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志勇

作品数:9 被引量:124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英 HUST-RRes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荧光
  • 6篇荧光原位杂交
  • 6篇原位
  • 6篇原位杂交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2篇异染色质
  • 2篇玉米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后代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水稻
  • 2篇染色质
  • 2篇疣粒野生稻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学
  • 2篇基因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熊志勇
  • 6篇宋运淳
  • 4篇何光源
  • 2篇李宗芸
  • 1篇亓翠英
  • 1篇李克秀
  • 1篇游艾青
  • 1篇李立家
  • 1篇林刚
  • 1篇谷明光
  • 1篇夏伏建
  • 1篇方倜
  • 1篇覃瑞
  • 1篇郭乐群
  • 1篇陆师国
  • 1篇谭光轩
  • 1篇佘朝文
  • 1篇祝莉莉
  • 1篇刘静宇
  • 1篇李从强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优质油菜籽粕蛋白质分类研究被引量:27
2001年
熊志勇夏伏建陆师国
关键词:油菜氨基酸SDS-PAGE菜籽粕
玉米、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杂交后代异染色质纽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被引量:4
2004年
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纽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以及45SrDNA对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ZeadiploperennisIltisDoebtey,DP)、玉米自交系F102及其远缘杂交后代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定位.在DP中,第1和4染色体的短臂以及第4和5染色体的长臂上的异染色质纽只有180-bp重复序列信号,此外,在第2和5染色体的短臂以及第2,6,7,8和9染色体的长臂同时检测到180-bp重复序列和TR-1的信号.在玉米自交系F102中,180-bp重复序列信号出现在第7染色体短臂和第8染色体一个成员的长臂,TR-1信号是在第6染色体的随体上,该玉米自交系中没有观察到双重复序列同时出现的现象.两物种间,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信号大小、数目和染色体分布存在多态性,同一种内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具有异态性.以这些细胞学标记为探针,玉米和DP种间杂交后代得以鉴定.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比较定位分析有助于了解玉米属基因组间的结构和进化关系.
熊志勇高原何光源谷明光郭乐群宋运淳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
利用粗线期染色体和DNA纤维的FISH分析水稻端粒序列(英文)被引量:5
2005年
利用粗线期染色体和DNA纤维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了水稻广陆矮四号(Oryzasativassp.indicacv.GuangluaiNo.4)的端粒序列。粗线期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大多数染色体的末端都有端粒串联重复,但信号的强度在不同染色体上是不同的。伸展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端粒最长的线状信号长度为6.55μm,最短的为1.82μm,依据2.51kb/μm的标准,它们分别相当于16.44kb和4.56kb。端粒的平均信号长度为3.62±1.32μm,相当于9.09±3.31kb。由此可以估计,最长的、最短的和平均长度的端粒拷贝数约为2349、651和1298±473。
李宗芸覃瑞金危危熊志勇宋运淳
关键词:端粒序列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
水稻间期核、粗线期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FISH分辨率的比较被引量:2
2002年
利用水稻第 4染色体上的两个BAC(bacterialartificialchromosome)克隆作为探针 ,对水稻间期核、减数分裂染色体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 ,FISH) 结果表明 ,它们的杂交信号在水稻第 4染色体短臂上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两信号完全重叠 ,而在早粗线期染色体上可以分开 已知它们间的遗传距离为 2cM ,在粗线期染色体上两信号点彼此邻近但未重叠 ,两信号点中心的物理距离为 0 .36μm ,在间期核上两个信号点完全分开 ,相距 (2 .0 6± 1.15 ) μm 说明在水稻第 4染色体上 ,减数分裂粗线期FISH可以分辨相距约 2cM的两个标记
李宗芸熊志勇金危危宋运淳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辨率水稻
玉米和类玉米种间杂交后代细胞学鉴定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组成玉米异染色质钮的180-bp重复序列和TR-1元件以及45S rDNA对玉米自交系F107、GB57、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及其远缘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确定了3种重复序列在亲本染色体上的分布;同时对远缘杂交后代进行了细胞学鉴定,通过荧光信号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证实远缘杂交后代中异源种质的染色体来源;讨论了异染色质钮重复序列对玉米和其野生种杂交后代外源染色体整合和染色体行为等方面研究的应用。
李从强林刚李克秀宋运淳熊志勇何光源
关键词:玉米荧光原位杂交
动物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53和c-myc在大麦中的染色体定位
2004年
以人的原癌基因c myc和抑癌基因p53的cDNA为探针,经Southern杂交证明,它们在大麦基因组中存在同源序列.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一步对大麦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在大麦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p53有3个位点被检出,分别位于2L(第二染色体长臂)、2S(第二染色体短臂)和6L上,相应百分距离为84.27±0.75、46.24±15.44和19.23±0.53;c myc有2个位点被检出,分别位于5L和3S上,百分距离相应为75.90±6.62和47.63±5.20.利用改进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使异源单拷贝或低拷贝基因在大麦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出现信号的检出率达到了30%以上.
亓翠英刘静宇熊志勇祝莉莉宋运淳
关键词:大麦程序性细胞死亡P53C-MYC染色体定位
栽培稻及疣粒野生稻基因组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本研究选取多个栽培稻(Oryza sativa L.)抗性基因连锁的BAC克隆作探针,对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粗线期和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了端粒、着丝粒和r...
熊志勇
关键词:栽培稻疣粒野生稻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细胞学特征基因连锁
与Glh,Bph-3和xa-5连锁的BAC克隆在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中的比较物理定位被引量:1
2004年
疣粒野生稻(O.granulata Nees et Arn ex watt)是分布于我国的3种最具研究和利用价值的野生稻资源之一.利用southern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对水稻抗绿叶蝉基因Glh,抗褐飞虱基因Bph-3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5在栽培稻(Oryza sativa L)和疣粒野生稻中的同源性和物理位置进行了比较分析.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疣粒野生稻中存在与水稻抗性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的同源序列.RFLP标记筛选出来的3个BAC克隆怍专探针.在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分裂粗线期染色体中均检测到杂交信号.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确定了3个BAC克隆中的2个(14E16和38J9)在疣粒野生稻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短臂上,且这2个克隆在栽培稻和疣粒稻染色体上还存在共线性.另一个BAC克隆(44B4)被定位到2个物种的另一染色体短臂末端.虽然栽培稻和疣粒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但疣粒野生稻被检出的染色体在相对长度、臂比和BAC克隆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与栽培稻的结果相似.
熊志勇谭光轩游艾青何光源佘朝文李立家宋运淳
关键词:疣粒野生稻荧光原位杂交BAC克隆
多重PCR—一种高效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引量:82
2005年
多重PCR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多个目的片段的PCR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适合大量样本的分析与鉴定。简述了多重PCR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多重PCR在医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对目的片段选择、引物设计、复性温度和时间等PCR技术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其最新进展。
陈明洁方倜柯涛熊志勇何光源
关键词:多重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