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丹茹

作品数:88 被引量:27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瘢痕
  • 16篇细胞
  • 13篇皮瓣
  • 12篇缺损
  • 11篇基因
  • 8篇愈合
  • 8篇纤维细胞
  • 8篇成纤维细胞
  • 7篇增生
  • 7篇腺病
  • 7篇腺病毒
  • 6篇手术
  • 6篇瘢痕疙瘩
  • 6篇外科
  • 6篇耳廓
  • 5篇增殖
  • 5篇伤口
  • 5篇组织瓣
  • 5篇下颌
  • 5篇耳廓复合组织

机构

  • 6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3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辽宁省辽河油...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87篇王丹茹
  • 51篇钱云良
  • 33篇章一新
  • 31篇杨军
  • 23篇张余光
  • 14篇汪希
  • 13篇杨群
  • 13篇濮哲铭
  • 12篇曹谊林
  • 9篇梁奕敏
  • 9篇周仁鹏
  • 9篇王琛
  • 8篇刘德莉
  • 8篇刘伟
  • 7篇刘天一
  • 6篇崔磊
  • 5篇王雪
  • 5篇陆峻泓
  • 5篇张涤生
  • 5篇田永静

传媒

  • 13篇组织工程与重...
  • 10篇中国美容整形...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中华损伤与修...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18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 9篇2004
  • 8篇2003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血供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评价该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在8具16侧尸体小腿后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以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和外侧腓肠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共10例。结果小腿后区浅层共有外侧、中间、内侧3套腓肠浅血管系统,它们分别从胭动脉直接发出,或从两侧供养腓肠肌的腓肠动脉发出,而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的出现率为100%。临床共应用10例,9例完全成活,1例远端1/4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是一个血供稳定、丰富,含有丰富保护性感觉神经的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章一新张余光杨军王丹茹钱云良
关键词: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足部骨及肌腱外露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总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植修复足跟部位骨及肌腱外露病例的经验及适应证.方法 足跟部位清创后,采用逆向移植法切取皮瓣.蒂部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深浅筋膜.蒂宽3~5 cm,皮瓣面积16 cm×6 cm~20 cm×10 cm.旋转轴点为腓动脉外踝后上方的最远侧肌间隔穿支,一般位于外踝上5~7 cm.结果 皮瓣转移后血液循环良好,早期多有肿胀,48 h后皮瓣肿胀减轻.本组12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不可逆性血流障碍发生.结论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运佳、成活可靠、外形好、操作简单,是修复跟腱区皮肤缺损伴跟腱及跟骨外露的理想皮瓣.
刘天一杨群钱云良杨军濮哲铭汪希张余光章一新王丹茹施耀明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踝组织缺损
腹股沟皮瓣修复儿童、青少年颈部瘢痕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应用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治疗儿童、青少年中小面积颈部瘢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接受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治疗颈部瘢痕的儿童、青少年患者9例。患者瘢痕累及范围局限于颈前区或一侧颈外侧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部活动障碍。术中先切除、松解颈部瘢痕,再按创面大小和形态设计并切取腹股沟皮瓣,显微吻合面动静脉与旋髂浅动静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本组有1例出现皮瓣移植后远端因静脉回流欠佳而小面积浅表组织坏死,换药后创面愈合;2例出现皮瓣供区创面愈合延迟。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颈部外观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进行了皮瓣蒂部修薄术。结论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儿童、青少年颈部中小面积瘢痕增生挛缩畸形,可明显改善患者功能及外观。
傅秀军王琛梁奕敏周仁鹏王丹茹
关键词:颈部瘢痕儿童青少年腹股沟皮瓣
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对中下面部的提升作用和对疤痕脱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对中下面部的提升作用和对疤痕脱发的影响。方法采用耳上颞部发际内w形切口、颞浅筋膜悬吊固定,从水平30o到90o方向上提升衰老脱垂的皮肤。w形切口每个V的一条边与头皮纹平行,减少直线性的疤痕形成...
田永静张余光杨军王丹茹濮哲铭汪希刘天一杨群钱云良
关键词:除皱术
文献传递
显微微型耳廓复合组织瓣血管桥式移植重建鼻亚结构
钱云良章一新杨军张余光王丹茹杨群汪希
针对各种全层鼻亚结构缺损的病例,切取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廓复合组织瓣和耳前皮瓣,通过旋股外侧血管束桥接显微吻合于面动静脉,将组织瓣游离移植于鼻部受区,重建鼻亚结构。供区耳廓,取蒂在上方的耳后皮瓣转移,参照健侧耳廓修复。应用...
关键词:
关键词:耳廓
选择不同水平阻断TGF-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7年
转化生长因子TGF-β是创伤愈合过程中,导致瘢痕增生和组织纤维化最至关重要的一个细胞因子。它引起的损伤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胶原纤维的大量合成与沉积,是通过其细胞内特有的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相应靶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已有研究表明,阻断TGF-β的信号转导就能有效抑制TGF-β的生物学效应并促进伤口愈合。近些年来,选择在不同水平上阻断或抑制此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有不少的报道,在此综述如下。
高富雷张余光王丹茹
关键词:TGF-Β信号通路信号转导通路转化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组织纤维化
过表达TRAP-1-LikeProtein基因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012年
目的通过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s)中过表达TRAP-1-LikeProtein(TLP),观察其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途径在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获得稳定过表达TLP基因后,检测细胞增殖、收缩活性以及TLP、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慢病毒介导外源性TLP基因在细胞中稳定表达。TLP可协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促进细胞活力升高60%(48h)(P〈0.05);纤维凝胶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结果都显示L/Ⅲ型胶原的合成与TLP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细胞因子TGF-β1刺激下此反应更明显。结论TLP可促进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收缩,并促进其合成Ⅰ/Ⅲ型胶原。
王雪陈骏钱云良沃雁王琛王丹茹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与创伤愈合被引量:4
2004年
王丹茹刘伟张涤生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创伤愈合细胞因子信号转导SMAD蛋白
颗粒软骨注射隆鼻装置
一种颗粒软骨注射隆鼻装置,包括管体和推杆。管体用于装载软骨组织,其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推杆一端从入口端装入管体的内腔。管体呈杆状,其轴向的截面包括直线段和曲线段,曲线段呈抛物线,两端与直线段两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推...
王琛傅秀军王彩霞梁奕敏周仁鹏王丹茹
文献传递
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对中下面部提升及瘢痕脱发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较传统切口的除皱术在对中下面部提升及术后瘢痕和脱发方面的优越性。方法本组16例患者,随机分为W形小切口除皱术A组(9例)和传统切口的除皱术B组(7例)。A组:于耳上颞部发际内行W形切口,颞浅筋膜悬吊固定,从水平30~90°方向上提升松垂的皮肤,每个V形的一条边与头皮纹平行,点状张力缝合。B组:于耳轮上头皮内行切口,悬吊颞浅筋膜和SMAS筋膜,将切口前缘头皮沿水平30~45°向后上提紧,1-0线缝合。结果随访患者2个月,A组患者的切口愈合佳,且前缘有毛发生长,隐蔽性好,鱼尾纹明显减轻,下垂的外眦角、颧部、下颊部和腮腺咬肌区皮肤有较明显的提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颞部W形小切口除皱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且切口隐蔽的除皱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田永静张余光杨军王丹茹濮哲铭汪希刘天一杨群钱云良
关键词:除皱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