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彩云 作品数:5 被引量:138 H指数:4 供职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山地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给重金属复合污染植物的恢复利用提供参考,从植物的光合生理、抗逆生理及其植物的生长和富集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下植物的各种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陈彩云 龙健 李娟 廖洪凯关键词:植物 土壤重金属 复合污染 生理生态效应 堆肥污泥对杨树幼苗主要抗逆生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研究堆肥污泥对两个杨树品种[凌丰三号(Populus×euramaricanacl.‘Lingfeng 3’)和欧美杨108号(Populus×euramericana‘Guariento’)]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及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生长季(污泥施用后的4周、9周、16周和21周)动态变化的影响,分别设置低量污泥(15 t hm-2,LS)、中量污泥(30 t hm-2,MS)、高量污泥(60 t hm-2,HS)和对照(不施污泥,CK)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堆肥污泥对2个杨树品种幼苗叶片的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在不同生长季均为显著,其中POD活性普遍有所降低,SOD活性基本呈现降低趋势,而CAT活性则因不同品种、污泥用量和生长季而异。施用堆肥污泥对两个品种叶片Pro含量的影响除了污泥施用前期(4周后)外,其他生长季均为显著。污泥对2个品种叶片的膜质过氧化的影响在不同生长季有所差异,在4周和21周后的影响均显著,而在9周和16周后的影响均不显著,并且在污泥施用前、中期(即4周和16周后),叶片的MDA含量基本呈现增加趋势,而在21周后MDA含量则普遍有所降低。由此说明,杨树幼苗对污泥施用有一个适应过程,但因品种和污泥用量而异。 陈彩云 白莉萍 龙健 刘锐敏 陆海波关键词:城市污泥 杨树品种 抗氧化酶系统 脯氨酸 丙二醛 基于冗余分析的典型喀斯特山区土壤-石漠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44 2012年 通过对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山区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分析,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手段研究土壤-石漠化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除土壤全磷、全钾和交换性钙由于受成土母质的影响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基础呼吸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RD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石漠化类型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未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且利用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容重作为石漠化过程中土壤指示因子,可解释74.4%的土壤-石漠化信息;另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地上植被的影响,为此综合考虑地表植被的生态功能和土壤质量水平,认为花椒是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生态恢复较好的植被选择. 龙健 廖洪凯 李娟 陈彩云关键词:土壤因子 石漠化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3 2013年 通过选取喀斯特山区火龙果园、草丛、花椒林、乔木林和灌草丛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团聚有机碳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与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团聚体组成均以>0.5 mm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可占团聚体总量的82.57%—94.79%;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均以乔木林最高,花椒林和火龙果园相对居中,而以草丛和灌草丛较低,随土壤团聚体粒径降低,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峰值基本出现在<0.25 mm粒级团聚体,但该粒径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却不足6%和4%;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累积均受5—1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影响,该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也分别达28.70%—49.47%和34.13%—47.47%,可将5—1 mm粒径团聚体作为喀斯特山区的土壤有机碳固定的特征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768),表明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可以作为衡量喀斯特山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动态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李娟 廖洪凯 龙健 陈彩云关键词:喀斯特山区 土地利用 团聚体 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施用城市污泥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012年 城市污泥的合理处置已成为目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因污泥富含有机质和有效营养成分,对土壤改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污泥的土地利用普遍被认为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处置方式。鉴于此,本文就国内外施用城市污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施用污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其改良作用因污泥类型而异。污泥对土壤重金属的积累有所影响,特别是在酸雨频发地区或者长期施用污泥,可能会带来重金属Gu污染的环境风险。污泥普遍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譬如土壤淀粉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污泥施用过量或时间延长,则会抑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而污泥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则不大。污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短期内有积极的影响,但长期则有负面作用。施用污泥可导致土壤动物活性的增加,但也会对一些土壤动物产生毒性,譬如异壳介虫属和弹尾目昆虫,而且污泥毒性不仅取决于污泥用量,土壤类型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和评述,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如下:⑴针对污泥施用后土壤生态系统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和机理进行系统、综合的基础研究;⑵对污泥土地利用进行长期的系统定位试验和环境监测,并对之进行环境风险评价;⑶对污泥稳定化处理技术的创新及其应用研究。 卢振兰 刘锐敏 白莉萍 陆海波 刘慧文 宋金洪 陈彩云 伏亚萍 刘昕关键词:城市污泥 土壤生态系统 理化性质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土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