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彦峰

作品数:31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气象
  • 6篇气溶胶
  • 6篇反演
  • 5篇污染
  • 5篇颗粒物
  • 4篇颗粒物浓度
  • 4篇空气质量
  • 3篇订正
  • 3篇降水
  • 3篇光学厚度
  • 2篇地面气象
  • 2篇多模式
  • 2篇遥感
  • 2篇遥感数据
  • 2篇预报效果检验
  • 2篇水汽
  • 2篇水汽场
  • 2篇浓度场
  • 2篇气候
  • 2篇气溶胶光学

机构

  • 28篇安徽省气象局
  • 9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安徽省人工影...
  • 1篇蚌埠市气象局
  • 1篇深圳市国家气...
  • 1篇安徽省环境监...
  • 1篇安徽省公共气...

作者

  • 31篇霍彦峰
  • 15篇翟菁
  • 14篇邓学良
  • 12篇杨关盈
  • 8篇于彩霞
  • 7篇吴文玉
  • 6篇何彬方
  • 5篇吴必文
  • 5篇荀尚培
  • 4篇石春娥
  • 4篇刘惠敏
  • 4篇张宏群
  • 4篇于彩霞
  • 3篇姚筠
  • 3篇黄勇
  • 2篇段民征
  • 2篇冯妍
  • 2篇张浩
  • 1篇舒建川
  • 1篇弓中强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计算机系统应...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河南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6篇2023
  • 3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徽地区多模式空气污染预报效果检验与订正被引量:2
2021年
为提高安徽地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能力,采用实况观测数据,对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业务产品预报的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小时浓度进行评估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模式产品和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O_(3)、NO_(2)和CO浓度的预报在安徽地区16个地市均能达到“达标”范围,而集成预报的方法预报结果达到“优秀”范围内的城市更多。集成预报对于PM_(2.5)、PM_(10)的预报在多个城市中均好于3种模式预报结果,在大部分城市集成预报的RMSE小于其他3种模式的,表明其预报值更为接近实况值。集成预报的方法能较为有效改进CUACE、WRF-Chem和CMAQ 3种模式对于PM_(2.5)、PM_(10)、O_(3)、SO_(2)、NO_(2)和CO 6种污染物浓度的预报效果,可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提供客观参考。
杨关盈邓学良邓学良霍彦峰翟菁吴文玉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树和深度学习方法估算中国地表NO_(2)浓度
2023年
二氧化氮(NO_(2))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大气污染物之一,与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有紧密关系.卫星遥感是获得大尺度NO_(2)分布情况的有效方法,搭载于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可以反演全球尺度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然而,由于观测条件(如云覆盖)和传感器物理异常影响,OMI在中国地区存在1/2以上的缺失数据,严重限制了数据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基于深度学习方法重建OMI对流层NO_(2)柱浓度缺失数据,然后结合气象资料和地面信息(如道路密度)等数据,利用梯度提升树模型估算了2018—2020年中国近地面NO_(2)浓度日均值,最后使用机器学习解释性算法评估了OMI数据对近地面NO_(2)估算的适用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OMI数据缺失值的重建效果和近地面NO_(2)估算精度良好,OMI缺失数据重建值与原始数据的交叉验证R^(2)为0.81,近地面NO_(2)浓度估算值与中国环境总站监测值交叉验证R^(2)为0.84;气象要素对近地面NO_(2)的敏感性最高,特征重要度为36.7%,OMI对流层NO_(2)柱浓度的特征重要度约为8%.
王思晨霍彦峰穆溪江鹏江鹏荀尚培荀尚培吴文玉
关键词:二氧化氮
省级环境气象业务系统关键技术被引量:2
2020年
针对气象业务实际需求,本文设计研制了省级环境气象业务系统,具体阐述了系统目标、总体架构、功能组成和主要技术.通过标准化消息中间件、集约化网格数据环境和智能化网格预报解析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了由一体化综合监测、交互分析和产品制作发布等功能组成的业务系统.系统运行平稳、功能完备,系统研制实现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业务服务规范化水平.
吴文玉翟菁翟菁
关键词:系统设计
降水和风对大气PM2.5、PM10的清除作用分析被引量:44
2018年
对合肥2015—2017年的降水、风和PM_(2.5)、PM_(10)浓度观测数据统计研究发现,降水对PM_(2.5)、PM_(10)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秋冬季节小雨、中雨分别导致PM_(2.5)和PM_(10)浓度降低23.1%、40.4%和32.0%、63.7%.雨日PM_(2.5)/PM_(10)比例上升8.4%,表明降水对PM_(10)清除作用更显著.降水前后PM_(2.5)浓度变化与降水前PM_(2.5)浓度、降水强度、降水时长密切相关.当降水强度大于4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高于115μg·m^(-3)时,降水对PM_(2.5)产生明显清除作用;而降水强度小于1 mm·h^(-1)或PM_(2.5)初始浓度低于115μg·m^(-3)时由于吸湿增长作用极易造成PM_(2.5)浓度反弹升高;且持续3 h以上雨强介于1~4 mm·h^(-1)的降水也对PM_(2.5)产生清除作用.降水前后PM_(10)浓度变化与初始浓度密切相关,而与雨强相关性较弱.当PM_(10)初始浓度大于50μg·m^(-3),降水就对PM_(10)产生明显清除作用,且PM_(10)初始浓度越高,降水后PM_(10)浓度下降越多.风速大于2 m·s^(-1)可显著降低PM_(2.5)浓度,因此,当风速大于4 m·s^(-1)时合肥较少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但易造成地面起尘,使PM_(10)浓度不降反升.合肥冬季严重污染主要出现在西北风向,夏季中度以上污染天气较少,主要出现在风速低于3 m·s^(-1)的东南风向.
