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晓

作品数:18 被引量:26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青藏高原
  • 12篇青藏
  • 6篇纳木错
  • 5篇正构烷烃
  • 5篇气候
  • 5篇湖泊沉积
  • 4篇第四纪
  • 4篇西藏纳木错
  • 3篇隆升
  • 3篇湖泊
  • 3篇环境变化
  • 3篇古气候
  • 3篇沉积物
  • 2篇古气候变化
  • 2篇表层沉积物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质学
  • 1篇第四纪地质
  • 1篇第四纪地质学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东海大学
  • 1篇冈山理科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8篇林晓
  • 8篇王君波
  • 7篇朱立平
  • 6篇汪勇
  • 4篇徐亚东
  • 4篇谢曼平
  • 4篇鞠建廷
  • 3篇张克信
  • 3篇季军良
  • 3篇向树元
  • 2篇吴艳红
  • 2篇王国灿
  • 2篇肖国桥
  • 2篇骆满生
  • 2篇彭萍
  • 2篇甄晓林
  • 2篇张智勇
  • 2篇洪汉烈
  • 2篇高小芬
  • 1篇韩建恩

传媒

  • 4篇地质通报
  • 3篇科学通报
  • 2篇湖泊科学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湖泊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揭示的沉积过程被引量:8
2012年
对青藏高原中部纳木错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以及正构烷烃组分和含量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了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影响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以及古湖泊学意义.结果表明,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与正构烷烃的组成一致,具有沉水植物>陆生植物>低等菌藻的组成特征.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具有典型的空间差异性,其沉积过程主要受湖泊水下地形、河流补给以及湖泊水质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从物源向沉积中心富集的特点.纳木错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的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是利用湖芯沉积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依据.
汪勇朱立平王君波鞠建廷林晓
关键词:青藏高原纳木错表层沉积物
西藏纳木错湖芯正构烷烃及其反映的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纳木错NMLC-1孔湖芯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利用GC/MS进行了测试。在已经建立的深度一年代曲线基础上,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组成与含量,结合TOC,TN和CaCO3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纳木错湖区约8.4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结果表明:约8.4-6.7kaBP期间,环境较温暖,降水呈增加趋势,末期变冷干。约6.7-2.9ka BP期间可分为两个亚期,早期温暖湿润,至6.0ka BP左右达到环境最适宜期;晚期温度波动降低,陆生植被和沉水植物退化,以3.0ka BP左右的冷事件结束。约2.9ka BP-现在,冷暖交替,1.4ka BP左右开始趋于干燥,600-400a BP间的降温体现了小冰期特征。
林晓朱立平汪勇王君波谢曼平鞠建廷Roland MausbacherAntje Schwalb
关键词:湖泊沉积正构烷烃纳木错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被引量:9
2013年
青藏高原是中国钾盐的重要产地,钾盐矿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从北到南盐湖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柴达木盆地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氯化物型,钾盐矿产具有成盐多期性,以卤水钾盐为主,固液并存;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硫酸盐型,钾盐主要存在于卤水中。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成矿的控制因素有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地貌及气候,其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深部水的补给,构造地貌决定物质的搬运富集,气候决定矿产的形成和保存。
高小芬林晓张智勇向树元张克信
关键词:青藏高原第四纪控矿因素
湖芯沉积物揭示的末次冰消开始时期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变化被引量:62
2006年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立平鞠建廷王君波西村弥亚守田益宗吴艳红冯金良谢曼平林晓
关键词: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环境变化冰消期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研究生三峡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被引量:3
2011年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第四纪地质资源,已建成了部分专业的本科实习基地。本文分析了构建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并针对三峡地区第四纪地质资源情况及第四纪地质学室内外教学现状,建立针对了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内容模块。
彭红霞王新君林晓张利华张先进李长安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
