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超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心肌营养素
  • 2篇蛋白
  • 2篇心肌营养素-...
  • 2篇胸椎
  • 2篇融合蛋白
  • 2篇椎体
  • 2篇椎体后凸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 2篇椎体后凸成形...
  • 2篇经皮椎体后凸...
  • 2篇后凸
  • 2篇后凸成形
  • 2篇后凸成形术
  • 2篇成形术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入路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机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陈超
  • 6篇周跃
  • 6篇王建
  • 4篇刘杰
  • 4篇田华科
  • 4篇张正丰
  • 1篇张年春
  • 1篇李长青
  • 1篇蔚芃
  • 1篇杨萍
  • 1篇蒋成
  • 1篇廖维宏
  • 1篇张小明
  • 1篇刘超
  • 1篇张伟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 ertebroplasly,PVP)和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高位胸椎转移性肿瘤柞体破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1例T1~3肺癌转移,男性,59岁,诊断肺瘾8个月,上胸椎及左侧肩部剧烈疼痛6个月,药物镇痛效果不佳,无手术可能,使用国产PVP和PKP工具包,采用局部麻醉,在透视引导下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T2和T3椎体强化。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顺利,T3和T2椎体分别进行PKP和PVP治疗,T1椎体因患者不能继续耐受而放弃。T3椎体PKP时间57min,骨水泥填充量1.9ml,T2椎体PVP时间49min,骨水泥填充量1.5ml。T2椎体左侧椎弓根破坏骨水泥外漏但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5d出院。术前、术后2d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10分、3分和6分.使用镇痛药物可控制疼痛.[结论]单侧椎弓根外入路PVP和PKP是治疗高位胸椎转移件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王建周跃陈超刘杰田华科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胸椎肿瘤转移
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红核脊髓束的再生作用
2010年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心肌营养素-1基因(Adv-CT1)转移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红核脊髓束(RST)轴突再生和前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成年Wistar雄性大鼠24只,制备C3脊髓外侧索横切(C3Hx)模型,根据损伤区植入的不同成分分为3组(n=8):损伤对照组(明胶海绵+病毒缓冲液)、Adv-eGFP组(明胶海绵+Adv-eGFP)、Adv-CT1组(明胶海绵+Adv-CT1).荧光金(FG)于C5注射,4周后脑切片荧光显微镜下红核神经元计数观察RST再生;生物素化葡聚糖(BDA)于红核注射,脊髓切片观察RST再生;前肢不对称实验观察行为学的改变.结果 大鼠C3Hx损伤下区注射FG逆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标记的红核神经元分别为(12.1±4.3)、(15.2±2.6)和(33.0±5.2)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T的BDA顺行示踪,损伤对照组、Adv-eGFP组和Adv-CT1组损伤下区BDA标记的神经元分别为(6.0±1.3)、(6.0±1.0)和(17.1±2.0)个,Adv-CT1组分别与损伤对照组和Adv-e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C3Hx4周后AdV-CT1组使用伤肢时间(9.3%±3.3%)明显比损伤对照组(3.6%±1.4%)和Adv-eGFP组(4.1%±2.6%)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CT1转移促进RST再生和SCI后前肢功能部分恢复.
张正丰陈超王建周跃廖维宏
关键词:脊髓损伤基因腺病毒科
心肌营养素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靶向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 1,CT1)/破伤风毒素重链C端片段(tentanus toxin Cfragment,TTC)(CT1/TTC)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12)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CT1/TTC融合蛋白。体外培养PC12细胞,并将CT1/TTC融合蛋白与PC12细胞共培养,红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能否在TTC的靶向作用下进入PC12细胞。结果:成功构建了CT1/TTC融合蛋白,测序显示融合基因序列正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够进入PC12细胞,并发出红色荧光。结论:采用PCR和T-A克隆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能成功构建CT1/TTC融合蛋白,并且TTC能够将CT1靶向进入PC12细胞。
张伟张正丰周跃蔚芃蒋成陈超
关键词:心肌营养素融合蛋白
压力控制下椎间盘造影在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下椎间盘造影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08年5月,对69例慢性腰痛患者的156个MRI“黑椎间盘”进行压力控制下造影。男26例,女43例;年龄29-48岁,平均39.7岁;病程6-120个月,平均36.1个月。采用椎间盘后外侧入路穿刺,穿刺针针尖到达椎间盘中央后连接压力泵,注射造影剂并连续观察压力变化和患者疼痛反应,记录注射压力和诱发疼痛情况。结果:69例患者156个“黑椎间盘”均完成在压力控制下的造影,同时对73个MRI信号正常的椎间盘造影作为对照。在不设定注射压力限制值情况下,58例(84.06%)共131个(83.97%)“黑椎间盘”造影时出现与平时一致性疼痛,22个出现非一致性疼痛,3个未出现疼痛;4个正常椎间盘出现疼痛。当注射压力≤30psi时,46例(66,67%)共105个(67.31%)“黑椎间盘”有一致性疼痛,未出现非一致疼痛和正常椎间盘疼痛。结论:椎间盘造影是诊断慢性腰痛患者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有效方法,但应在较低压下注射和判断阳性结果。
王建周跃李长青张正丰陈超刘杰田华科
关键词:慢性腰痛椎间盘造影椎间盘源性疼痛
基于CTA的影像组学特征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
