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迎伟

作品数:17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骨髓
  • 6篇细胞
  • 5篇综合征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异常综合征
  • 4篇增生
  • 4篇增生异常综合...
  • 4篇疗效
  • 4篇骨髓瘤
  • 4篇骨髓增生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骨髓增生异常...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地西他滨
  • 3篇髓系
  • 3篇老年
  • 3篇急性

机构

  • 1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李迎伟
  • 16篇翟志敏
  • 10篇王会平
  • 9篇张翠
  • 9篇沈元元
  • 6篇秦慧
  • 4篇陶千山
  • 3篇丁士华
  • 3篇潘莹
  • 3篇陶莉莉
  • 2篇于倩倩
  • 2篇张家奎
  • 2篇吴凡
  • 2篇杨冬冬
  • 1篇熊术道
  • 1篇赵一鸣
  • 1篇冯嗣青
  • 1篇张欢
  • 1篇叶倩舲

传媒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安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安徽省第十二...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1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漏诊,并探讨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①40例MM被误诊,占78.4%。②骨痛和乏力是最常见首发症状,分别为21例(41.2%),18例(35.3%)。③51例MM分型以IgG型最多(26例,51.0%),其次为IgA型11例,轻链型10例。④49例MM免疫固定电泳检出M蛋白,其对应的免疫球蛋白(I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其他正常的Ig降低。⑤49例MM血清游离轻链κ/λ异常,并且存在比值失衡现象(即一种轻链升高,另一种轻链降低)。⑥51例MM骨髓检查均检出浆细胞。结论:MM的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免疫固定电泳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MM的重要指标;Ig及游离轻链检测对诊断MM有筛查作用。
李迎伟沈元元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中危-1组 MDS 患者19例,其中9例接受地西他滨15 mg·m -2,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10例接受地西他滨7 mg·m -2,每周1次,共3周为一疗程的治疗方案(简称15 mg 和7 mg 组)。比较两组之间的总反应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9例中危-1组 MDS 患者经过地西他滨治疗后,1例获完全缓解(CR),7例获血液学改善(HI),11例病情稳定(SD),总反应率42%。其中,地西他滨15 mg 组、7 mg 组患者的总反应率分别为44%、4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中地西他滨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和0%,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10%,同时15 mg 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2.2 U 和血小板1.3 U;7 mg 组治疗期间分别平均输注红细胞0.2 U 和血小板0.2 U,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后三系均有所提高,其中血红蛋白改善明显(P <0.05)。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在中危-1组 MDS 患者中安全有效,而且其感染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好,提示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李萨萨陶千山蒲莲芳李迎伟翟志敏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小剂量IL-2对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对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持续应用100万单位白介素(IL)-2,每天1次,皮下注射,联合抗感染、激素等常规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患者在持续应用小剂量IL-2治疗后,高热等异常临床表现逐渐消失,4周后血象及各项免疫相关检查基本恢复正常,病情一度稳定,但停药后又出现反复,进行性加重,6个月后死于"恶性组织细胞病"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利用IL-2特有的双向免疫调节活性,可能为治疗HPS,尤其是感染相关的获得性HPS提供一个新的方式。
张家奎熊术道王会平张翠李迎伟沈元元赵一鸣于倩倩翟志敏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白介素-2免疫调节
外周血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关系
目的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平均红细胞体积(erythrocyt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并探讨MCV与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MCV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
陶莉莉丁士华李迎伟王会平张翠杨冬冬秦慧翟志敏
文献传递
化疗后CIK细胞序贯治疗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疗效评价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初步观察及评价化疗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序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老年AML患者建立新的副作用较小的维持治疗方法。方法以5例多疗程化疗后疾病达缓解或部分缓解后难以继续耐受化疗的老年AML患者为研究对象,辅以自体CIK细胞序贯治疗。观察分析5例患者CIK细胞输注后一般症状及不良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外周血微小残留病变(MRD)水平、生活质量评分(KPS)及生存期。结果 5例患者共接受35次CIK细胞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回输后患者精神、食欲、体力等较前改善。CIK细胞治疗后调节T细胞与效应T细胞比例(2.70±1.59)较CIK细胞输注前(5.35±5.50)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MRD[(0.16±0.30)%]较CIK细胞治疗前MRD[(0.86±0.84)%]明显降低(P<0.05)。CIK细胞输注后患者KPS评分(88.8±6.03)较输注前(75.45±10.35)改善(P<0.05),平均总生存期29.8个月。结论本研究5例老年AML患者化疗后自体CIK细胞序贯维持治疗安全有效。
张欢王会平陶千山张家奎翟志敏李迎伟沈元元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疗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潘莹李迎伟陶千山翟志敏
多发性骨髓瘤41例临床分析
李迎伟沈元元王会平张翠翟志敏
G89.多发性骨髓瘤41例临床分析
李迎伟
文献传递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总结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3例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 3例患者均至少行两个疗程地西他滨治疗,每周1次,每次15mg/m2,静脉滴注3小时,1个疗程为3次。患者1为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RCMD),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评分为中危-1,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患者2、3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2型(MDS-RAEB2),IPSS评分为中危-2,应用地西他滨同时联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AG)方案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血液学明显改善,患者2骨髓完全缓解,患者3完全缓解。患者1和2并发感染,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结论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老年MDS,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耐受性好。
李迎伟沈元元李萨萨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被引量:3
2012年
例1,女,48岁,系关节肿痛伴腰痛20余年,头晕、乏力半月于2011年8月7日入院。患者20多年前开始出现左膝、左踝及左中指关节肿痛,并交替出现右膝、右踝关节肿痛,数年后出现腰痛伴晨僵现象,活动后可以减轻,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不规则服用止痛药、甲氨蝶呤、雷公藤等。
李迎伟沈元元吴凡张翠王会平翟志敏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白血病髓系急性骨髓检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