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压
  • 9篇高血压
  • 4篇社区高血压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社区高血压患...
  • 3篇高血压患者
  • 2篇信息化
  • 2篇血压监测
  • 1篇电子血压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压
  • 1篇动态血压
  • 1篇动态血压监测
  • 1篇心动脉
  • 1篇心动脉压
  • 1篇信息化管理
  • 1篇信息化推进
  • 1篇血压变异
  • 1篇血压变异性
  • 1篇血压管理

机构

  • 11篇上海市闵行区...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王亚娟
  • 7篇陈凌
  • 6篇王彦
  • 5篇钱岳晟
  • 4篇张红梅
  • 3篇李燕
  • 2篇朱鼎良
  • 2篇唐晓峰
  • 2篇张瑾
  • 2篇刘萍
  • 2篇蔡兰平
  • 2篇冷海燕
  • 2篇陈丽青
  • 2篇顾昊
  • 1篇金萍萍
  • 1篇李云贺
  • 1篇王帅
  • 1篇朱伟民
  • 1篇王飞
  • 1篇董亮

传媒

  • 5篇上海医药
  • 2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托信息化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6年
家庭医生制度是上海医改的重要内容,依据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生可以为2 000-3 000人提供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已是公认的事实。本文对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健康服务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助手。
王亚娟董亮刘萍朱伟民顾昊陈凌
关键词:信息化家庭医生卫生服务模式
信息化管理下上海莘庄社区老年高血压的诊治现状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5年后上海市莘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探索进一步管理的经验及不足。方法:2012年6月至12月,上海市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格检查,采用电子血压计(Microlife3AJ1-2)连续测量3次血压,并现场询问降压药物使用和高血压的知晓情况。取3次血压平均值进行分析。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 Pa)为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定义界值。分别采用Students’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间连续性变量及率的差别,采用χ2趋势检验分析各个年龄组之间率的趋势。结果:1实际参加调查居民9 605名(参加率64.9%),8 347名(男性45.7%)纳入分析。2高血压患病率为56.9%,知晓率82.0%,治疗率79.1%,控制率47.8%,治疗后控制率为60.4%。3在治疗的3 760例高血压患者中,54.1%服用1种降压药物,仅10例(0.3%)服用3种以上降压药物并包括1种利尿剂,可定义为难治性高血压。4使用的降压药物中,钙通道阻滞剂最多,占45.1%,其次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2.8%)和传统复方制剂(17.6%),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4.2%)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4.1%)较少。结论:信息化管理下的莘庄社区高血压知晓率和治疗率较高,但需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联合药物治疗比例,提高控制率。
王帅王亚娟孙君雷王彦钱岳晟张瑾唐晓峰李燕朱鼎良
关键词:高血压信息化管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难治性高血压
比较社区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社区5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现状,比较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本中心电子健康档案中5 594例高血压患者的资料,分析使用每种抗高血压药物的降压幅度。结果:1社区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中以钙通道拮抗剂(CCB)居首位。2各类抗高血压药物间的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女性、服用CCB和利尿剂的中年患者收缩压降压幅度更明显,服用CC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老年患者舒张压降压幅度更有优势。3国产与合资药物间的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治疗以CCB和国产制剂应用最多,ARB与性别以及CCB、ACEI、利尿剂与年龄相关。
王亚娟钱岳晟王彦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3、C6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发病机制复杂,Ca^(2+)活动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作为非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亚家族(TRPC)参与细胞凋亡、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及心肌肥厚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而TRPC3和TRPC6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密切,在作用机制上与高血压传统发病机制存在区别,是目前研究中广泛采用的研究对象。本文对TRPC3、TRPC6分子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金萍萍王亚娟王彦张红梅张烜昭陈丽青钱岳晟陈凌
关键词: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高血压钙通道
上海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控制情况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社区随访血压达标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6月至9月通过电子健康档案随机选择3次随访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861例,患者先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3次诊室血压,然后进行7 d家庭测压。结果:861例患者的家庭测压控制率为42.16%(363/861),达标率与年龄增加、空腹血糖增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显著相关;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是家庭测压未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测压达标率偏低,社区可以推广家庭测压为契入点,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质量。
李云贺金靓王彦王亚娟顾昊陈凌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管理