2023年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结合常规CT血管成像(CTA)斑块特征来区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方法:收集138例血管狭窄程度>30%的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是否伴对应的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在CTA图像上测量颈动脉斑块的常规特征,并建立常规CTA模型。从颈动脉斑块中提取组学特征,建立斑块组学模型,同时联合两种特征建立组合模型。比较所有模型在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方面的诊断性能。结果:斑块溃疡和重塑指数是脑缺血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于建立常规CTA模型,其训练组、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0.590,斑块组学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765和0.752,与常规CTA模型比较无差异(P=0.060、0.177),而组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值分别为0.817、0.789,明显优于常规CTA模型(P=0.002、0.034)。结论:颈动脉CTA斑块影像组学特征对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有增益作用,其与常规CTA特征相结合能准确识别症状性颈动脉斑块。
陈超李增晖胥文瀚余柠君刘超张小明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CT血管成像缺血性卒中
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有效性,评价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07年10月,使用国产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PKP工具包治疗12例椎体重度OVCF,男3例,女9例;年龄56~82岁。病程1~49个月,平均4.2个月。重度OVCF位于胸椎11个,腰椎4个,其中3个胸椎为极度压缩骨折;非重度OVCF位于胸椎4个,腰椎3个。单椎体4例,双椎体6例,三椎体2例。在C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胸椎经后外侧入路,腰椎经椎弓根入路完成单侧PKP和PVP。PKP治疗8个胸椎和4个腰椎重度OVCF,PVP治疗7个非重度OVCF。结果12例19个椎体手术过程顺利,3个胸椎极度压缩骨折不能完成PKP治疗。术中球囊最大扩张压力为(1068±296)kPa,球囊扩张容积为(3.1±1.2)mL;每个椎体手术时间PKP为(44.9±10.6)min,PVP为(36.5±6.8)min;骨水泥填充量胸椎(2.5±0.6)mL,腰椎(3.6±1.2)mL。术后住院时间(3.7±1.6)d。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2.35±0.61)分和(2.89±1.07)分,与术前(8.27±1.3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d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9个椎体术中发生骨水泥外漏至椎旁软组织和/或椎间盘,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单侧入路PKP是治疗重度OVCF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王建张年春刘杰田华科陈超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压缩性骨折胸椎腰椎
体外构建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兔髓核细胞在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其构建可注射式组织工程髓核的可行性。方法取3周龄新西兰乳兔,体重150~200 g,雌雄不限,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以壳聚糖、β-甘油磷酸钠水溶液和羟乙基纤维素溶液为原料制备壳聚糖水凝胶支架,并行物理性状及大体观察。将支架与兔髓核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髓核。复合培养2 d,观察髓核细胞在壳聚糖水凝胶中的存活情况;复合培养1周,扫描电镜观察髓核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复合培养3周后,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用RT-PCR检测其分泌的聚集蛋白聚糖、ColⅡmRNA表达。结果制备的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室温呈液态,37℃放置15 min可发生交联反应成为固态凝胶。吖啶橙/碘化丙啶染色示壳聚糖水凝胶中大多数髓核细胞存活,少数死亡,细胞存活率>90%;扫描电镜示髓核细胞分布于网状支架中,细胞表面有分泌的ECM;HE、甲苯胺蓝、番红O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具有分泌ECM的功能;RT-PCR检测示髓核细胞在壳聚糖水凝胶支架中立体培养3周后ColⅡ、聚集蛋白聚糖mRNA分别为0.631±0.064、0.832±0.052,较单纯培养(0.528±0.039、0.773±0.046)分泌基质的能力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髓核细胞与其复合培养后可保持正常形态及分泌功能,有望成为髓核细胞载体构建组织工程髓核。
田华科王建陈超刘杰周跃
破伤风毒素C端片段与心肌营养素-1融合蛋白表达、纯化与靶向神经元逆向运输及神经营养活性鉴定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在BL21(DE3)大肠杆菌中表达破伤风毒素C端片段(TFC)与心肌营养素(CT)-1融合蛋白并纯化。探讨TTC转导结构域对CT-1的靶向神经元逆向运输活性与CT.1的神经营养活性。方法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BL2(DE3)大肠杆菌表达CT-1/TYC融合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WB法鉴定融合蛋白表达。制备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分别经神经再生室、肌肉注射给药,自由放养1周后处死,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脊髓L4~L6腰膨大标本,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制备新生6~7d龄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肌肉注射CT-1/TTC融合蛋白,自由放养1周后处死,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L4~L6腰膨大标本,冰冻切片,尼氏染色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结果原核表达目的蛋白CT-1/TTC表达量占全菌蛋白总量的15%,以可溶性蛋白为主。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标签亲和纯化获得2.7g/L的CT-1/TTC重组融合蛋白。免疫组织化学于脊髓腰膨大检测到CT-1/TTC融合蛋白。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L4-L6腰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较CT-1/TTC融合蛋白处理组减少,存活率下降。结论基因重组CT-1/TTC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和纯化,所获得的融合蛋白有靶向性脊髓神经元细胞的活性和对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神经营养活性。
陈超王建杨萍周跃张正丰
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质类破伤风毒素心肌营养素-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