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泽军

作品数:20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颅脑
  • 5篇血管
  • 5篇膜下
  • 5篇出血
  • 4篇血管痉挛
  • 4篇伤患者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网膜
  • 4篇下腔出血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脑血管痉挛
  • 4篇痉挛
  • 3篇动脉
  • 3篇外伤
  • 3篇颅脑外伤
  • 3篇脑外伤

机构

  • 18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江苏大学
  • 2篇江苏省苏北人...
  • 2篇丹阳市中医院
  • 1篇东台市人民医...
  • 1篇东海县人民医...

作者

  • 18篇陈泽军
  • 10篇吴旻
  • 8篇庄严
  • 8篇蒋明
  • 6篇焦磊
  • 6篇徐光明
  • 5篇方景海
  • 5篇邓引生
  • 4篇朱龙
  • 4篇刘介平
  • 3篇王存祖
  • 2篇徐敏
  • 2篇蔡宁
  • 2篇陆晓峰
  • 2篇常志英
  • 2篇谢正兴
  • 2篇殷桥
  • 2篇谢建勤
  • 2篇陈冬云
  • 2篇李宝东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3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药品评价
  • 1篇健康之路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剂量维生素C和E对颅脑外伤急性期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和E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从脂质氧化反应角度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和E对急性颅脑外伤脑保护机制。方法将丹阳市中医院外一科及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43例)、维生素C和E组(37例)和常规组(40例)。常规组包括脱水降颅压、止血、抗生素防治感染、护肝、护胃、神经营养药物、禁用具有氧自由基清除剂药物等,有手术指征则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并配合理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30 min内静滴,2次/d,连续用7 d。维生素C和E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维生素C第1~4天用量4.0 g,静滴,每日两次,用4 d,第5~7天用量3.0 g,静滴,每日一次,用3 d,同时每日维生素E 100 mg,肌注,用7 d。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第3、7、14天血清中MDA、SOD的含量,并行出院时、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结果三组患者颅脑损伤后MDA即出现明显增高,治疗3 d后MDA开始降低,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较常规组下降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两组之间第3、7、14天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SOD伤后先出现反应性升高,治疗3 d后开始下降,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下降幅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两组之间第3、7、14天S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预后出院时GOS评分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预后3个月GOS评分依达拉奉组、维生素C和E组明显高于常规�
李宝东陈冬云谢建勤殷桥陶玉峰杨来华吴旻陈泽军
关键词:抗坏血酸丙二醛
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2021年
目的评价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治疗,n=53)与观察组(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n=53)。将两组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康复情况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26.38±7.06)d、拔管时间(1.55±1.15)d和手术时间(81.38±15.91)min均短于对照组(41.75±8.70)d、(2.23±1.98)d、(90.00±18.66)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76.42±119.49)mL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32.46±152.9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2.162、2.269、2.101,P=0.039、0.032、0.011、0.038)。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1.372、2.447,P=0.029、0.241、0.117);观察组术后GCS评分(12.64±3.41)分高于对照组(11.15±3.56)分,术后NIHSS评分(11.36±7.26)分低于对照组(16.81±7.84)分,术后MBI评分(51.62±26.30)分高于对照组MBI评分(33.51±27.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3.713、3.484,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
刘军陈泽军庄严邓引生蒋明
关键词: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凋亡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SAH3d组、SAH5d组、SAH7d组和SAH10d组。采用自体动脉血枕大池注入方法建立SAH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观察基底动脉形态改变,透射电镜和TUNEL技术观察内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狭窄,第7天达高峰,第10天缓解。SAH5d组和SAH7d组基底动脉壁出现胞浆浓缩、核染色质浓缩边集等凋亡样改变的内皮细胞和较多TUNEL染色阳性内皮细胞,同时内皮细胞中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SAH7d组尤为明显;SAH3d组和SAH10d组内皮细胞凋亡样病理改变减轻,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减弱;正常组和对照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脑血管壁存在的内皮细胞凋亡可能在SAH后脑血管痉挛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陈泽军朱龙吴旻蒋明徐光明刘介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内皮细胞凋亡
急性颅脑创伤后外周血SOD和MDA的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AD)在评价急性颅脑创伤病情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丹阳市中医院外一科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情况将患者分为轻型组(GCS 13~15分)49例、中型组(GCS 9~12分)48例和重型组(GCS 3~8分)23例。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的丹阳市中医院工作人员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外周血SOD和MAD检测,其中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在入院时,入院第3、7、14天采集静脉血检测外周血SOD和MDA水平;同时,伤后3个月对所有急性颅脑创伤患者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根据患者GOS将120例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1~3分)47例和预后良好组(GOS 4~5分)73例。比较各组外周血SOD和MDA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患者伤后外周血SOD和MDA的相关性及其与入院时GCS及3个月后GOS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入院时,入院第3、7、14天外周血SOD水平下降,MDA水平上升,以第3天最为显著;第7天SOD水平开始回升,MDA水平开始下降,第14天基本达到正常水平。其中中、重型组SOD水平下降较轻型组更迅速,MDA水平上升较轻型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重型组各时间段SOD、MDA水平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创伤后外周血SOD水平与入院时GCS和伤后3个月GOS呈正相关(r=0.597 6、0.672 3,P〈0.05);伤后第3天外周血MDA水平与入院时GCS及伤后3个月GOS呈负相关(r=-0.485 6、-0.436 4,P〈0.05),SOD水平与MDA呈负相关(r=-0.784 3,P〈0.05)。结论 颅脑创伤后监测SOD、MDA水平变化,对评估颅脑创伤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颅脑创伤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李宝东陈冬云谢建勤殷桥陶玉峰杨来华吴旻陈泽军
