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斌
-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长期随访结果
- 目的:观察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长期随访疗效,探讨如何减少ICD不恰当治疗.方法:对1998年至2012年间本中心植入ICD治疗的14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随访.ICD初始参数...
- 袁斌斌单其俊
- Brugada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初步分析Brugada综合征(Br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2003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集的60例Br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确诊时年龄为0.6~83.0(43.2±13.1)岁,其中男性59例(98.3%),随访12~169(92±41)个月.采集并记录患者自发1型Brugada心电图或药物激发试验后出现的ST段抬高最明显的1型Brugada心电图资料以及其他临床资料.根据有无临床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将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VA)组(12例)和无VA组(4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心电图资料,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V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无VA组比较,VA组有家族猝死史的患者比例较高[7/12比22.9%(11/48),P<0.05],肢体导联有1型Brugada心电图患者的比例较高[6/12比16.67%(8/48),P<0.05],胸导联最大T波峰-末间期(Max-Tpe间期)延长[(144±53)ms比(110±16)ms,P<0.05]以及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e间期离散度)增大[(74±50)ms比(43±17)ms,P<0.05].Max-Tpe间期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最佳切点值为Max-Tpe间期≥140 ms,其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8.0%,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88.7%.Tpe间期离散度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最佳切点值为Tpe间期离散度≥45 ms,其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64.6%,阳性预测值为39.3%,阴性预测值为9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x-Tpe间期≥140 ms(OR=27.53,95%CI 1.07~706.77, P=0.045)和家族猝死史(OR=24.63,95%CI 2.05~295.38,P=0.011)为预测V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ax-Tpe间期≥140 ms和家族猝死史为Brugada患者V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沈童童耿洁袁斌斌陈椿周秀娟单其俊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
- 七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
- 目的: 对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特征.
方法: 提取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外周血DNA样本,设计41对引物进行PCR(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SCN...
- 单其俊袁斌斌杨兵陈明龙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曹克将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SCN5A基因基因突变
- 文献传递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Brugada综合征五例随访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报道5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5例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男性患者,平均年龄(41.60±10.14)岁,植入单腔ICD后每3个月临床随访1次,体外程控分析ICD记录的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类型、治疗方式和结果。结果4例患者经钠通道阻滞剂激发试验确诊,另1例经新胸导联检查确诊(该例的诊断参考了单其俊等“新胸导联”标准作出的诊断,是否恰当有待于其他组学者的研究证实)。5例患者植入ICD前均反复发作晕厥,其中4例记录到心室颤动(室颤),3例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颤。平均随访(22±18)个月ICD共记录到75次室颤发作,其中61次室颤触发ICD 86次放电,均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其余14次室颤自行终止。例1出现除颤阈值增高,仍有4次短暂的晕厥发作;例4因房颤导致26次ICD误放电,经程控调整后未再发生;例5有2次晕厥发作但无ICD相关事件记录,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考虑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ICD是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必要的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可能出现除颤阈值增高或误放电,应严密随访并进行合理的程控。
- 袁斌斌杨兵单其俊陈明龙邹建刚徐东杰陈椿李库林曹克将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随访晕厥
- 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长期随访结果
- 2015年
- 目的 观察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长期随访疗效,探讨如何减少ICD不恰当治疗.方法 对1998年至2012年间本院心脏科植入ICD治疗的14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随访.ICD初始参数按传统方法设置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区(心室率150~188次/min,周期长度400~320 ms)和心室颤动(室颤)区(心室率≥188次/min,周期长度≤320 ms).每6个月随访1次,程控分析各种心律失常发作类型和治疗效果,如有不恰当治疗则调整ICD参数.结果 14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4.3±8.3)岁,平均随访(43.0±28.3)个月.共记录到297次室颤和(或)室速事件,其中室颤事件198次(67%),有90%(178/198)为真实室颤(周期长度130 ~250 ms),其中147次被ICD电击1次治疗成功,21次通过2次及以上治疗成功,另外10次事件自行终止.而99次室速事件中仅9次(9%)为真实室速(周期长度320 ~360 ms),其中8次被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为窦性心律,1次自行终止.其余90次(91%)事件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周期长度340~390 ms).打开波形鉴别功能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特点调整室颤/室速诊断阈值后设置室颤区(心室率≥222次/min,周期长度≤270 ms)和(或)室速区(心室率167 ~ 222次/min,周期长度270~ 360 ms),可减少约90%的误放电.结论 ICD可以有效预防高危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原性猝死和晕厥.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导致ICD不恰当放电的最常见原因,根据心律失常发作特点进行个体化ICD参数设置,合理使用波形鉴别功能,可有效减少不恰当放电.
- 袁斌斌陆敬平杨兵陈明龙邹建刚曹克将单其俊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随访研究
- 1 065例健康汉族人Brugada心电图征发生率的初步调查被引量:27
- 2005年
- 目的通过调查健康体检者Brugada心电图征的发生率,获得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对连续1069例参加年度健康体检的公务员进行病史、家庭史询问、体检、X线胸片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标准筛选出Brugada心电图征。结果排除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后,共1065例(男性805例,女性260例)入选,年龄18~83平均(38.58±15.26)岁。其中39例有黑史,36例有晕厥史,7例有猝死家族史。共8份心电图符合阳性标准,占总例数7.5‰。所有携带者均为男性,心电图均呈鞍型,其中符合Ⅱ型和Ⅲ型者各4例,1例(N7)有黑和晕厥史。结论Brugada心电图征在中国健康汉族人中并不少见,男性多见,其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研究证实。
- 杨兵曹克将单其俊李库林夏耘涂静袁斌斌龚杰
- 关键词:发生率BRUGADA综合征阳性标准晕厥史家庭史器质性
- 七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SCN5A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对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SCN5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其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提取7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外周血DNA样本,设计41对引物进行多聚核苷酸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SCN5A基因28对外显子,并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直接测序。结果SCNSA基因外显子部分未发现新的突变位点。结论Brugada综合征可能存在除SCN5A基因之外的其他相关基因突变。
- 袁斌斌单其俊杨兵陈明龙邹建刚陈椿徐东杰曹克将
-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