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斌

作品数:43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0篇地震
  • 9篇强震
  • 7篇地壳
  • 7篇强震动
  • 5篇地壳结构
  • 5篇重定位
  • 5篇接收函数
  • 5篇M
  • 4篇地震台
  • 4篇地震序列
  • 4篇台网
  • 4篇强地震
  • 4篇中强地震
  • 3篇地震定位
  • 3篇震源
  • 3篇发震
  • 3篇发震构造
  • 3篇方位角
  • 3篇S7
  • 2篇地震动

机构

  • 43篇新疆维吾尔自...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43篇魏斌
  • 11篇何金刚
  • 10篇唐明帅
  • 8篇王海涛
  • 7篇张振斌
  • 7篇魏芸芸
  • 7篇李艳永
  • 6篇李文倩
  • 5篇孔祥艳
  • 5篇乌尼尔
  • 4篇上官文明
  • 4篇王琼
  • 4篇苏金波
  • 4篇热依木江
  • 3篇张文来
  • 3篇张勇
  • 3篇胥颐
  • 3篇葛粲
  • 3篇王宝柱
  • 3篇刘东亚

传媒

  • 14篇内陆地震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2012年6月30日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巴州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新疆区域强震动台网有近40个强震动台记录到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峰值加速度为3.484 m/s2。文中初步收集了本次地震获取加速度记录,简要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部分典型记录的特征计算,为新疆强震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张振斌魏斌热甫克提.阿不力孜何金刚
关键词:强震动记录加速度峰值
浅谈新疆强震台站传感器极性检测和方位角校正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新疆强震台站的加速度传感器极性检测和方位角校正工作,发现新疆强震台站加速度传感器方位角最大误差为83.7°。按照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强震台站加速度传感器安装规范,加速度传感器方位角误差应该严格控制在2°以内,经过校正后,新疆区内全部强震台站的加速度传感器方位角误差都控制在1°以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疆强震动台网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
何金刚朱皓清魏斌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定位的精度不仅受台网布局、可用定位震相以及射线路径上速度结构等因素影响,还与定位方法密切相关。因此,要获得对此次地震及其序列的准确位置和深入研究,必须建立适合该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和选用适合台站稀疏地区地震定位的方法。本文...
唐明帅王海涛李艳永热依木江孔祥艳魏芸芸上官文明魏斌
关键词:地震定位发震构造方位角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及余震序列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使用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结合和田台阵的方位角测定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主震和465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NS、EW和UD3个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3km、0.14 km、0.15km,平均走时残差为0.012s。余震整体分布呈北东向展布,并向主震的西南和北东两个方向延伸,主震的西南方向长近40km、宽约30km,北东方向长近20km、宽约20km,震源深度集中在5-15km。余震序列的空间形态沿破裂显示了分段和非均匀特征:主震的西南方向地震数量较多,展布较宽,且近南北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5 km之间;北东方向地震较少,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0km之间;靠近山脉的地震震源要比远处的深。余震序列的时间特征为在震后的3天内,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此后的震源深度集中在5-10km,震源深度总体呈现变浅的趋势。
冉慧敏魏斌张志斌赵庆
关键词:单纯形法方位角双差定位重定位
新疆尼勒克、巩留交界M_S6.0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收集整理本次地震新疆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得的强震动记录,简要进行了分析,并完成了部分典型记录的特征计算,为新疆强震动台网积累了资料,也为进一步开展地震动特征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振斌魏斌何金刚热甫克提.阿不力孜
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地壳速度结构及地震活动研究被引量:31
2006年
利用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地震数据,通过地震层析技术反演了天山—帕米尔结合带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出地壳结构的非均匀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山和西昆仑的双向挤压导致塔里木西部边缘地壳严重变形,在山前地区形成基底隆起带,地壳深部则被断裂分割成为若干块体,有的块体可能卷入造山带内部;喀什坳陷地壳深部结构相对完整,变形程度较弱;天山和西昆仑的地壳结构显示出缩短增厚的波速特性,在与塔里木接壤的局部地区,壳幔边界附近存在热物质的侵入迹象.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塔里木西部边缘的壳内高速块体周围,推测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力调整是导致天山—帕米尔结合带频繁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伽师地震则与构造变形由天山向塔里木内部扩展以及该地区的地壳非均匀结构有关.
胥颐刘建华刘福田朱令人龙海英魏斌
关键词:层析成像地壳结构地震活动
数字仿真技术在数字地震台的应用被引量:2
2003年
魏斌
关键词:仿真技术地震台数字化地震仪
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被引量:6
2019年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葛粲王琼苏金波魏斌
关键词:接收函数
强震震级预测中凹凸体识别与级联破裂相关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23年
强震震级预测在地震预测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防震减灾工作也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强震震级预测中凹凸体识别与级联破裂等关键问题。通常,地震的发生与凹凸体破坏有关,而对凹凸体的识别,主要可以从震源区介质性质、中小地震活动、断层运动状态、应力状态、摩擦属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级联破裂的发生会提升地震震级,增加地震灾害风险,断层面曲率、产状变化、阶跃距离等断层几何性质,以及断层面摩擦性质、相邻断层段孕震层宽度变化、断层面应力分布、浅层低速区等断层及周围介质的物理性质控制其发生概率。相关模型、参数的研究有赖于密集观测和断层探察等基础性工作,数值模拟和反演等技术应用以及多学科的综合,希望本文可以为中国重点断层段的强震震级预测工作提供参考。
魏斌刘琦王振宇许月怡邵志刚
关键词:凹凸体地震预测动力学模拟
一种用于观测井的井口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观测井的井口保护装置,包括电缆保护管、电缆下放机构、支撑机构以及外部保护结构。该用于观测井的井口保护装置利用电缆下放机构对观测井井口的电缆提供旋转支撑,同时减少电缆下放时受到的摩擦;利用支撑机构支...
魏斌张勇万亿乌尼尔阿布都热依木江·巴克刘东亚何金刚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