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O中毒小鼠脑内血管内皮系统Ang-1、Ang-2和Tie-2表达的动态研究
- 2011年
- [目的]观察CO中毒小鼠脑海马区血管内皮系统Ang-1、Ang-2和Tie-2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CO中毒对小鼠脑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空气对照组和CO中毒组小鼠(各48只)在不同时间点脑海马区Ang-1、Ang-2及Tie-2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中毒后脑血管内皮系统Ang-1、Ang-1和Tie-2 mRNA表达均呈双峰性增高,双峰分别在CO中毒后3 d(7.02±0.11、7.67±0.22和8.73±0.07,P<0.05)和7 d(6.60±0.367、.99±0.06和7.69±0.05,P<0.05)。CO组的Ang-2/Ang-1比值在6 h达到第一高峰(1.55±0.07,与对照组比较P<0.05)2,d到达低谷,随后比值缓慢上升于第7天达到第二个高峰(1.24±0.10,与对照组比较P<0.05),14 d恢复正常。[结论]CO中毒后,小鼠脑内血管内皮Ang/Tie-2系统mRNA水平表达呈双峰性增高,第二个高峰可能与迟发性脑病相关。
- 王晓婷张志清王晓红张静孙利丽汪怡新王苏平
- 关键词:CO中毒血管内皮系统ANG-1TIE-2
- 心房黏液瘤致脑栓塞动脉溶栓治疗后延迟再通一例
- 2012年
- 患者,女,64岁,于2010年8月14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5h人院,睡前上厕所时发病,查体:BP120/8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失语,双眼左侧凝视,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能,右侧肢体瘫,肌力II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
- 赵红玲赵红王虹蔺健雯王晓红王晓东李淑敏王苏平
- 不宁腿综合征1家系报告
- 2009年
- 李淑敏王苏平王晓红
- 关键词:家系报告运动障碍性疾病阳性家族史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 脑出血微创抽吸术联合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实验性脑出血微创抽吸术联合腹腔、血肿腔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脑出血急性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Ⅳ型胶原酶注入SD大鼠尾状核诱导形成脑出血10h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实施微创血肿抽吸术排出脑内血肿,通过对抽吸组、抽吸腹腔给药组、抽吸血肿腔给药组之间不同时间脑组织caspase-3,GFAP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微创抽吸术联合2种途径应用GM1的神经功能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血肿腔、腹腔给药组同抽吸组比较,3d(P<0.05)、5d、7d的caspase-3,GFAP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尤其是5d、7d的减少更显著(P<0.01)。血肿腔给药组和腹腔给药组比较,前者3d(P<0.05)、5d、7d的caspase-3,GFAP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尤其是5d、7d的减少更明显(P<0.01)。血肿腔、腹腔给药组同抽吸组比较,3d(P<0.05)、5d、7d的神经功能恢复较显著,尤其是5d和7d神经功能恢复更显著(P<0.01);血肿腔给药组和腹腔给药组比较,前者的3d(P<0.05)、5d、7d神经功能恢复显著,5d、7d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与细胞凋亡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关。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有抑制脑出血细胞凋亡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作用。脑出血立体定向血肿抽吸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局部血肿腔给药是实验性脑出血脑保护作用更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 张立红王苏平王晓红范铁平王晓东张健
- 关键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脑出血微创抽吸术神经组织神经功能缺损
- 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征
- 2010年
-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先后或同时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又称为Devic病[1]。临床分为单纯型与复发型,80%~90%的NMO病例为复发型。现对10例复发型NMO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复发缓解型NMO的临床特点。
- 王翠王晓红赵红玲王苏平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复发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NMO免疫介导
-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6例发病在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24~36 h头部C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年龄、性别、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具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T组与非HT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发病至溶栓时间、糖尿病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14.53±6.06)分比(9.98±6.26)分,P=0.000]、高血压病史[86.1%(31/36)比70.0%(147/210),P=0.046]及心房颤动病史[63.9%(23/36)比24.3%(51/210),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079,95%CI=1.014~1.147,P=0.016)、心房颤动病史(OR=3.298,95%CI=1.481~7.345,P=0.003)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论 溶栓前NIHSS评分高、心房颤动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 王茂湘范铁平王晓东王晓红赵旭生邓勇彭道勇
- 关键词:脑梗塞静脉溶栓出血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