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开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主题

  • 3篇艺术
  • 2篇篆刻
  • 2篇篆刻艺术
  • 1篇形而下
  • 1篇艺术产品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艺术市场
  • 1篇诗经
  • 1篇书画
  • 1篇书画家
  • 1篇篆刻家
  • 1篇林风眠
  • 1篇画家
  • 1篇计算机
  • 1篇计算机语言
  • 1篇法言
  • 1篇《诗经》
  • 1篇笔谈
  • 1篇《法言》

机构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作者

  • 3篇石开
  • 1篇崔志强
  • 1篇曾翔
  • 1篇韩天衡
  • 1篇朱培尔
  • 1篇蔡树农
  • 1篇黄惇
  • 1篇张公者
  • 1篇刘彦湖
  • 1篇张树
  • 1篇刘一闻
  • 1篇杨中良
  • 1篇李刚田
  • 1篇王镛

传媒

  • 1篇东方艺术
  • 1篇美术观察
  • 1篇中国书画

年份

  • 2篇2006
  • 1篇199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
2006年
杨中良:篆刻艺术因其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艺术品市场有其特殊性。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请各位谈谈篆刻艺术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谈均可,长短不拘。同时,我们已经在中国篆刻网发帖,也想倾听广大网友的意见。一、篆刻艺术与市场现状韩天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都硕果累累,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2001年的APEC会议我们以篆刻名印作为国礼赠送,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这些都为古老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认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韩天衡石开李刚田刘一闻朱培尔曾翔蔡树农张树王镛黄惇崔志强徐正濂刘彦湖许雄志张公者杨中良
关键词:篆刻艺术书画家艺术产品篆刻篆刻家
风格入境 石开·丁立人对谈录
2006年
一个汲取戏曲人物图式和民间文化精髓;一个在前人基础上自开圣境,人谓“篆刻之精”。一个在国画路途中广采传统精华元素笔耕不辍;一个洞开篆刻、书法、绘画、瓷绘的重门。一个画龙点睛;一个点石成金。同样的丰富博识,艺术于瑰丽中透射俊硕风骨。他们就是丁立人和石开先生。当丁先生得知《大家》杂志邀请石先生同自己对谈,他的笑容证实了这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不经意,说了一句:他很懂我。 2006年1月4日的晌午,我们和石先生一起来到丁先生的寓所,冬季阳光斜照屋角的仕女图,闪泛出奇异的光彩。两位莫逆多年,相见却似有说不尽的话,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意。翻看丁先生取出的画册,淳朴气息厚重而亲切,作品骨子里受关良影响, 形式上受林风眠影响颇深,却又有别出心裁的释读。谈笑把盏间, 集结了前辈对宇宙、人生、精神、艺术的斟酌和冥思。
石开丁立人
关键词:艺术风格林风眠
印之道——篆刻艺术笔谈
1996年
载道与言志 少时拜师学篆刻,见我老师在他自己的印谱上题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几个字。后来知道语出扬雄的《法言》。儒家大都认为文艺应以载道为目的,也就是说要为政治服务。最明显的例子无过于将原来写爱情的《诗经》强行牵扯到治国平天下。扬雄之所以瞧不起篆刻,不仅是篆刻不足以载道,甚至连隶属于文艺的资格也没有,因为按扬雄的原意,只是借篆刻比喻辞赋的雕章琢句,以示小技末道而已,若单论篆刻,他根本不屑。也许基于这种冷落,历代篆刻家无不为提高篆刻的地位而努力,先是将篆刻混同于金石,为其披上学术外衣,再是不厌其烦渲染门派之争,其实,浙、皖、吴、邓各派,不过是几个人的艺术风格之异罢了。
石开马士达许雄志
关键词:篆刻艺术《诗经》《法言》形而下计算机语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