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彩霞

作品数:20 被引量:184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低温灾害
  • 3篇灾害
  • 3篇环流
  • 3篇飞虱
  • 3篇大气环流
  • 2篇稻飞虱
  • 2篇订正
  • 2篇多模式
  • 2篇预警
  • 2篇灾害等级
  • 2篇双季稻
  • 2篇太平洋海温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气溶胶
  • 2篇污染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白粉
  • 2篇小麦白粉病
  • 2篇季稻

机构

  • 12篇安徽省气象局
  • 10篇中国气象科学...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7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浙江省气候中...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安徽省人工影...
  • 1篇安徽省大气探...

作者

  • 20篇于彩霞
  • 9篇霍治国
  • 8篇翟菁
  • 8篇吴立
  • 8篇邓学良
  • 8篇霍彦峰
  • 8篇杨关盈
  • 4篇姜燕
  • 4篇肖晶晶
  • 3篇石春娥
  • 3篇杨建莹
  • 3篇黄大鹏
  • 3篇张桂香
  • 2篇吴必文
  • 1篇弓中强
  • 1篇申双和
  • 1篇王丽
  • 1篇范伟
  • 1篇卢小凤
  • 1篇吴文玉

传媒

  • 6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激光与光电子...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模式集成方法在安徽地区PM_(2.5)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权重平均、多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集成方法,对3种空气质量模式在安徽地区2017年2月—2018年2月PM_(2.5)预报结果进行集成释用.结果表明:各模式和订正产品的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均能达到显著相关,相较于WRF-Chem,多元线性回归的均方根误差(RMSE)下降了21.7%,归一化平均偏差(NMB)下降了6%,且在16个地市中NMB均下降至-25%~25%之间;从不同时次的预报效果来看,在3个代表性城市(淮北、合肥和芜湖),多元线性回归均能大幅度降低RMSE和NMB,但从时间和空间效果来看,其对于提升预报值与实况值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略差于权重平均的集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于重污染天气PM_(2.5)预报评分(TS)最高,为0.46.该方法能较为有效地提升不同模式的预报效果,可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杨关盈石春娥石春娥翟菁邓学良于彩霞翟菁
关键词:空气质量模式
基于大尺度因子的小麦白粉病长期预测模型被引量:7
2015年
根据1971—2008年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资料、1970—2008年大气环流特征量逐月资料及1970—2008年太平洋海温逐月资料,通过因子膨化、空间拓扑分析组合大气环流、海温因子,采用最优化处理、相关分析、相关稳定性检验、因子独立性检验等方法,筛选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稳定、显著、独立的大气、海温因子,分别构建基于大气环流及太平洋海温的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率预报预测模型。利用2009—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经回代及预测检验,大气环流模型回代检验等级正确率为81.6%,2009、2010年等级预测正确率为100%,模型总体评价正确率为82.5%。太平洋海温模型回代检验等级正确率为78.95%,2009、2010年预测检验正确率为100%,模型总体评价正确率为80%。大气环流模型较太平洋海温模型总体评价准确率略高。
于彩霞霍治国黄大鹏姜燕吴立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太平洋海温大气环流
安徽地区多模式空气污染预报效果检验与订正被引量:2
2021年
为提高安徽地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能力,采用实况观测数据,对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业务产品预报的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小时浓度进行评估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模式产品和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O_(3)、NO_(2)和CO浓度的预报在安徽地区16个地市均能达到“达标”范围,而集成预报的方法预报结果达到“优秀”范围内的城市更多。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的预报在多个城市中均好于3种模式预报结果,在大部分城市集成预报的RMSE小于其他3种模式的,表明其预报值更为接近实况值。集成预报的方法能较为有效改进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对于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 6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效果,可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提供客观参考。
杨关盈邓学良邓学良霍彦峰翟菁吴文玉
降水和风对大气PM2.5、PM10的清除作用分析被引量:44
2018年
