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潇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房颤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再同步
  • 1篇心脏再同步化
  • 1篇心脏再同步化...
  • 1篇药物
  • 1篇再同步
  • 1篇再同步化
  • 1篇再同步化治疗
  • 1篇再住院
  • 1篇再住院率
  • 1篇真菌感染
  • 1篇衰竭
  • 1篇同步化
  • 1篇侵袭性
  • 1篇侵袭性真菌

机构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付潇
  • 3篇殷跃辉
  • 2篇陈少杰
  • 1篇胡光欣
  • 1篇陈竹
  • 1篇雷宇
  • 1篇周智
  • 1篇程小成
  • 1篇黄祎
  • 1篇凌宁
  • 1篇张眉
  • 1篇李哲
  • 1篇张波

传媒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维纳卡兰转复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维纳卡兰转复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维纳卡兰治疗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使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7篇前瞻性临床研究满足纳入标准。总共1133例房颤(房扑)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维纳卡兰组668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显示:维纳卡兰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3%vs.14.1%;OR=5.73;P<0.0001),尤其是在新发房颤患者当中其转复率可达52.2%(95%CI:46.9%~57.4%),中位转复时间为11 min。对于持续房颤维纳卡兰的转复率为8.3%(95%CI:3.1%~13.6%)。房扑终止率为2.6%。尽管维纳卡兰延长QRS波时限和QT间期,但在观察期内未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结论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维纳卡兰可以安全、有效、快速地转复新发房颤,维纳卡兰对房扑转复效果不显著。
张波付潇程小成胡光欣陈竹张眉陈少杰殷跃辉
关键词:心房颤动
10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临床特点及抗真菌治疗的效果,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终末期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G试验、影像学特征、真菌学特点、抗真菌治疗时机和疗效,观察氟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抗真菌的疗效。结果:102例患者中确诊28例,临床诊断29例,拟诊45例。其中腹部感染50例,肺部37例,血流8例,中枢4例,腹部肺部同时感染3例。均用过1~2个疗程的广谱抗菌药物,部分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G试验阳性患者82例。102例患者中58例口腔肉眼可见毛状白斑,涂片发现真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个/L者58例(56.9%),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80%的79例(77.5%);29例患者CT发现肺部病变。氟康唑治疗17例,治愈10例(58.8%),无效7例;伏立康唑治疗23例,治愈15例(65.2%),无效8例;卡泊芬净治疗58例,治愈46例(79.3%),无效12例,治愈率以卡泊芬净组为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终末期肝病有高危因素存在,易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念珠菌。但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易漏诊,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卡泊芬净治疗终末期肝病伴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高、安全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黄祎李哲雷宇凌宁付潇周智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氟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新型Xa抑制剂——沙班类药物在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心房颤动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2倍,且心房颤动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一直以来作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脑卒中和系统性血栓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华法林存在治疗窗口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频繁的实验监测等问题,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研究开发的一系列新型Xa因子抑制剂,能安全且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并降低出血风险。现将系统回顾新型Xa因子抑制剂——沙班类药物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预防的临床研究。
付潇殷跃辉
关键词:心房颤动利伐沙班阿哌沙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改善心力衰竭的荟萃分析
2013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联合植入式心内除颤仪(ICD)治疗(CRT-D)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状态和再住院率方面的作用。方法:对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期刊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检索的截止时间为2012-10-31。本研究的终点是CRT-D和ICD治疗对心力衰竭(心衰)临床状态的改善情况和再住院率。结果:该研究入选了6个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荟萃分析(5 273例)。所有入选研究患者均接受指南推荐的心衰药物治疗。荟萃分析结果显示,CRT-D组患者的临床状态改善程度明显高于ICD组(P<0.01)。在NYHAⅠ~Ⅱ级的亚组人群中,CRT-D改善临床状态的优势并不明显(WMD:0.19;95%CI:-3.89~4.72),而在NYHAⅢ~Ⅳ级,CRT-D组患者临床状态的改善程度似乎更加显著(P<0.001)。CRT-D组的患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ICD组(P<0.01)。在NYHAⅠ/Ⅱ级的亚组中,CRT-D组在再住院率这一终点上的优势仍然明显(P<0.01)。然而在NYHAⅢ/Ⅳ级亚组中(随访时间仅6个月),再住院率在两组之间似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CRT-D治疗与单独的ICD治疗相比,能更显著地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状况并降低再住院率。
付潇陈少杰殷跃辉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再住院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