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龙耀斌

作品数:112 被引量:772H指数:1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5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2篇卒中
  • 50篇脑卒中
  • 37篇康复
  • 21篇偏瘫
  • 20篇吞咽
  • 18篇吞咽障碍
  • 14篇脑卒中偏瘫
  • 13篇上肢
  • 13篇痉挛
  • 12篇偏瘫患者
  • 12篇康复治疗
  • 11篇疗法
  • 11篇疗效
  • 10篇前庭
  • 10篇疗效观察
  • 10篇脑卒中偏瘫患...
  • 10篇磁刺激
  • 9篇经颅磁刺激
  • 8篇卒中后
  • 7篇电刺激

机构

  • 70篇广西医科大学...
  • 47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财经学院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11篇龙耀斌
  • 16篇梁天佳
  • 15篇黄福才
  • 11篇张启富
  • 9篇曹锡忠
  • 9篇杜灿荣
  • 9篇周开斌
  • 7篇陈在娟
  • 7篇吴小平
  • 6篇容国安
  • 6篇黄盛才
  • 5篇廖明珍
  • 4篇陈耀智
  • 4篇马加强
  • 4篇李鑫
  • 4篇郭利平
  • 4篇秦朝军
  • 3篇黄林鹏
  • 3篇颜李梅
  • 3篇伍明

传媒

  • 17篇广西医科大学...
  • 11篇中国康复
  • 9篇中华物理医学...
  • 9篇广西医学
  • 8篇中国康复理论...
  • 8篇中国康复医学...
  • 3篇广东医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吉林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重庆医学
  • 2篇广西医学院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按摩与康复医...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山东医药

年份

  • 4篇2024
  • 10篇2023
  • 8篇2022
  • 9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1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PARγ/RARs信号通路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中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第一部分 RARs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s,RARs)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
龙耀斌
关键词: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维甲酸受体纤维连接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文献传递
Shaker训练与下颏抗阻力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比较Shaker训练与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在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 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Shaker组和CTAR组。对照组予常规吞咽训练,Shaker组加用Shaker训练法,CTAR组加用CTAR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周、4周和6周后,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定渗透-误吸程度。结果干预前三组间VFSS评级无显著性差异(F=0.551,P>0.05)。干预后,对照组评级无显著性变化(F=1.774,P>0.05),其余两组均显著下降(F>5.317,P<0.001);Shaker组和CTAR组在治疗4周和6周后,评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Shaker组和CTAR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TAR组(86.67%)和Shaker组(76.67%)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43.33%)(χ2>2.079,P<0.05),Shaker组和CTAR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CTAR训练能取得与Shaker训练相似的康复效果,但更易为患者接受。
尤慧玲龙耀斌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疗法吞咽障碍
自体材料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理论和实践被引量:6
2007年
龙耀斌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运动疗法康复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影像学异常表现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临床评估,并对上述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能有效预测VFSS结果的相关临床表现有:唇闭合异常与食物从口角漏出,舌运动障碍与仰头动作及构音障碍,会厌返折不全与喉上抬差、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环咽肌打开不全与进食后嗓音改变,声门关闭不全及误吸与进食呛咳。结论: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的部分器官功能异常改变与某些临床表现密切相关,该项检查增强了临床评估的准确性及全面性,有利于指导不能接受VFSS检查的患者进行吞咽困难治疗。
龙耀斌黄福才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住院治疗器官功能构音障碍咽反射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并配合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45%,P<0.01),误吸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25%,P<0.01)。结论: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结合经络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降低误吸性肺炎的发生率。
龙耀斌陈在娟黄福才杜灿荣李智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
基于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营养干预对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基于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营养干预对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卒中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营养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液营养生化指标、体格监测指标及营养风险指标。结果两组入院第21天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体重指数(BMI)、上臂肌围(AMC)、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水平较入院第2、第15天提高,入院第15天又较入院第2天提高,且观察组入院第15、第21天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第21天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较入院第2、第15天降低,入院第15天又较入院第2天降低,且观察组入院第15、第21天NRS2002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患者给予基于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营养干预,能够改善血液营养生化指标、体格监测指标,降低患者营养风险。
兰柳华龙耀斌梁声李萍刘惠玲
关键词:卒中营养干预营养指标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痉挛型双瘫或偏瘫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9)和试验组(n=29)。常规组患儿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重任务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步态分析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BBS评分、步速、步长均增加,步宽均减小,且试验组的BBS评分和步态分析指标改善均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可更好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并改善其步态异常。
罗水明龙耀斌施冬柳邓艳媚邓雅宸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步态儿童康复治疗
电动站立床强化训练在偏瘫患者步态改善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早期使用电动站立床是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过渡到站立的方法,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提高下肢负重、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等[1]。由于偏瘫患者下肢力量不足、张力过高或模式异常等原因,常出现异常步态。许多偏瘫患者对下肢的恢复不仅满足于步行能力的提高,更希望改善步态以利于回归社会。我科在原有使用电动站立床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态,现报告如下。
龙耀斌曹锡忠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患者电动站立床异常步态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躯干控制
简易旋转椅在脑卒中患者平衡训练中的运用被引量:5
2008年
龙耀斌
关键词:脑卒中前庭
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行rTMS治疗,观察组则还增加绳带疗法(即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时佩戴绳带)。所有治疗方法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10 MWT),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T)、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估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10 MWT、6 MWT和FMA-LE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WT、6 MWT和FMA-LE评分分别为(10.05±1.32)s、(401.09±33.68)m和(24.71±3.9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绳带疗法联合rTMS可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
柳忠龙耀斌梁天佳黄福才杜灿荣
关键词: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