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芹

作品数:23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2篇文学
  • 5篇日报
  • 5篇解放日报
  • 5篇《解放日报》
  • 4篇副刊
  • 3篇代文
  • 3篇延安文学
  • 3篇知识分子
  • 3篇文艺
  • 3篇小说
  • 3篇民间话语
  • 2篇人民文学
  • 2篇社会
  • 2篇生命悲剧
  • 2篇生死
  • 2篇生死场
  • 2篇作家
  • 2篇尴尬
  • 2篇文学转型
  • 2篇文艺副刊

机构

  • 22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白城师范学院
  • 1篇宁波大学

作者

  • 22篇韩晓芹
  • 2篇管晓莉
  • 1篇赵蔚
  • 1篇常纪

传媒

  • 5篇文艺争鸣
  • 4篇白城师范学院...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山西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宁波职业技术...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2007年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请和我们携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与“人民文学”的建构
2011年
"传媒负载着知识、信息、思想、观念乃至伦理、情感,它通过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渗透,从而掌握社会大众,形成一种文化领导权"。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及西北局的机关报,其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艺阵地。
韩晓芹
关键词:延安《解放日报》人民文学副刊社会大众文化领导权机关报
1940年代社会转型与新中国文学形态的建构被引量:1
2015年
194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学形态面临的第二次重大转折,伴随着文化中心的西移、工农兵力量的崛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传播以及新旧政权的更迭,以延安文学及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酝酿、生成、建构,文学的观念、形态及生产方式、传播机制等都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最终成为了共和国文学的奠基与雏形。
韩晓芹
关键词:社会转型延安文学人民文学
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
2018年
东北现代文学既是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状态空间和独立的价值形态,大致包括启蒙文学(1921-1931)、满洲国殖民地文学(1932-1945)、流亡文学(1931-1945)、解放区变革文学(1945-1949)四个板块^((1))。"九一八"事变之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群们的思想及艺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后.
韩晓芹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文化身份认同生命体验中国现代文学流亡文学
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延安《解放日报》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机关报,其《文艺》副刊和后来的综合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艺阵地.副刊是党报的一部分,这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性质和任务,不是'报屁股'、'...
韩晓芹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文艺政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文献传递
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被引量:10
2008年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的文艺阵地,从中可以找到1941-1946年近六年的解放区文艺历史。它不仅是延安文艺政策的晴雨表和文学转折的历史见证,也是各种文化冲突集中释放的空间。在新旧时代交替的"革命狂欢"中,外来都市文化经过与延安主流政治文化和陕北民间文化的结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延安特色的新文化。在延安文学从精英文化向工农兵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除了延安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之外,读者的变迁、分化也是其重要的文化诱因。
韩晓芹
关键词:文学转型
走向创造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变革
2020年
纵观目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相对“滞后”的问题,与其学科特点不符。文章以创造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究如何将其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价值塑造+能力养成+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以“问题解决、过程探究、深度交互、批判思考、创新思维”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韩晓芹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创造教育立德树人教学变革创造力
伪满乡村社会与民间文化广场——《生死场》、《呼兰河传》与伪满前后东北地域文化解读被引量:1
2006年
抗日救亡时代主潮的影响、现代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等促成了以《生死场》为代表的萧红前期小说创作中的反帝爱国特色的形成。四十年代,女性作家的情感记忆压倒了占据时代主导地位的男性话语,伪满前后的东北地域文化以民间狂欢节的形式在《呼兰河传》等小说创作中鲜明地呈现出来,拓展了人们对特定时期东北乡村社会及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韩晓芹管晓莉
关键词:伪满乡村社会东北地域文化
延安文人的精神演进——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被引量:1
2008年
报纸副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的传播工具体,主要功能就是居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它不仅是新文学流变的历史标本,也是作家成长的摇篮,以及作家与读者交流的联络站。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及西北局的机关报,其副刊是当时全国报纸中发稿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文艺阵地,
韩晓芹
关键词:《解放日报》报纸副刊文学生产演进文学作品
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视角观照下的东北乡村——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作为东北流亡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的萧红,以她的"力透纸背"的小说创作,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精英知识分子启蒙视角观照下的东北乡村的现代民主思想与疾病隐喻,以及人与动物生存状态的异质同构及其象征意蕴。
管晓莉韩晓芹
关键词:萧红小说乡村社会
流变、重构中的“不合时宜”——论新时期被误读的丁玲被引量:1
2014年
新时期读者审美意识的流变与文学秩序的重构,造成了当时丁玲作品及文学理念接受中的复杂现象。70年代末,脱离文坛二十余年的丁玲,背负满身伤痕重新出现在了读者的视野中,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文化尴尬,处处显得与新时期文学主潮无法同步,从而陷入了"左""、右"难辨的文化漩涡之中。丁玲现象主要是其当时的文化立场"不合时宜"。她晚年思想不仅蕴含了对80年代文学思潮的反思,亦体现欲建构更加自由、开放、团结的文学秩序的努力和超越时代的"先锋性"。
韩晓芹
关键词:不合时宜误读文学秩序中国文学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