西藏纳木错水深分布及现代湖沼学特征初步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2005-2007年对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坦的盆地.考察中发现湖泊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小岛,而1970s考察时仍为半岛,因而水深数据提供了近30年来纳木错湖面上升的有力证据.现场水质测量在16个站点进行,覆盖了除东部湖区以外的大部分湖面范围,结果显示表层水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和环境光的平均值分别为11 63℃、9.13、7 93mg/L、1839μS/cm、2582μmol/(s·m^2).根据湖水特征的垂直变化,较深水域的湖水显示了明显的分层特征:上层湖水从表层到约18-20m,水质参数均一,温度较高,光照充足;中间层范围约为20-60m,是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底层水性质也很稳定,水温很低几乎没有光线到达,形成了寒冷黑暗的深水区.
王君波朱立平Gerhard Daut鞠建廷林晓汪勇甄晓林
关键词:水深测量温跃层纳木错青藏高原
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被引量:71
2007年
利用地震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调查了纳木错大部分湖区的水深和沉积物厚度分布,并在湖区东部水深60m的湖盆利用PISTON采样器获得一个332cm长的钻孔。对该钻孔进行了12个AMS14C年代测定,并进行了日历年龄校正和“碳库”效应估算,根据沉积物平均粒径建立了整个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式。对该钻孔进行了有机碳、总氮、正构烷烃、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碳酸钙和矿物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8·4ka以来湖区环境变化可以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早期约8400~6400aB·P.,以温度缓慢下降为主,但在8100~7800aB·P.出现一次显著的冷干事件;中期为6400~2900aB·P.,其开始显示了温暖湿润的环境特点,在6000aB·P.左右出现最强的暖湿特征后其后期转向冷干,在3000~2900aB·P.达到寒冷和干旱的低谷,反映了新冰期时期的温度强烈下降和降水的分配不均;晚期从2900aB·P.到现在,尽管温度出现回升,但总体上显示了向冷干波动变化的趋势,期间第一次降温在1800~1600aB·P.,之后温度回升后在600~300aB·P.再次下降,前者反映了公元初期的降温,后者则是小冰期的反映。
朱立平王君波林晓鞠建廷谢曼平李明慧吴艳红G.DautR.MusbacherA.Schwalb
关键词:纳木错湖泊沉积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物正构烷烃与环境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是全球地学界瞩目的焦点,常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占全国的50%左右,而纳木错作为青藏高原的第二大湖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利用纳木错深水湖芯的正构烷烃重建了该区域8.4kaBP以来的...
林晓
关键词:气候演变湖泊沉积正构烷烃青藏高原
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被引量:8
2014年
南天山位于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前人研究表明,该区在古生代经历了洋盆的扩张、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中生代则进入到陆内发展阶段.但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洋盆的闭合时间及盆地演化的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争论.在广泛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境内南天山地层大区进行了地层分区,并对每个分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盆地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划分出5个演化阶段:寒武纪-奥陶纪,南天山洋从有限洋盆发展为成熟洋盆,洋盆性质为弧后盆地;早志留世,南天山洋盆开始俯冲消减,东部红柳河段洋盆在早泥盆世闭合,而西部的俯冲消减则延续至泥盆纪晚期;石炭纪-早二叠世,西部仍存在残余海盆.中二叠世,残余海盆消失,南天山西部碰撞造山,南天山造山带最终形成;中生代,该区进入陆内发展阶段,在三叠纪接受剥蚀夷平;侏罗纪,西部发展成为断陷盆地,东部继续接受剥蚀夷平;白垩纪,西部延续侏罗纪断陷盆地特征,东部则发育成拉分盆地.
高小芬林晓徐亚东乐明亮
关键词:南天山古生代中生代盆地演化
西藏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通过测定纳木错现代植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明确了表层沉积物中烷烃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湖泊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沉水植物所含烷烃以n-C21-C25为主,具有n-C23的峰值;陆生植物主要含n-C27-C33烷烃,具有n-C29或n-C31的峰值;但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和香柏(Sabina pingii)的主峰碳却是n-C33烷烃,这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报道.在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具有典型的n-C31和n-C23双峰分布形式,来源于低等菌藻类、沉水植物以及陆生植物.其中碳数小于C20的短链烷烃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其空间分布均一,由低等菌藻类的浮游生活型所决定;长链烷烃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含量从滨岸到湖中心逐渐减少,这与其在运移和沉积过程中受微生物的持续降解作用有关.此外,来源于陆生植物的n-C27-C33烷烃因河流汇水面积和流量不同而存在空间差异,这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林晓朱立平王君波汪勇甄晓林鞠建廷谢曼平彭萍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纳木错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