只对超出控制限较连续的异常点残差进行累加,发生间隔较长的异常点则不进行累加计算;③从异常开始到发生地震的时间上得知,该方法可作为地震中期预报指标。
唐红涛张希贾鹏李瑞莎
关键词:地震预报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加速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截止2014年底全国主要构造区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通过断层形变异常时空演变分析、特征强度指标计算,参考GPS速度场结果,寻找与2013~2014年青藏高原东缘芦山、岷县漳县、鲁甸、景谷Ms6.5~7.0级强震成组活跃可能有关的大区域构造活动变化背景及短期前兆异常。结果表明,2013~2014年强震成组活跃很可能与2010年以来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活动整体性加速有关;位于测区内的芦山Ms7.0级和岷县漳县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显著;而位于测区外围的鲁甸Ms6.5级和景谷Ms6.6级地震,短期前兆异常相对偏弱。
张希唐红涛李瑞莎贾鹏
关键词:成组强震
汶川地震孕震背景与同震变化的铲形断层位错模拟及前兆分析
利用1983-1997,1997(或2007年,部分测点2007年观测)-2008年这两个时段跨龙门山发震构造的垂直形变结果,构建纯逆断、铲形断层位错模型(由地表至深部每层lkm垂向深度的15-20个Okada矩形位错拼...
张希王庆良李瑞莎唐红涛
关键词:地震地质学前兆分析孕震机理同震变化
延怀盆地活动断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被引量:25
2007年
延怀盆地包括延矾、怀涿两个相互连通的次级盆地。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延矾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怀涿盆地NE向活动断裂以正断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盆地内NW向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正断层分量。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10个测点337条活断层擦痕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延矾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以NEE—近EW向挤压、NNW向—近SN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其最大主压应力(σ1)方向为N74°~88°E,平均倾角18°;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近SN,近水平;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陡,近垂直。怀涿盆地以NNW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应力结构为正断型为主。其最大主压应力(σ1)平均倾角68°,近垂直;中间主应力(σ2)倾角较缓,最大的不超过35°;最小主压应力(σ3)方向为NNW—近SN向,近水平。断层滑动反演的结果与北京及周边地区由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谢富仁张红艳崔效锋荆振杰李瑞莎
关键词:延怀盆地构造应力断层滑动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32
2008年
From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2006,the direc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in 4 stress sub-districts are analyzed using a grid test method.The characteristic of present crustal stress directions is discussed.Based on this result and on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calculated for some events in the period of 1977~1998,in combination with some other study results,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present crustal stress direct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direction of crustal principal stress in some regions had somewhat rotated after the 1976 Tangshan M7.8 earthquake.The mean P axe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rotated clockwise not only in Tangshan sub-district,but also in Beijing and Xingtai sub-districts afte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n Beijing and Xingtai sub-districts the orientations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in the period of 2002~2006 are consistent with that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implying that the stress orientations has rotated back to the state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these two sub-districts.The directions of the mean P axes are nearly E-W in Tangshan sub-dis-trict since the M7.8 earthquake.The present stress field in the sub-district northwest to Beijing,o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Zhangjiakou-Bohai fault zone,is relatively stable during the time period concerned in this study.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data,this paper only states a possible variation of stress fiel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in the recent decades.
李瑞莎崔效锋刁桂苓张红艳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形变观测与地壳应力场被引量:8
2007年
通过首都圈地区11个跨断层测点的形变观测资料,将断层两盘作为不变形的刚体来分析断面相对滑动与地表两盘点位相对位移的定量关系,并以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为时间界限,将所得的断层滑动矢量分为2大时段,拟合区域2个不同时段的现今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发现首都圈地区依据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反演的地壳上部应力状态在唐山地震前后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征:1)第1时段(唐山地震及其余震期间),地壳应力状态以NNE-SSW向挤压,NWW-SE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反映该区构造应力场在NNE-SSW向的构造应力作用是逐渐增强的;在NWW-SEE向,其构造应力作用相对于NNE-SSW向有所减弱,表现为相对松弛状态。2)第2时段,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的3个次级时段内,地壳上部应力状态以NNW-SSE向拉张为主要特征,表明在唐山地震及其余震之后,研究区的构造应力作用一直处于近SN向的松弛状态。
张红艳谢富仁焦青李瑞莎
关键词:首都圈跨断层形变测量地壳应力场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强震潜势评估被引量:1
2021年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发育多条重要活动断裂,多年来已积累较丰富的古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数据等,从定量化强震复发间隔T与平均复发间隔T_(a)入手,将其比值(T/T_(a))进行数学处理,借鉴NB模型的思路,建立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模型,进而对强震潜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内未来可能的强震发生地点是榆木山北缘断裂芦泉河-九个泉段和榆木山东缘断裂梨园河口-黑河口段。
庞炜谢超李瑞莎张佩路珍
关键词:强震概率分布
基于GPS速度场的四川地区1999~2018年应变场特征演化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5.0×10^-8/a^12.0×10^-8/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白卓立张学刚薛二峰张希李瑞莎秦珊兰
关键词:GPS速度场主应变
“形速率累加”法在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水准资料中的应用
唐红涛张希贾鹏李瑞莎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