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育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化科学
  • 6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文化
  • 5篇基督
  • 5篇基督教
  • 5篇教学
  • 3篇英语
  • 3篇英语教学
  • 3篇儒学
  • 3篇齐鲁文化
  • 3篇鲁文化
  • 3篇教育
  • 2篇语境
  • 2篇源性
  • 2篇中西
  • 2篇中西方
  • 2篇中西文化
  • 2篇文化交流
  • 2篇跨文化
  • 2篇跨文化交流
  • 2篇翻译
  • 1篇大学英语

机构

  • 18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18篇杨育华
  • 2篇亓凤琴
  • 1篇王彩霞
  • 1篇魏福平

传媒

  • 6篇管子学刊
  • 3篇山东理工大学...
  • 2篇齐鲁学刊
  • 2篇山东电大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淄博学院学报...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方对人类理想社会状态的设计与阐释
2011年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同文明及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因此,我们用超越民族-国家层次的视野,寻找人类真善美的滥觞,把握世界精神的脉动,其实就是在做推动世界和平的工作。不仅如此,正是在挖掘这些思想资源中,我们发现了西方社会所彰显的核心文化元素——人权、自由、民主、法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的齐鲁文化,在其思想资源中同样能找到它们的基因。
杨育华
关键词:齐鲁文化基督教社会状态
基于文化生态模式比较的和谐思想研究
2011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杨育华
关键词:齐鲁文化基督教
文明互鉴:中国与古希腊原始宗教信仰研究
2015年
宗教是解读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重要工具。循着中国与古希腊各自原始宗教生成的脉络,可以窥见两点:一是宗教信仰从肇始就具有功利性,即人们试图用某种超自然力应对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二是文明进化的脚步往往在不同的区域殊途同归,其标识为城市国家、语言文字、宗教礼仪的出现。通过中国与古希腊原始宗教信仰比较,可以挖掘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始源性动因,探寻中西文明文化基因及其异同。
杨育华
关键词:原始宗教信仰异质同构
中西文化互释与世界根源性精神
2009年
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互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杨育华王彩霞
关键词:中西文化
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典叙事诗研究
2011年
文学呈现于世界的最早形式,无疑是诗歌。中西方古典叙事诗是在各自独立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两大审美文化系统,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社会功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中国古典叙事诗强调的是"抒情"和"言志";西方主要讲"模仿"和"认知"。这种不同恰恰说明了人类文化的多元化,透过这种不同的文学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不同民族在特定时期的形象化历史。
杨育华
关键词:民族特色
殊途同归的教育理念——透析孔子、佛陀相近的几种教育思想被引量:1
2002年
孔子和佛陀作为世界级著名人物 ,他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印度历史文化乃至给世界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 ,并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不同的研究者抱着各自的目的“进山探宝” ,以期找到东西方文化交融跳动的脉博。教育工作者寻到的是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德修养等 ,由此 。
杨育华
关键词:孔子佛陀教育思想
文化互释语境下的墨子耶稣伦理观比较
2015年
在不同质文化互释语境下,存有一种凸显的悖论和义理:两种完全不同质的文化符号,其形态、结构全然不一,却反映着同质性精神。此精神折射的正是人类生存伦理之道抑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归是人性根源性的良善动机。墨子的"兼爱、非攻、尚同"和耶稣的"博爱、公义、超越"等伦理思想当属此类现象。前者以人为核心,后者以神为本源。尽管其核心点不同,但社会伦理功能的实践指向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互释绝非单向攀援和比附,也非各说自话,各弹自调,而是籍此寻找人性伦理道德的真谛。
杨育华
关键词:墨子耶稣伦理功能
学习动机与外语教学被引量:1
2006年
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外语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研究的焦点已从教师“如何教”转变到学生“如何学”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影响学习者个人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位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亓凤琴杨育华
关键词:学习者为中心动机内驱力非智力因素
儒学基督教对话:两种文化语境下的恩德观
2011年
恩德观在中西方民族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概念。儒学倡导的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观念就蕴涵了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基督教所说的恩德,即上帝泽被苍生的恩爱之情,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类的拯救和仁慈。从实质上讲,中西方恩德观强调的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伦理、宗教关系。就此而言,虽然儒学基督教两者承载的文化蕴意大相径庭,但却分享着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母题及思想前件。正是基于文化间相向而行的不同路径,才使得儒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区分与碰撞成为可能。
杨育华
关键词:儒学基督教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被引量:2
2004年
文学翻译是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信息,在思想、感情、生活经历中找到恰当的印证,并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和艺术再创造的手法,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这种再创作要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诠释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尺度把握问题,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或英文写作。
杨育华
关键词:文学翻译再创造不逾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