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礼先

作品数:29 被引量:210H指数:8
供职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缺血
  • 13篇细胞
  • 12篇基因
  • 12篇BFGF
  • 9篇灌注
  • 8篇转化生长因子
  • 8篇化生
  • 8篇TGFΒ
  • 7篇再灌注
  • 7篇癌基因
  • 7篇肠缺血
  • 6篇细胞生长
  • 6篇细胞生长因子
  • 6篇纤维细胞
  • 6篇纤维细胞生长...
  • 6篇碱性成纤维
  • 6篇碱性成纤维细...
  • 6篇碱性成纤维细...
  • 6篇C-FOS
  • 5篇原癌基因

机构

  • 27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作者

  • 29篇蒋礼先
  • 26篇付小兵
  • 25篇杨银辉
  • 25篇孙同柱
  • 16篇顾小曼
  • 15篇盛志勇
  • 7篇王亚平
  • 4篇周宝桐
  • 2篇常国友
  • 2篇谢印芝
  • 1篇孙兴斌
  • 1篇孙晓庆
  • 1篇李全岳
  • 1篇尹昭云
  • 1篇傅小兵

传媒

  • 11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航天医学与医...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中华整形烧伤...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01
  • 8篇2000
  • 11篇1999
  • 9篇199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原癌基因激活对肺内源性bFGF和TGFβ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肺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研究两种原癌基因c -fos和c- jun激活对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表达的影响以及与肺损伤后修复发生的关系。 方法 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 ,将 6 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缺血 45分钟、缺血 45分钟加再灌注 6小时、2 4小时与 48小时 5组。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肺内源性bFGF与TGFβ在不同受创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检测两种原癌基因与bFGF基因在肺组织表达。结果 正常肺有少量bFGF基因、bFGF蛋白与TGFβ蛋白的阳性表达 ,并可观察到c -fos和c - jun基因的弱阳性表达。以上 5个指标的表达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缺血 45分钟与再灌注损伤早期 ,在两种原癌基因表达明显增加的同时肺组织内源性bFGF和TGFβ表达也同时增加 ,其中bFGF基因表达以伤后 6小时最多 ,以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最为明显。伤后2 4与 48小时 ,随着肺组织结构恢复 ,两种原癌基因、两种生长因子蛋白和bFGF基因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结论 肺间接受创后bFGF与TGFβ两种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增加是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原癌基因的活化将有助于进一步上调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
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常国有盛志勇
关键词:肺缺血BFGFTGFΒ原癌基因
肠缺血-再灌注后肾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损伤修复的关系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肾脏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bFGF和TGFβ促进损伤修复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45分钟组、再灌注6小时组及再灌注24小时组。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染色方法测定。结果: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于再灌注6小时达峰值,24小时有所下降。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和TGFβ的表达。
杨银辉付小兵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
关键词:肠缺血TGFΒ
鼠缺血肠癌基因c-jun活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关系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探讨在体条件下癌基因cjun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的相互关系,以期阐明癌基因cjun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缺血再灌注肠道.切片顺序与特异性一抗、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孵育,冲洗后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蛋白,DAB染色,苏木素复染,封片,镜检.结果正常肠道cjun,FGFR均有恒定表达,其中Jun阳性信号主要在核内,少量在胞质,而FGFR阳性信号主要在细胞膜,少量于胞质,两者的分布具有一致性,主要位于肠绒毛固有层,为淋巴细胞、粒细胞;再灌注即刻,肠绒毛脱落、坏死,阳性信号减弱;再灌注6h,两者均达最高峰;而再灌注24h,两者阳性信号减弱,相关分析显示,cjun与FGFR成直线相关.
蒋礼先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顾小曼
关键词:癌基因C-JUN肠缺血成纤维细胞
应用外源性bFGF对缺血再灌注后脏器组织损伤及修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观察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与肠组织 P物质 (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 :5 4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 b FGF治疗组 (每只大鼠 4μg b FGF)。生理盐水对照组及 b FGF治疗组动物于再灌注后 2、6、2 4和 48小时活杀 ,检测小肠组织 SP含量及血浆 D乳酸、二胺氧化酶 (DAO)和丙氨酸转氨酶 (AL T)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发现 b FGF治疗组血浆 AL T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2组动物血浆 DAO于再灌注后 2~ 6小时均显著升高 ,b FGF治疗组 6小时血浆 DAO升高幅度更大 ,但 2 4小时均已恢复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伤后 6~ 48小时小肠组织 SP含量显著增加 ,血浆 D 乳酸与 SP呈平行性升高。而 b FGF治疗组动物小肠 SP及血浆 D 乳酸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应用 b FGF可减轻肝功能的损伤 ,可能加重肠上皮的损伤 ,但后期抑制小肠 SP过量释放可能有利于肠道损伤的修复。