上海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影响因素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至12月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免费健康体检的高血压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全因死亡为本研究的终点事件,终点事件收集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纳入高血压患者4049例,年龄(67.9±7.1)岁,男性1856例(45.8%),其中死亡组610例、存活组3439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446,95%CI:1.200~1.742,P<0.001)、年龄(HR=1.130,95%CI:1.118~1.143,P<0.001)、腰高比(HR=8.117,95%CI:2.235~29.481,P=0.001)、尿蛋白阳性(HR=2.974,95%CI:2.202~4.016,P<0.001)、空腹血糖(HR=1.070,95%CI:1.012~1.131,P=0.017)、卒中史(HR=1.819,95%CI:1.414~2.340,P<0.001)是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每周运动≥1次(HR=0.816,95%CI:0.668~0.996,P=0.046)、服用调脂药物(HR=0.459,95%CI:0.223~0.947,P=0.035)是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年龄、腰高比、尿蛋白阳性、空腹血糖、卒中史是社区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每周运动≥1次、服用调脂药物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张红梅陈凌王亚娟苗苗冷海燕阮铁梅唐晓颖蔡兰平王彦冯雨郑普阳
关键词:高血压影响因素
睡眠与社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联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睡眠与社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上海市莘庄镇常住居民中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通过问卷获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采用TM-2430动态血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获取相关读数。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入睡、起床时间,并计算睡眠时长。根据睡眠时长将入选者分为<7 h组、7~8 h组和>8 h组,根据入睡时间分为早于22∶00组、22∶00~23∶00组和晚于23∶00组,根据起床时间分为早于6∶00组、6∶00~7∶00组和晚于7∶00组。分别以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系数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睡眠时长等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他们之间的关联。结果:纳入患者1135例,年龄(65.07±12.61)岁,男性473例(41.67%)。入选患者中,睡眠时长<7 h者76例,7~8 h者219例,>8 h者840例;早于22∶00入睡者415例,22:00~23∶00入睡者474例,晚于23∶00入睡者246例;6∶00前起床者230例,6:00~7∶00起床者521例,7:00后起床者384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因素后,睡眠时长与日间、夜间和24 h舒张压呈负向关联(均P<0.05),与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以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呈正向关联(均P<0.05);入睡时间与日间、夜间和24 h舒张压呈正向关联(均P<0.05),与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以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呈负向关联(均P<0.05);起床时间与日间收缩压以及日间、夜间和24 h舒张压呈正向关联(均P<0.05),与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呈负向关联(均P<0.05)。结论:睡眠与社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密切相关。
张红梅蔡兰平王亚娟陈凌周妍妍冷海燕阮铁梅唐晓颖冯雨白雪郑普阳
关键词:高血压睡眠血压变异性
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纸质记录和电子导出记录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社区高血压患者是否能准确可靠地记录及报告家庭自测血压值,以及影响纸质记录和电子导出记录一致性的因素。方法邀请上海莘庄社区高血压患者,使用欧姆龙HEM-7080-IC电子血压计,在家中每天早晚2次,连续7 d自测血压,并同时在日记本中记录每次测量的时间及血压。采用配对t检验及一致性检验等方法比较纸质记录与血压计导出值之间的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纸质记录符合率的因素。结果 103例患者(男性占48.5%,平均年龄68.7岁)纸质记录的3788组血压读数中,3038组(80.2%)与导出值完全一致。以导出记录为参照,患者纸质记录符合率的中位数为92.9%,42例(40.8%)纸质记录符合率≤90%。93例(90.3%)导出血压多于纸质记录,5例(4.9%)纸质记录多于导出记录。导出记录显示有65例(63.1%)测量时间>7 d,即使到监测第5天,仍有35例(34.0%)测量次数>6次。根据纸质记录比根据导出记录计算的家庭血压平均值略高(P<0.01),而血压控制率略低(P<0.05)。纸质报告符合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等因素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记录的家庭自测血压数值存在报告偏倚。研究支持目前的指南建议,即最好选择有记忆功能的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利用血压计导出值进行家庭血压管理。
王飞王亚娟王彦程艾邦陈凌钱岳晟张瑾唐晓峰李燕朱鼎良
关键词:高血压家庭血压监测
上海莘庄社区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及血压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了解上海莘庄社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情况以及血压的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上海莘庄中小学生常规健康体检,邀请年龄为7~17岁的在校学生参加研究,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使用欧姆龙HBP1100电子血压计,于坐位测量3次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分析。使用问卷收集受检者的基本情况及疾病史、出生史、用药情况、母亲孕产史、父母吸烟史及父母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等。结果:在全部14 715名学生中(男生7 703人、女生7 012人),超重、肥胖和高腰围的检出率分别为17.3%、13.9%和18.0%。受检学生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其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父亲或母亲患高血压、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史显著正相关(r=0.03~0.37,P≤0.01)。父母均有高血压的学生,其血压(120/77 mmHg)高于父母一方有高血压(118/75 mmHg)及父母血压均正常(116/74 mmHg)的学生(趋势P≤0.001);而肥胖组学生的血压(122/76 mmHg)显著高于超重组(119/75 mmHg)及BMI正常组(115/74 mmHg);高腰围组学生的血压(121/76 mmHg)高于正常腰围高值组(118/75 mmHg)及正常腰围组(115/74 mmHg),且校正年龄等因素后的P均<0.001。此外,学生出生体重与收缩压呈显著独立负相关。结论:上海莘庄社区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17.3%及13.9%,除年龄及父母患高血压情况等不可逆因素外,儿童及青少年的血压与其BMI及腰围大小有关,提示肥胖是上海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王亚娟王亚娟张冬燕张冬燕陈凌朱鼎良李燕
关键词:血压肥胖腰围电子血压计
上海莘庄社区儿童青少年中心动脉血压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上海莘庄社区儿童青少年中心动脉血压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 年11 月14 日至2017 年3 月27 日7-17 岁外周肱动脉血压测量为正常偏高或血压偏高,或愿意参加中心...
王亚娟郭千卉张冬燕程艾邦陈凌朱鼎良李燕
关键词:中心动脉压高血压示波法儿童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