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欧巧群

作品数:48 被引量:26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病毒
  • 18篇轮状
  • 18篇轮状病毒
  • 10篇患儿
  • 8篇新生儿
  • 6篇小鼠
  • 6篇轮状病毒感染
  • 6篇病毒感染
  • 6篇肠道
  • 6篇肠道外
  • 6篇肠道外感染
  • 5篇急性
  • 5篇儿童
  • 4篇毒血症
  • 4篇全身
  • 4篇全身扩散
  • 4篇小儿
  • 4篇扩散
  • 4篇腹泻
  • 3篇胆汁

机构

  • 15篇广州市第一人...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0篇广州军区广州...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48篇欧巧群
  • 23篇姚英民
  • 16篇李宁
  • 12篇张又祥
  • 8篇马恒颢
  • 7篇罗梅娟
  • 7篇许蔓春
  • 6篇罗爱武
  • 6篇任广立
  • 6篇张传仓
  • 6篇王鲜艳
  • 6篇翁志媛
  • 5篇肖雪
  • 5篇黄婉仪
  • 4篇陈瑶
  • 3篇荆丽娟
  • 2篇王丽娜
  • 2篇陈清
  • 2篇谢祥鳌
  • 2篇邓颖

传媒

  • 7篇世界华人消化...
  • 5篇广州医药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轮状病毒感染全身扩散诱发因素的初探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因素在诱发轮状病毒(RV)肠道外扩散中的作用,为研究肠道病毒肠道外扩散的机制,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氨制作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分别经灌胃和腹腔两种途径接种RV;健康昆明小鼠相继灌胃接种产毒性大肠杆菌和RV,制作肠道混合感染小鼠模型;猝死小鼠,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初步调查RV腹泻合并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健康状况,检测TNFα、IL-2及锌、铁、铜、铅、钙、锰、镁7种微量元素水平。结果光镜下:免疫低下组心、肝、肾,混合感染组肝、肾组织有病理改变;原位杂交:免疫低下腹腔注射RV组、肠道混合感染组肾小管均呈阳性。原位PCR:肠道混合感染组肝、肾,免疫低下腹腔注射组心、肝、肾、胰呈阳性;轮状病毒血症患儿多数存在免疫与营养方面的异常。结论免疫低下、肠道混合感染、营养素不足可能是诱发和/或加重RV肠道外扩散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关键词:轮状病毒免疫原位PCR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特点和临床分析被引量:23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特点和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84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MP,分析MP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季节、部位及与喘息性疾病的关系。结果208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阳性患儿433例(20.8%),其中男性222例(19.8%),女性211例(21.9%),男性与女性MP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MP发病率分别为:小于3岁组106例(15.0%),3~5岁组163例(25.2%),5~14岁组164例(22.5%),三组之间M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季节MP感染率分别为:1~3月:18.0%,4~6月:25.1%,7~9月:17.7%,10~12月:20.5%,不同季节之间MP感染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2.5,P<0.05)。上、下呼吸道感染组M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下呼吸道感染者中喘息组MP感染率(26.9%)高于非喘息组(20.2%)(P<0.05)。结论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MP感染与性别和感染部位无关,与年龄和季节有关,大于3岁患儿是易感人群,MP感染可能与喘息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关。
许蔓春马恒颢欧巧群罗爱武任广立王鲜艳荆丽娟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
免疫低下因素在轮状病毒全身扩散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3年
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关键词:免疫低下轮状病毒全身扩散小儿PV病毒血症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新生小鼠肠道外组织的病理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了解人类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机体的影响,为临床的防治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选用对人类RV敏感的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两种途径接种RV,3d后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各脏器病理变化;电镜下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各脏器原位杂交,原位PCR检测RV,并与健康小鼠比较。结果光镜下:RV口服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改变;RV腹腔注射组除上述改变外,肝,肾也有改变;电镜下: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和空泡;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原位杂交:RV口服组小肠上皮细胞,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间接PCR:RV口服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结论RV一旦向全身扩散,可侵犯除肠之外的多个器官组织,提示人类RV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泛嗜性。
姚英民欧巧群陈瑶
关键词:轮状病毒新生小鼠肠道外感染原位PCR
新生小鼠轮状病毒全身扩散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新生小鼠发生轮状病毒(RV)全身扩散后对RV易感器官及靶器官造成的损害。方法收集RV流行高峰期腹泻患儿粪便,提取RV,经抗原ELISA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证实为RV长型,作为实验用病毒株。选用健康新生昆明小鼠,经灌胃与腹腔注射二种途径接种RV,第3天后处死小鼠。地高辛标记引物探针,取各脏器标本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原位杂交,检测RV基因,光镜与电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小鼠比较。结果腹腔注射组新生小鼠受累的器官明显多于灌胃组,且组织病理改变也重于灌胃组。光镜下:RV灌胃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肌细胞有病理改变;RV腹腔注射组小肠绒毛、胃固有层、心、肝、肾有病理改变。电镜下:RV腹腔注射组可见小肠绒毛、肝、毛细胆管、肾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改变。肠绒毛变短,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内出现大量吸收小泡,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凝集病变尤为明显,细胞核固缩、崩解,嵴膜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扩张,肝细胞中存在大量脂滴,细胞之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显著;毛细胆管明显扩张,微绒毛脱落;肾近曲小管线粒体轻度肿胀。原位杂交:RV灌胃组小肠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阳性。原位PCR:RV灌胃组小肠绒毛、肠腺细胞、肾近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呈阳性;RV腹腔注射组肠、肾、肝、心脏、胰呈阳性。其余各组小鼠各组织器官均为阴性。结论RV可向新生小鼠全身扩散,RV具有一定的泛嗜性,可造成多脏器结构改变。