关键词:丙二醛随机对照试验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双侧相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双侧相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6月30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纳入观察。将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15例。甲组行双侧相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乙组行双侧同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疗效。结果:甲组格拉斯哥评分优良率比乙组高,有显著差异(66.7%比33.3%,P<0.05)。结论:双侧相继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的有效术式,其可改善患者预后。
焦磊庄严陈泽军方景海徐光明蒋明方震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疗效
实验兔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瘤壁平滑肌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弹性蛋白酶诱导兔颈内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瘤壁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方法应用弹性蛋白酶作用于兔颈内动脉,建立新西兰兔颈内动脉瘤模型;分别于第1、2、3、4周取下实验动脉瘤标本行HE染色,逆转录PCR检测瘤壁平滑肌细胞表型基因(SM22α-mRNA)表达。结果实验动脉瘤随着不断生长瘤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减少,SM22α-mRNA表达减少。结论弹性蛋白酶能稳定诱导动脉瘤的产生。动脉瘤动态生长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
方景海焦磊陈泽军吴旻
关键词:颈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
兔局灶性脑缺血微导丝法预处理模型的建立
2008年
目的:探讨稳定的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微导丝法模型的建立及对其评价。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 h,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预处理组2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 min,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停留15 min,如此重复3次,之后将微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 h,完成微导丝法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制作,并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和HE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并且对模型行MRI常规扫描及弥散成像,分析MRI是否也能显示脑缺血预处理的存在。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颅内分支情况,8只(80%,8/10)动物缺血模型成功,12只(60%,12/20)动物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成功。缺血/再灌注后3 h就可在T2WI,DWI表现为右侧海马及外侧基底节区高信号,DWI范围大于T2WI,于24 h T2WI范围基本不变且T2WI与DWI范围相近。TTC染色将正常组织染成红色,梗死脑组织不染色而呈白色,不染色的范围与导丝栓塞后T2WI上的病变范围基本一致,预处理组最终T2WI上高信号区及TTC无染区体积均小于缺血组。结论:采用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栓塞15min后,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再灌注15 min,如此反复3次,能建立较稳定的脑缺血预处理模型。
刘蓉彭卫斌刘文新赵天陈泽军孙维斌许云飞朱颖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磁共振动物模型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着重于寻找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几率的主要方案。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10例,均予以颅骨钻孔置管外引流手术治疗,同时对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像学信息进行观察,对复发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本组复发率为11.82%。血肿复发与高龄,凝血功能障碍,血肿CT高密度影,引流管头端的朝向,骨孔大小,术后颅内积气有关。结论基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病患而言,其复发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年龄,凝血功能障碍,血肿CT密度)和手术操作因素(引流管头端的朝向,骨孔大小,术后颅内积气)。减少手术操作相关复发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问题。
庄严吴旻陈泽军邓引生蒋明焦磊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
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的治疗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 ICAD)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例e ICAD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1例在药物治疗2周后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无再发脑缺血事件;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1例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再通;2例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狭窄明显减轻;1例药物治疗无效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血管恢复通畅,无残余狭窄。发生脑卒中的3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eICAD的治疗,可以选择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新发脑缺血事件的病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庄严邓引生吴旻陈泽军蒋明焦磊
关键词: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支架成形术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建立可靠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SAH3d组、SAH5d组、SAH7d组、SAH10d组和SAH14d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SAH后基底动脉形态改变。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d基底动脉狭窄,第7d达高峰。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出血后第3d开始出现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变性,并随时间推移加重,第5d和第7d病理改变更明显,尤以第7d为著,10d后缓解。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朱龙陈泽军蒋明徐光明刘介平蔡宁吴旻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理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