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西南 作品数:22 被引量:293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南京汤山直立人遗址碳酸盐沉积的时标与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研究 1999年 为配合南京直立人生存时代和环境的研究,我们对南京汤山葫芦洞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开展了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显微岩相学等分析.6支石笋和5层钙板的TIMS铀系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洞穴碳酸盐的发育时段几乎覆盖了0.5MaB.P.以来的地质时期。近30... 汪永进 吴江滢 穆西南 许汉奎 陈骏关键词:南京直立人 遗址 碳酸盐沉积 高分辨率 气候变化 绪论:化石藻类和叠层石 被引量:3 2003年 穆西南 袁训来关键词:叠层石 微生物 钙藻 蓝菌 晚更新世东亚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洞穴石笋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9 2002年 据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23个热电离质谱测年结果和分辨率达100~200 a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测试数据,讨论了75~35 ka BP期间东亚季风气候的高频振荡特征。石笋氧同位素值的波动范围介于-9.165‰~-5.456‰之间,相邻峰谷的变幅可达2‰~3‰,由其构成的16个气候不稳定性事件与格陵兰冰心δ^(18)O记录中IS8~IS20和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H4~H6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变化与高纬极地大气温度变化存在着动力机制上的联系。石笋碳同位素记录呈现类似于δ^(18)O记录的高频振荡形式,反映了洞穴上覆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石笋稳定同位素曲线上72 ka BP左右的快速降温事件与印度尼西亚 Toba火山喷发事件基本一致,有可能说明晚更新世全球气候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源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的变化。 吴江滢 汪永进 邵晓华 陈骏 许汉奎 穆西南关键词:晚更新世 东亚季风气候 石笋 气候事件 南京汤山溶洞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1993年 本文报道的材料采自南京汤山东北端的一个溶洞——葫芦洞。该洞位于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西南隅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坡上,西距南京市区26km(32°N,119°E)。溶洞底海拔85.9m,与当地公路路面高差约75m。该溶洞发育在奥陶纪的石灰岩中。洞呈近东西向延伸的葫芦状,长约80m,两端最宽处超过35m,中部缢缩处宽约20余米,最大高度约15m。溶洞的东半部为更新世的洞穴堆积物(黄褐色粉砂)所覆盖。 徐钦琦 穆西南 许汉奎 钟石兰 穆道成关键词:哺乳动物 更新世 溶洞 化石 南京汤山洞穴石笋稳定同位素指示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2000年 对南京汤山葫芦洞南壁钙板上一支长82 mm石笋进行了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定年及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支短石笋生长时段长达300 ka左右(距今463~159ka),其底部年龄进一步证实南京直立人生存时代早于450 kaBP。δ^(18)O值变化反映了研究区域冰期与间冰期年均温差可达10℃以上,代表了中国东部冬夏季风环流强度显著增强时期。δ^(13)C值在MIS6/7界线上的显著漂移揭示了一次土壤侵蚀事件,结束了洞穴文化层的堆积历史。 汪永进 吴江滢 许汉奎 穆西南关键词:石笋 氧碳同位素 古气候 古环境 陕南川北志留系特列奇阶宁强组礁相中的微生物岩和钙藻 被引量:8 2002年 分布于扬子区西北缘宁强—广元地区志留系宁强组以约三千米厚的浅水相泥页岩、海相红层夹灰岩为特征 ,部分灰岩层段中发育生物礁。通过对礁灰岩的微相分析表明 ,菌藻类可通过四种方式参与造礁过程 :1)叠层石 ;2 )凝块岩 ;3)核形石 ;4 )钙藻碎屑堆积。其中以叠层石和凝块岩最为常见 ,它们对灰泥基质起显著的粘结作用。而核形石和钙藻相对较少。 李越 穆西南 KERSHAW Steve关键词:志留系 礁相 微生物岩 钙藻 生物礁 山东及邻区寒武纪张夏组三叶虫分带及张夏组的穿时性 根据三叶虫属种的时限和层序,张夏组三叶虫动物群跨越济南阶、长清阶和徐庄阶,自上而下分为11个带:Damesella paronai带,Liopeishania lubrica带,Taitzuia insueta-Posh... 袁金良 李越 穆西南 朱学剑关键词:穿时性 张夏组 寒武纪 文献传递 末次冰期南京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GRIP冰芯对比 被引量:85 2000年 对采自南京汤山洞穴一支长400余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TIMS-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 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54 000~19 000aBP)中国东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 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中, 不仅检出东亚夏季风降水史中的Heinrich事件, 而且首次发现了末次冰期东亚夏季风活动区气候变化同样存在着Dansgaard-Oeschger旋回, 与极地GRIP冰芯记录有良好的对比关系. 但明显的差别主要有: (1) 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干冷化趋势十分明显, 由石笋氧同位素曲线构成的连续4个Bond旋回, 迭覆在末次冰期长期变冷的气候背景上, 可能与青藏高原MIS3阶段特强夏季风事件有关; (2) 石笋气候曲线反映的干冷事件与GRIP冰芯中的对应事件存在1000~2000 a的相位差, 似有必要考虑不同测年方法相互校正问题. 汪永进 吴江滢 吴金全 穆西南 许汉奎 陈骏关键词:石笋 末次冰期 古气候记录 两种钙藻热解产出的气态和液态烃类 被引量:5 1994年 在200℃至400℃高温和还原条件下分别对仙掌藻和乳节藻两种钙质藻类进行热模拟降解实验,分离获得气态和液态烃类化合物。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钙藻产烃气量明显上升,其中甲烷与乙烷气的增加最多,同时两种钙藻产出的乙烷与乙烯比值都有规律地增加,但仙掌藻产烃气量高于乳节藻。这表明钙质藻类可能是天然气的一种重要母质来源。虽然这两种钙藻随温度增加热解产出的可溶有机质及族组分的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它们的正烷烃分布特征具有相类似的变化。未经热解时它们都以C17为主峰的低碳数正烷烃占优势;当热解温度从200℃增加到400℃时,它们都又表现出以C25或C23为主峰的较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的分布特征。这与富含钙藻化石的沉积岩样品中正烷烃的分布特征相一致,说明C25或C23为主峰的较高碳数正烷烃占优势的分布特征可能是钙藻热解有机质的一种判识标志. 吴庆余 穆西南 鲍惠铭关键词:钙藻 热解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被引量:21 1994年 本文描述了江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各1条,对每条剖面进行沉积相分析,从生物地层学角度论证其界线存在的可靠性。Hindeodusparvus在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的发现是中国的又一新发现地区。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以H.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为难;“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属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不是一回事,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在江西约高出16─20cm;建议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中,最好不用“混生层”或“过渡层”,而改为界线地层或界线层。 朱相水 王成源 吕桦 穆西南 张遴信 覃兆松 罗辉 杨万容 邓占球关键词:二叠纪 三叠纪 生物地层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