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正强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耐药
  • 4篇耐药性
  • 3篇原菌分布
  • 3篇病原菌
  • 3篇病原菌分布
  • 2篇药性分析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螺杆菌
  • 2篇耐药性分析
  • 2篇菌群
  • 2篇狼疮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2篇红斑狼疮患者
  • 1篇单胞菌
  • 1篇多态

机构

  • 7篇青岛市市立医...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2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市人民医...
  • 1篇青岛市妇女儿...

作者

  • 8篇王正强
  • 4篇刘蓬蓬
  • 3篇于新娟
  • 3篇王莉莉
  • 3篇董全江
  • 2篇韩春华
  • 2篇任立晟
  • 2篇贾盛佼
  • 2篇朱元祺
  • 2篇何宏
  • 1篇李莉
  • 1篇莫晓媚
  • 1篇于维林
  • 1篇李化会
  • 1篇翟赞亮
  • 1篇刘宁宁
  • 1篇宫丽莉
  • 1篇李慧
  • 1篇王青
  • 1篇董开芯

传媒

  • 4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临床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老年患者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CLSI 2008年规定标准进行判断。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58株,其中标本90.1%来自呼吸道、2.6%来自体液、2.4%来自血液、2.1%来自尿液;老年患者均患有原发基础疾病,其中患≥2种基础疾病者占83.4%;老年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侵入性诊疗措施及住院时间长等;米诺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最强,耐药率分别为1.6%~4.7%和3.9%~12.5%。结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日益增多,由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固有的广谱耐药特性,给临床治疗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应重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老年患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
王正强刘蓬蓬任立晟韩春华
关键词: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胃黏膜菌群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4年
除幽门螺杆菌之外,胃黏膜内还定居着大量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幽门螺杆菌和胃黏膜菌群之间可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扰乱抑菌肽的分泌以及改变宿主胃生理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相互影响。本研究总结了胃内正常菌群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胃黏膜菌群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胃黏膜菌群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部疾病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慢性胃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刘素梅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贾盛佼董全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前S1抗原,并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2%,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人群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28.6%;乙肝e抗原阳性及阴性人群中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1.1%、13.9%(p<0.01);前S1抗原阳性人群ALT(49.5U/L)高于前S1抗原阴性人群(43.2U/L,p<0.01)。结论:前S1抗原与血清标志物e抗原有较高的一致性,是反映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能较早发现肝损伤。
李化会莫晓媚李莉王青王正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481例SLE患者并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122例,感染率为25.4%,例次感染率54.5%;共分离出病原菌26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179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124株,占69.3%;57株对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属中,D试验阳性26株,占45.6%;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2.5%和74.2%;未检出耐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调查结果表明,SLE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SLE患者并发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蓬蓬宫丽莉任立晟王正强何宏韩春华朱元祺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耐药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46例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112例,感染率为32.4%,例次感染率52.3%,共分离出病原菌181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ECO)、铜绿假单胞菌(PAE)、肺炎克雷伯菌(KPN)、鲍氏不动杆菌(ABA)、奇异变形菌(PMI)、阴沟肠杆菌(EC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分别为27.5%和28.1%;药敏结果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对鲍氏不动杆菌抗菌作用差,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46.2%和13.0%~33.3%;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耐药率分别为0~17.1%、0~22.9%和0~38.5%。结论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资料对SLE病原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蓬蓬刘宁宁何宏王正强朱元祺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革兰阴性菌感染药物耐受性
自身免疫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AD)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28例AD患者并发细菌感染185例,感染率43.5%,例次感染率66.6%;共分离出病原菌285株,其中G+球菌86株(30.2%);MRSA和MRCNS分别占63.6%和70%;G-杆菌148株(51.9%);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9.0%和30.8%;真菌43株(15.1%);结核杆菌8株(2.8%);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MRSA和MRCNS的抗菌活性高;粪肠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等敏感性高;屎肠球菌仅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及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结论AD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应尽早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刘蓬蓬翟赞亮于维林徐志静王正强李慧
关键词:耐药性
Toll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TLR-1 rs4833095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3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的H.pylori阳性与阴性病例各200例,应用测序方法检测TLR1 rs4833095基因型。结果:病例TLR1 rs483309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H.pylori阳性组AA基因型频率(16.5%)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8,95%CI:1.03-3.44,χ2=4.332,P=0.037)。结论:TLR1 rs4833095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H.pylori易感性,AA基因型可能是患者感染H.pylori的易感因素。
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贾盛佼董全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
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动态变化,成年后菌群的结构达到动态平衡。胃肠道菌群具有参与物质代谢、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抑制病原菌定植等生理作用。菌群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症、1型糖尿病、肠道恶性肿瘤等。本文就胃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并根据最新提出的Alpha-Bug学说和driver-passenger学说,论述了肠道菌群促进大肠癌发生的机制。为阐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董开芯王正强于新娟王莉莉董全江
关键词:胃肠道菌群肿瘤致病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