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四新

作品数:103 被引量:36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7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72篇地震
  • 64篇形变
  • 33篇垂直形变
  • 23篇地壳
  • 21篇块体
  • 20篇震前
  • 19篇断层
  • 16篇青藏块体
  • 15篇地震前
  • 15篇东北缘
  • 15篇北缘
  • 13篇强震
  • 13篇青藏块体东北...
  • 11篇地壳形变
  • 11篇地震活动
  • 10篇断层形变
  • 9篇地震带
  • 8篇南北地震带
  • 7篇地形变
  • 7篇前兆

机构

  • 103篇中国地震局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国家测绘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陕西工业职业...
  • 1篇中国地震应急...

作者

  • 103篇张四新
  • 61篇王双绪
  • 52篇张希
  • 28篇薛富平
  • 26篇张晓亮
  • 16篇刘立炜
  • 12篇江在森
  • 10篇陈兵
  • 8篇蒋锋云
  • 8篇祝意青
  • 7篇李瑞莎
  • 6篇刘文义
  • 6篇王继英
  • 5篇崔笃信
  • 5篇贾鹏
  • 4篇王文萍
  • 3篇王庆良
  • 3篇苏小宁
  • 3篇焦利真
  • 3篇唐红涛

传媒

  • 20篇大地测量与地...
  • 10篇国际地震动态
  • 9篇地震研究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5篇中国地震学会...
  • 4篇地震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地球学报
  • 2篇地壳形变与地...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中国地震监测...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四川地震
  • 1篇中国地震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9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地壳运动变形背景的大震预测启示
综合利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9年的GPS观测、区域跨断裂长水准垂直形变观测、以及汶川大震科考等地形变资料,结合地质构造结构和震源机制解,通过研究区域水平运动变形特征、断裂...
王双绪张希张晓亮张四新薛富平蒋锋云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壳形变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东北缘块体边界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特征
<正>1研究概要 近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以“活动地块动力学假设为主线”提出了建立大陆强震理论的设想,将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作为重点实验区,设立了“青藏块体东北缘活动地块及其边界带地壳运动高分...
王双绪江在森张希张四新
文献传递
昆仑山口西大震的垂直形变过程
<正> 2001年11月14日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青藏高原北部地区(36.2°N,90.9°E)的昆仑山口西发生了8.1级大震。在震区东侧外围区,国家测绘局沿青藏公路布设有一等水准线路,测量年代分别为1979年和1991...
张四新王双绪陈兵
文献传递
青藏块体东北缘强震形变前兆研究
2015年
青藏块体东北缘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形变监测网络以来,先后发生7次中强地震。利用区域水准以及跨断层水准等不同时空尺度的形变资料,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1986年门源6.4级、1990年天祝、古浪6.2级等7次中强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特征的回溯性研究,分析震前形变异常时空变化基本特征,总结其在震前形变异常的共性和差异性。
张四新
关键词:青藏块体东北缘形变资料地壳形变特征前兆强震形变异常
基于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地壳运动变形背景的大震预测启示
1.问题的提出地震是地壳、上地幔物质在构造力作用下长期变形的结果,反映强震孕育的直接证据应当来自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性。利用地壳形变进行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研究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建立现代构造
王双绪张希张晓亮张四新薛富平蒋锋云
文献传递
关中东部长水准剖面非均匀负位错反演及与大震关系研究
张希张四新李瑞莎唐红涛贾鹏
文献传递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被引量:34
2001年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景泰 5 9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 ,还分析研究了特征重力变化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祝意青陈兵张希张四新
关键词:重力场演化景泰地震地震预报强震活动
兰天武地区暨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与地震
<正>北祁连河西地区和兰(州)天(水)武(都)地区均同甘肃省重点地震危险监测区,其中兰天武地区历史上1500~1900年强震较多,本世纪以来地震活动水平为5~6级地震的强度,与祁连山地震带相比属弱活动时期。本文主要通过对...
张四新王双绪薛富平
文献传递
汶川Ms8.0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的垂直形变被引量:4
2011年
利用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近10年,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化特征。其中,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主要反映祁连山下沉、河西走廊相对抬升的逆继承性运动;西吉、海原、固原地区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兰州、天水、漳县-武都以西的岷山隆起抬升速率明显增大并伴有形变高梯度带。这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北向推挤作用相对减弱,东向挤压作用明显增强;震后,2008年8—10月的观测显示,垂直形变出现反向大幅变化;2006—2008年岷山隆起区相对临夏呈现逆继承性的快速下沉,反映由于地震的发生,导致青藏高原东向挤压运动减弱;2010年的监测表明,垂直形变幅度减小,2008—2010年合作相对临夏仍呈现反向下沉,但差异运动明显减弱,显示当前包括岷山隆起在内的区域构造活动已基本趋于稳定。
张四新王双绪刘立炜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青藏块体东北缘垂直形变
垂直形变震后效应与地震前兆的识别
2013年
针对大震后出现的垂直形变震后效应与地震前兆判断的不确定性问题,利用昆仑山口西8.1级、汶川8.0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资料,分析了震后效应与地震前兆所对应形变异常的区别。结果认为:震后效应异常所在区域在大震前大多呈现弱继承性或逆继承性升降差异运动,即区域应力场在大震前大多呈现"弱挤压"或相对"松弛"状态。而地震前兆所在区域在大震前则呈现较强的继承性升降差异运动,即区域应力场在大震前多呈现"强挤压"状态。
张四新刘立炜祝意青
关键词:垂直形变震后效应地震前兆形变异常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