对合肥2015—2017年的降水、风和PM_(2.5)、PM_(10)浓度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水对PM_(2.5)、PM_(10)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小雨、中雨分别导致PM_(2.5)和PM_(10)浓度降低23.1%、40.4%和32.0%、63.7%.雨日PM_(2.5)/PM_(10)比例上升8.4%,表明降水对PM_(10)清除作用更显著.降水前后PM_(2.5)浓度变化与降水前PM_(2.5)浓度、降水强度、降水时长密切相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高于115μg·m^(-3)时,降水对PM_(2.5)产生明显清除作用;而降水强度小于1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低于115μg·m^(-3)时由于吸湿增长作用极易造成PM_(2.5)浓度反弹升高;且持续3 h以上雨强介于1~4 mm·h^(-1)的降水也对PM_(2.5)产生清除作用.降水前后PM_(10)浓度变化与初始浓度密切相关,而与雨强相关性较弱.当PM_(10)初始浓度大于50μg·m^(-3),降水就对PM_(10)产生明显清除作用,且PM_(10)初始浓度越高,降水后PM_(10)浓度下降越多.风速大于2 m·s^(-1)可显著降低PM_(2.5)浓度,因此,当风速大于4 m·s^(-1)时合肥较少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但易造成地面起尘,使PM_(10)浓度不降反升.合肥冬季严重污染主要出现在西北风向,夏季中度以上污染天气较少,主要出现在风速低于3 m·s^(-1)的东南风向.
于彩霞邓学良邓学良吴必文石春娥杨关盈吴必文
关键词:降水雨强PM2.5PM10
中国稻飞虱发生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被引量:11
2014年
根据1971—2010年稻飞虱发生面积率和发生程度资料,构建综合反映稻飞虱发生为害的因子,定义为稻飞虱发生指数。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当年2月初、4月初、6月初对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发生程度等级、发生指数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结果表明:影响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的指示因子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南海副高脊线、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印缅槽,影响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太平洋副高北界、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太阳黑子数,影响稻飞虱发生指数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指数、西藏高原指数。不同指示因子的量值在稻飞虱轻、偏轻、偏重和重发生时差异性显著;建立的稻飞虱发生等级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经历史发生情况检验,对稻飞虱发生等级具有很好的指示效应,可为稻飞虱中长期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于彩霞霍治国张蕾肖晶晶卢小凤吴立
关键词:稻飞虱大气环流因子
西南地区农业洪涝等级指标构建及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5年
利用西南农业区34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以重庆市单站洪涝指标为原型,对该指标降水量临界值进行幅度为-50^+50 mm、步长为1 mm的增减,得到该区域各省份相对应的101个洪涝指标,并结合基于各洪涝指标计算得出的洪涝发生强度与农作物洪涝实际受灾程度的相关性、指标与历史洪涝灾害记录的吻合性以及分省指标的可比性,确定了各省农业洪涝等级指标,同时,分析了该区域农业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构建的云南指标为原指标+16 mm,贵州指标为原指标+30 mm,四川-重庆指标为原指标+40 mm,指标定义的洪涝指数与各省份受灾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P<0.05)、0.553(P<0.01)和0.305(P<0.05),指标与历史灾害记录的吻合性较高.1961—2010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洪涝发生较严重的年代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洪涝多发区分别位于云南西南和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四川盆地的西部和东北部.
吴立霍治国张蕾于彩霞杨建莹张桂香
关键词:洪涝指数灰色关联
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 850 h 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霍彦峰邓学良邓学良弓中强杨关盈翟菁翟菁
关键词:沙尘重污染边界层后向轨迹
稻飞虱、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气候背景指示及区域动态预警研究
本文基于1971-2010年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率、发生程度、全国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率资料及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北太平洋海温场格点资料,采用因子膨化、空间拓扑分析、相关分析、最优化处理、相关稳定性检验、因子独立性检验...
于彩霞
关键词:稻飞虱小麦白粉病大气环流北太平洋海温预测预警
文献传递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于彩霞邓学良邓学良吴瑞娇石春娥杨关盈翟菁
关键词:CALIPSO
基于CUACE模式产品的订正方法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分季节消除偏差订正和滚动偏差订正的方法,结合实况观测资料和2014年3月—2015年2月CUACE模式产品的评估结果,对2015年3月—2016年2月中国气象局下发的CUACE模式产品进行了订正。结果表明,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订正的效果最差,利用分季节消除偏差订正的方法能降低冬季PM10、SO2和NO2的RMSE、MB和MNB值,对于预报效果有提升作用,但该方法对其他季节的订正效果较差。而利用滚动偏差订正的方法,能够降低SO2和NO2预报值的ERMS、MB和MNB,而且对于除O3外的其他污染物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杨关盈邓学良王磊翟菁霍彦峰于彩霞
关键词:订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