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福才

作品数:19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卒中
  • 17篇脑卒中
  • 9篇吞咽
  • 8篇吞咽障碍
  • 8篇偏瘫
  • 6篇偏瘫患者
  • 6篇脑卒中偏瘫
  • 4篇上肢
  • 4篇神经肌
  • 4篇神经肌肉
  • 4篇脑卒中偏瘫患...
  • 4篇脑卒中吞咽障...
  • 4篇经颅磁刺激
  • 4篇肌肉
  • 4篇磁刺激
  • 3篇电刺激
  • 3篇绳带
  • 3篇下肢
  • 3篇痉挛
  • 2篇动功

机构

  • 12篇广西医科大学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9篇黄福才
  • 15篇龙耀斌
  • 10篇梁天佳
  • 8篇杜灿荣
  • 2篇黄林鹏
  • 2篇李智敏
  • 2篇周开斌
  • 1篇曹锡忠
  • 1篇黄东红
  • 1篇覃东华
  • 1篇陈钊德
  • 1篇戴旖
  • 1篇陈在娟
  • 1篇梁文锐
  • 1篇覃东华
  • 1篇吴小平
  • 1篇曹锡忠

传媒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康复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部振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和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2±0.80)级、(28.78±9.33)分和(70.46±12.46)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并改善其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陈钊德龙耀斌梁天佳曹锡忠黄福才
关键词:振动脑卒中痉挛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加用风池、风府、哑门、完骨、翳明、廉泉等穴经皮电刺激治疗。2组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80.0%与13.3%、43.7%,P<0.01),且误吸性肺炎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3.3%与30.0%,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龙耀斌黄福才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经皮穴位电刺激吞咽训练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转入康复科住院的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MT。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6周后,用Fugl-Meyer测评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估患者的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BI评分、FAC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基础上辅以MT,能有效地促进患者下肢平衡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黄福才梁天佳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
神经肌肉电刺激单独或联合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单独或联合方案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组(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组)、B组(NMES组)、C组(低频rTMS组)、D组(高频TMS组)、E组(NMES+低频rTMS组)及F组(NMES+高频rTMS组)。洼田饮水实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和视频透视下吞咽功能检查评估吞咽功能,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估营养状况。结果各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后B组~F组的洼田饮水实验评分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得分均低于A组(P<0.05),E组、F组的2项评分均低于B组、C组和D组(P<0.05)。各组治疗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F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P<0.05),B组~F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F组白蛋白高于B组和D组(P<0.05)。结论NMES、低频或高频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NMES和rTMS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NMES或rTMS。
杜灿荣龙耀斌覃东华伍明黄福才覃明安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经颅磁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按常规行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两组治疗前后评价指标采用肺部感染发生率、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治疗开始前评价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龙耀斌黄福才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临床评估,并对上述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能有效预测VFSS结果的相关临床表现有:唇闭合异常与食物从口角漏出,舌运动障碍与仰头动作及构音障碍,会厌返折不全与喉上抬差、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环咽肌打开不全与进食后嗓音改变,声门关闭不全及误吸与进食呛咳。结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的部分器官功能异常改变与某些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该项检查增强了临床评估的准确性及全面性,有利于指导不能接受VFSS检查的患者进行吞咽困难治疗。
龙耀斌黄福才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住院治疗器官功能构音障碍咽反射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并配合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45%,P<0.01),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5%,P<0.01)。结论: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龙耀斌陈在娟黄福才杜灿荣李智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文锐黄福才曹锡忠杜灿荣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行rTMS治疗,观察组则还增加绳带疗法(即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时佩戴绳带)。所有治疗方法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T)、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10 MWT、6 MWT和FMA-LE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WT、6 MWT和FMA-LE评分分别为(10.05±1.32)s、(401.09±33.68)m和(24.71±3.9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绳带疗法联合rTMS可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
柳忠龙耀斌梁天佳黄福才杜灿荣
关键词: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阶梯训练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两种上下阶梯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采用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上下阶梯方法,B组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训练效果。结果:两种训练方法均有明显疗效(P<0.05),B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患侧先上、健侧先下,然后交替上下的方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步态的恢复。
梁天佳吴小平黄福才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