孙晓庆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盛志勇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BFGF脏器损伤
大鼠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的表达
1998年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证实,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发生〔1〕。本实验观察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源性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TGFβ1对骨骼肌损伤的修复作用。1...
杨银辉付小兵孙同柱王亚平蒋礼先盛志勇
关键词:缺血骨骼肌再灌注损伤TGFΒ1
急性肠缺血-再灌注对肝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000年
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盛志勇
关键词:肠缺血肝损伤BFGF
转录因子c-fos mRNA及其蛋白在大鼠烧伤创面的表达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研究烧伤后创面组织转录因子c -fosmRNA及其蛋白在伤后不同时相点表达的规律 ,探讨c -fos在启动烧伤创面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在Wistar大鼠背部制作 30 %TBSA深Ⅱ度烧伤模型 ,取正常皮肤组织与烧伤后不同时相点创面皮肤组织 ,分别用原位杂交和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烧伤后c -fos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特征。 结果 烧伤后c -fos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 ,fos蛋白在伤后 3h即到达峰值 ,而其mRNA则在伤后 6h到达峰值。 结论 烧伤可以诱导c -fosmRNA和蛋白的表达 ,但其基因表达增加延后于其蛋白表达增加 。
顾小曼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
关键词:转录因子C-FOSMRNA表达蛋白表达烧伤创面
bcl-2在增生性瘢痕和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与意义被引量:23
1999年
目的探讨bcl2在增生性瘢痕和慢性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组织修复结局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的表达。结果在8例增生性瘢痕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100%;在8例溃疡中,bcl2表达的阳性率为37.5%,表达部位位于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的胞浆中,在增生性瘢痕中,bcl2的表达量在不同病程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l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创伤修复失控密切相关。
杨银辉付小兵李全岳孙同柱蒋礼先蒋礼先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溃疡BCL-2基因细胞凋亡
肠道缺血-再灌注对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肺损伤修复的关系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这种变化与肺损伤后修复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6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缺血45分钟、缺血45分钟后再灌注6小时、24小时与48小时5组。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内源性bFGF与TGFβ在不同受创条件下肺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正常肺有少量bFGF与TGFβ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缺血45分钟与再灌注损伤早期,肺组织bFGF与TGFβ表达增加,以伤后6小时为甚,以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最为明显。伤后24与48小时随着肺组织结构恢复,两种因子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结论:肺间接受创后bFGF与TGFβ两种生长因子表达量增加是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将有利于机体在受创后的自我修复。
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常国友盛志勇
关键词:肠缺血BFGFTGFΒ
c-fos和c-myc原癌基因与bFGF在烧伤后早期创面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的表达顺序及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深Ⅱ度烫伤模型,将42 只大鼠分为7 组,即正常对照组、烫伤后3 h、6 h、1 d、3 d、7 d 和14 d 组。用SP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烫伤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c-fos、c- myc 和bFGF蛋白的表达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烧伤可以诱导c-fos、c- myc 和bFGF表达,但三者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正常皮肤即有c-fos 表达,伤后3 h 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1 天以后降至最低水平,其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细胞胞浆及真皮成纤维细胞的胞核内。c- myc 的表达在伤后3 天达最高值,阳性信号分布于真皮层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而bFGF则在伤后6 h 开始出现,伤后第1 天达最高值,主要分布于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结论:烧伤可以诱导皮肤创面组织原癌基因c-fos、c- myc 及bFGF的表达,其表达具有时相与部位分布特征。三者表达的时相性提示在烧伤后早期原癌基因与生长因子基因之间具有相互调控作用,而这种调控作用对后期组织修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顾小曼付小兵杨银辉孙同柱蒋礼先
关键词:BFGFC-FOS基因C-MYC基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