黄为民李宁欧巧群姚英民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道外感染
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幽门部黏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CHPS患儿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后幽门部黏膜近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2012年我院新生儿科确诊的34例CHPS患儿。以超细胃镜进入十二指肠乳头处,使用电切刀按上行性方向,沿幽门管纵轴切割肥厚狭窄的幽门管黏膜及环形肌以解除幽门部梗阻。术后第1、3、6月复查胃镜。结果 34例CHPS患儿共行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48次,均未发生胃及幽门穿孔、撕裂等严重并发症。24例患儿术后通过胃镜进行了复查,胃镜见幽门部及黏膜改变主要有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切口疤痕形成、幽门部息肉形成等。结论经胃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CHPS的新技术。术后黏膜充血肿胀、切口未完全愈合等幽门部黏膜改变的发生率随时间下降。切口疤痕形成并未影响幽门功能。
肖雪张又祥蔡本龙翁志媛欧巧群罗梅娟
关键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胃镜粘膜
轮状病毒胃肠炎患儿并发心肌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 (RV)胃肠炎并发心肌损伤的几率及探讨在大量补液过程中心功能不全的防治措施。方法 :测定 44例急性期RV胃肠炎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和谷草转氨酶 (AST)浓度 ,并将CK -MB与可能导致其升高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急性期RV胃肠炎患儿中有 5 7%CK -MB超过正常值 ,显著增高者占 7% ;有 82 %AST超过正常值 ,显著增高者占 16.9% ;CK -MB升高与腹泻和脱水无明显相关性 ,与发热程度有相关性。结论 :部分RV胃肠炎患儿存在心肌损伤 ,心肌损伤可能与RV感染有关 。
姚英民张传仓李宁欧巧群
关键词:轮状病毒胃肠炎心肌损害肌酸激酶同工酶谷草转氨酶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被引量:5
2001年
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而且也是迄今已知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3].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胃肠粘膜及胰腺内,故又称胃肠胰内分泌系统[4-7].已知胃肠调节肽(胃肠激素)在消化生理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8-13].小儿腹泻发病率高,程度重[14,15],恢复较成人慢,除小儿生理解剖特点与免疫低下等因素外,胃肠激素在小儿腹泻发生发展与康复中的作用及地位了解甚少[16,17].我们初步测定轮状病毒(RV)急性期患儿血浆和粪上清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试图探索在急性腹泻时患儿胃肠激素的反应性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姚英民欧巧群李宁
关键词:轮状病毒急性肠炎胰高血糖素胃肠激素儿童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监测对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菌疗程的意义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作为监测指标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抗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出生3d内疑似细菌感染的130例新生儿,于抗菌药物治疗3d后检测PCT水平,根据PCT水平分为以下各组:Ⅰ组患儿PCT<0.5μg/L,排除感染,停用抗菌药物;Ⅱ组患儿PCT>0.5μg/L,提示感染。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3天检测PCT,如PCT<0.5μg/L,停用抗菌药物;Ⅱb组,应用抗菌药物至少7d,待临床症状消失且PCT<0.5μg/L后停药。分别比较各组抗菌疗程、再次感染机会和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疗程Ⅰ组均为3d,Ⅱa组大多数患儿需6~9d,Ⅱb组患儿需10d或更长。各组停药后再次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Ⅰ组与Ⅱ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b组高于Ⅱ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以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
许蔓春马恒颢任广立欧巧群李旺辉朱会英
关键词:细菌感染降钙素原
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及其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事件。方法选取2014年9—2016年3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接受住院治疗的胎龄<34周,生后2 h内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氨茶碱组,对照组(20例)给予保暖、吸氧、补充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刺激等对症治疗,不使用氨茶碱及其它改善呼吸的药物;氨茶碱组(22例)患儿除给予对照组治疗措施外,同时给予氨茶碱静脉滴注,首剂负荷量5 mg/kg,在20min内完成,12 h后以2~2.5 mg/kg维持量,每隔12 h一次。观察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影响。结果 (1)两组患儿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产前孕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多胎妊娠、5min Apgar评分、机械通气及CPAP辅助通气例数、低-中流量吸氧(箱内或头罩给氧)例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对照组相比,氨茶碱组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发生的次数较少,AOP消失所需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影响方面,氨茶碱组脑白质发育不良发生率(63.6%,14/22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5%,5/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听力检查异常、喂养不耐受、血糖紊乱、血脂代谢紊乱、血红蛋白下降、电解质紊乱、出院时体重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氨茶碱组视网膜发育不完全的发生率(40.9%,9/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0%,3/20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茶碱在防治AOP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它有可能增加早产儿脑白质发育不良的风险与视网膜发育不完全的风险。
黄婉仪张又祥翁志媛邓颖欧巧群罗梅娟魏颖
关键词:氨茶碱早产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