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雁
-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功救治猫抓病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例
- 2009年
- 1病例介绍
患儿男,5岁8个月,因左颈部肿痛21d,伴发热16d于2008年9月23日9:05入院。患儿于入院前21d左颈部肿痛。无发热,未予特殊处理,于入院前16d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7℃,无寒战及惊厥,先后于外院诊断为“急性淋巴结炎”及“扁桃体炎”,阿奇霉素、利巴韦林、蒲地兰、甘露聚糖、/DJL热速清、赖氨肌醇、羚羊角等药物治疗(具体药量不详),左颈部疼痛缓解,肿大进行性加重,体温降而复升,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
- 谭焱兰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吴琼邱萌李鸿雁
-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猫抓病发热待查救治急性淋巴结炎进行性加重
- 二氢杨梅素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对运动训练后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G)、运动组(EG)、二氢杨梅素(100mg/kg·d)+运动组(DHM组)。干预期4周,同时进行运动训练,每天1小时。训练结束后的次日,EG组和DHM组进行一次坡度为0、速度为18 m/min、持续90 min的跑台运动。运动结束后24小时按组别取材,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骨骼肌线粒体酶复合体Ⅰ和Ⅱ的活性,观察骨骼肌病理学组织形态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与EG组相比,DHM组小鼠骨骼肌形态改变和线粒体损伤明显减轻。DHM显著抑制了运动后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CK和LDH及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了骨骼肌T-SOD活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M显著增加小鼠骨骼肌沉默调节蛋白3(SIRT3)、雌激素相关受体α(EE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 alpha,PGC-1α)的表达。结论DHM有助于减轻小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其机制可能是DHM可激活肌肉SIRT3信号通路,促进大强度运动后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 吴瑛王大伟李军许贤杰高志丹李鸿雁张勇刘鹏
- 关键词:二氢杨梅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线粒体功能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儿童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的测定,另有10名临床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儿童作为对照组,也进行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测定。TNF-α、IL-6应用ELISA法检测。NSE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结果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6、NSE水平均明显增高,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脑脊液中TNF-α、IL-6、NSE水平与血清中TNF-α、IL-6、NSE水平呈正相关[r(TNF-α)=0.338,P<0.01;r(IL-6)=0.256,P<0.01;r(NSE)=0.374,P<0.01];病毒性脑炎组血清及脑脊液中IL-6与NSE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s)=0.108,P>0.05;r(csf)=0.145,P>0.05],TNF-α与NSE水平有直线相关性[r(s)=0.387,P<0.01;r(csf)=0.401,P<0.01]。结论脑脊液和血清中NSE可作为判断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组织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TNF-α、IL-6参与了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血清及脑脊液中TNF-α、IL-6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 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吴琼谭焱兰李鸿雁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介素-6
- 病毒性脑炎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清NSE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的变化,旨在评价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价值。方法6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被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高压氧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进行NSE测定,另有10名健康儿作为正常儿组。也进行NSE测定。NSE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NSE水平:高压氧组:(19.20±4.62)μg/L;常规治疗组:(19.25±4.23)μg/L;正常儿组:(7.45±2.18)μg/L。治疗后NSE水平:高压氧组:(7.51±2.02)μg/L;常规治疗组:(9.32±2.05)μg/L;正常儿组:(7.28±2.04)μg/L。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前NSE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病毒性脑炎患儿NSE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压氧组下降得更为显著;高压氧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前两者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更有效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血NSE水平,促使受损脑细胞尽快恢复。
- 安涛郭晓清蒲秀红李茜吴琼谭焱兰李鸿雁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高压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