于彩霞邓学良邓学良吴必文石春娥杨关盈吴必文
关键词:降水雨强PM2.5PM10
传输指数在合肥市重污染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潜在源区贡献法计算了合肥市2015年冬季传输指数,并基于传输指数和PM_(2.5)浓度将合肥市的重污染过程划分为3类,同时对各类重污染过程进行气象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且PM_(2.5)浓度逐渐增大;污染物暴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的传输指数无明显增大但PM_(2.5)浓度急剧增大.污染物传输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高压南下迫使北方重污染气团输送引起的;污染物积累型重污染过程主要是静稳的天气形势导致污染物堆积造成的;污染物爆发性排放型重污染过程是由污染物暴发性排放而无法及时扩散引起的.
霍彦峰邓学良杨关盈吴必文翟菁于彩霞程龙
安徽省热对流短时强降水的判别与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对安徽省2008-2012年5-9月的降水以及气温、地温、日照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午后降水频率明显高于其它时次,在对降水及其他要素进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降水特征、午后13时地温、午后13时地温和早上08时的地温差、日照时数的热对流短时强降水的判别方法。基于融合了多重观测资料的LAPS再分析系统得到的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8-2011年5-9月热对流局地强降水进行了比湿、回波、稳定度和能量指标特征统计分析,并对一个典型个例的降水特征、降水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了此类降水过程在降水特征、天气形势、湿度条件、大气层结稳定度的特点:维持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地面温度高,午后和早上的地温差明显,降水发生前大气不稳定能量较强,中低层风场切变辐合明显。
翟菁刘慧娟黄勇邱学兴霍彦峰
关键词:热对流短时强降水
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利用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常规气象数据,ECMWF再分析数据以及L-波段无线电探空数据,并结合后向轨迹模型,对2017年5月长三角地区的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重污染过程是天气系统、地面及边界层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东亚大槽东移、冷空气南下并配合地面高压的发展使河西走廊、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出现沙尘天气,为后期长三角地区沙尘的输送提供了沙源; 850 h Pa上较大的风速为上游沙尘源区向下游长三角地区输送提供了通道;高压中心的下沉运动和白天增强的热对流活动使得高层沙尘影响地面具备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当沙尘抵达长三角上游地区后,不断减弱的冷空气和趋于静稳的近地面形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了此次污染过程。
霍彦峰邓学良邓学良弓中强杨关盈翟菁翟菁
关键词:沙尘重污染边界层后向轨迹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于彩霞邓学良邓学良吴瑞娇石春娥杨关盈翟菁
关键词:CALIPSO
近300a来天山中西部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小波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分析1700年以来重建的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和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序列。结果显示:降水(干湿)变化存在80-100 a、50-60 a、准30 a、准10 a及低于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50 a、30 a和10 a;太阳黑子存在90-100 a、准50 a和准10 a的周期变化,前3个主周期为准10 a、100 a和50 a;这些周期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而不同。交叉小波显示,两者在准10 a尺度上关联性显著;小波相干谱显示,两者在2-10 a尺度上联系密切,但时段分散;全部时段的准10 a、50 a主周期上,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但期间存在负相关阶段,说明太阳活动对天山中西部降水(干湿)变化影响复杂。
王涛王涛罗艳
关键词:小波变换降水变化太阳黑子
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反演安徽省颗粒物浓度
PM2.5和PM10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其不仅降低了大气能见度,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近年来,各城市环境监测站陆续增加颗粒物浓度监测站点。地面观测可以实现颗粒物浓度的实时连续观测,但受地面观测仪器...
霍彦峰邓学良杨关盈于彩霞翟菁
关键词:MODIS光学厚度颗粒物浓度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