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卫丽

作品数:27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建筑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农业
  • 5篇都市
  • 5篇都市农业
  • 5篇建筑
  • 3篇城市
  • 2篇都市圈
  • 2篇资源环境
  • 2篇西安都市圈
  • 2篇绿色建筑
  • 2篇建筑设计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GIS
  • 1篇调节装置
  • 1篇都市农业发展
  • 1篇新区
  • 1篇行政区
  • 1篇一体化
  • 1篇营建
  • 1篇预警

机构

  • 23篇西北工业大学
  • 7篇西北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财经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25篇杨卫丽
  • 4篇刘京华
  • 4篇李同昇
  • 4篇刘煜
  • 3篇陈波
  • 3篇杨洪福
  • 3篇童乔慧
  • 2篇郭宁生
  • 2篇苏原
  • 2篇张杜鹃
  • 2篇李静
  • 1篇毕景龙
  • 1篇哈斯巴根
  • 1篇刘科伟
  • 1篇邹杰
  • 1篇李静
  • 1篇王兴中
  • 1篇王颖
  • 1篇艾兵
  • 1篇陈忠暖

传媒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人文地理
  • 2篇华中建筑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新建筑
  • 1篇经济地理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统计与信息论...
  • 1篇经济导刊
  • 1篇高等建筑教育
  • 1篇河北建筑科技...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2015中国...
  • 1篇2011全国...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区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以秦巴山区81个区县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为了揭示秦巴山区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基于P-S-R模型、熵权-TOPSIS模型、Pearson相关性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秦巴山区县域2010—2019年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特征,并对两者的相关性及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1)山区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随时间呈现出先增后降的波动趋势,空间上为整体均匀分布,高值区散点迸发、局部锐减,低值区部分集聚。(2)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时间尺度上先急速上升后缓步下降,在空间尺度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凹”字型空间结构。(3)山区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但随时间下降;二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空间上表现为“散点初级协调”到“边缘初级协调”的西北向“口袋”型分布态势。秦巴山区产业经济发展初期整体偏低,此时的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性协调性较弱;发展后期,交通通达、人口集聚、产业规模逐步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韧性进一步提升,耦合协调性增强。
杨卫丽谭景柏范兵王子亮杨云辉刘惠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居住区规划中系统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06年
由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活动的大型化和复杂化,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适应,而系统方法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的内外环境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本文通过对居住区各层面系统构成的研究,从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出发,探讨居住环境由微观到宏观所应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和最佳化,从而使这一学科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杨卫丽杨洪福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整体性最佳化
提升绿色建筑创新设计能力的教改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5
2013年
文章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系开展的提升学生绿色建筑创新设计能力的教改探索与实践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该项教改的基本内容;二是从题目设置、教学方式、辅助手段三个方面,介绍了教改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三是结合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的情况,探讨教改成果的检验;四是对今后绿色建筑教育教学提出了设想和建议,为培养和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绿色建筑创新设计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刘煜刘京华李静杨卫丽毕景龙
关键词:绿色建筑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机理被引量:28
2011年
以陕西省83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GIS技术以及灰色关联模型对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格局、结构特征及其机理做了定量化评价与测度。结果表明: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分异,县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均衡而局域不均衡,呈现出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等、中低水平相对集中的"凸型"分布特征;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方向递增,东—西方向"U型"分布,各类别县域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空间形态基本呈"轴带"、"集聚区"、"轴带—集聚区"的型式分布,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布特征。内部要素以及外部要素影响是造成陕西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周杜辉李同昇哈斯巴根杨卫丽
关键词:空间分异
提升绿色建筑设计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基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特点,结合相关教改实践,初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更加开放灵活并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题目设置和辅助方法,在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可持续建筑理念的同时,明显提升其绿色建筑的自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学问...
刘煜刘京华李静杨卫丽
关键词: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自主创新能力
文献传递
建筑文化多元性的本质特征被引量:2
2005年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积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必然产生不同的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必然导致建筑文化的多链特征。多元文化的多链,存在着文化间的互动,使建筑文化形成较大文化体系,同时建筑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生和共生的特性。
杨卫丽郭宁生童乔慧
关键词:建筑文化多元性
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被引量:3
2017年
以审美追求为视角,从徽派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等整体规划方面入手,从序列层次美、自然和谐美、结构精巧美、规格稳定美、造型意境美和屋顶曲线美等徽派建筑的美学特色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设计理念和深厚的时代文化内涵。
申玉洁方帅李天豪严旭丁笑颖杨卫丽芦旭
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美学建筑艺术
一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由社会经济发展数据、自然资源环境数据组成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数据;对待测区域的资源承载力指数RCI、环境容纳力指数ECI、生态适应力指数EAI、...
杨卫丽谭景柏范兵杨云辉刘惠王子亮王颖
西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农房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环境营建关键技术
刘煜王晋李静刘京华郑武幸曹健艾兵杨卫丽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农房建设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然而,农村地区自建农房中大量采用的简易砖混建造方式,导致当代农房相比地域传统农房热舒适性...
关键词: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利用耗能设备
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16
2021年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道路,要求经济发展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中排在首位的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于创新的持续投入,各省市的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也成为衡量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全要素视角下的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到底关系如何,理论界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基于Super-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熵值法、耦合度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2008—2018年城市创新效率的静、动态特征,并对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进行时空分析:发现多数城市的城市创新效率有效,城市创新效率的增长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稳,但省内贫富差距悬殊;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趋向协调发展;城市创新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平稳增长,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发展道路。因此提出了提高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创新投入产出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改进创新能力措施,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配置效率等政策建议,为实现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杨卫丽谭景柏刘道辉唐飞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