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兵
- 作品数:37 被引量:37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产量形成及花期光合生理的影响
- [目的]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试验设计]为此,本研究于2016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庐江郭河基地(3...
- 何海兵杨茹尤翠翠朱德权武立权
- 关键词:水稻氮素形态水分管理
- 文献传递
- 水分调控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随着淡水资源的减少以及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逐年增加,农业用水总量及其所占淡水资源比例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水稻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一现状使得水稻当前生产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淡水资源内生产出更多的谷物...
- 何海兵
- 关键词:水稻种植旱作栽培膜下滴灌作物生理学
- 水稻规模化种植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评估被引量:4
- 2016年
- 水稻规模化种植已成为水稻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安徽省霍邱县300个种植大户展开系统问卷调查,分析水稻规模化种植者年龄结构分布、种植规模大小、种植模式及其产量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种植者年龄分布主要介于40~60岁,合作社经营模式(H3)年龄更趋于年轻化,且H3模式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普通大户(H1)和家庭农场(H2)种植模式;平均种植面积以H3最大,其后依次为H2和H1。深入分析认为:年龄偏老龄化和种植面积过大是限制高产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机插及直播水稻条件下,经济效益分别较人工手插秧高出27.13%~36.85%和17.45%~22.40%。综上所述,在增大轻简栽培水稻(机插和直播水稻)比重基础上,以合作社经营模式为主的种植大户可能是进一步提高水稻规模化生产潜力的重要突破口。
- 何海兵杨茹薛明明武立权
-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种植
- 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丰产优质适宜施氮量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研究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丰产优质施氮量及综合效益,提出安徽沿江地区钵苗摆栽下适宜粳稻类型及施氮量。于2016-2017年连续2 a开展大田试验,以当地主栽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常规粳稻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0、195、255、315、375 kg/hm^2共5个氮肥水平(分别用N0、N195、N255、N315、N375表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钵苗摆栽下不同类型粳稻产量、品质、相关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2 a均在N315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10.30~11.55 t/hm^2。常规粳稻镇稻18各施氮处理下水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产量为7.43~8.91 t/hm^2。增施氮肥,不同程度增加了2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了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垩白率和垩白度整体有所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增高,不利于外观品质和食味的改善。甬优1540在N315处理下的整精米率与N375无差异,且在N315处理下的垩白度与N195无显著差异。另外,镇稻18在N195处理下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其他氮肥处理无显著差异。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丰产优质施氮量为315 kg/hm^2,常规粳稻为195 kg/hm^2。在适氮水平下,钵苗摆栽甬优1540较镇稻18提高水稻产量22.9%~23.2%,整精米率2.15%~4.50%,蛋白质含量30.44%~37.41%,经济效益51.07%~53.33%,同时降低垩白度9.52%~13.73%。总的来说,在适宜氮肥水平下,钵苗摆栽下籼粳杂交稻较常规粳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 吴汉张津时强强何海兵柯健尤翠翠朱德泉武立权
- 关键词: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稻米品质
- 机插密度对中籼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与冠层光分布的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于2017—2018年通过设置机插密度处理开展大田小区试验,以期探明机插中籼杂交稻丰产优质协同形成的适宜密度及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徽两优898、丰两优香1号和Y两优900等所有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在中密度(D19和D21)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高密度(D24和D25)和低密度处理(D17;P<0.05),密度为20.52×104穴·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9.91×103kg·hm^(-2))。中密度高产形成主要得益于较大的群体颖花量、灌浆期更高的日增长速率以及抽穗后较高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和利用率。随着密度增加,3个品种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不同程度变劣,中密度下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与低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而食味值在处理间的差异较小(P>0.05)。冠层顶部20~60 cm的PAR分布量随密度降低明显增加,但机插密度对冠层其他位点的PAR影响不显著(P>0.05)。分析表明,20~60 cm的PAR分布量与加工品质呈显著正线性相关(P<0.05),与外观品质显著负线性相关(P<0.05);仅顶部40~60 cm冠层内PAR分布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表明,机插中籼杂交稻优质高产形成的适宜密度为19×104~21×104穴·hm^(-2),其通过提高冠层顶部20~40 cm的PAR分布,同时降低冠层40~60 cm的PAR分布协调优质高产。
- 何海兵任浩杰时强强李刚华吴小文尤翠翠柯健朱德泉武立权
- 关键词: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
- 不同间歇时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1
- 2020年
- 【目的】研究易推广、适宜江淮地区的水稻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有利于当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在固定式水泥测坑内设置不同间歇灌溉时间处理W1(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3~5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1~3 d的补充灌溉)和W2(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以常规淹灌(W0)为对照,研究间歇灌溉条件下补充灌溉的间歇时间及其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W0处理产量为8.01~9.40 t/hm2,W1、W2处理与W0处理无显著差异。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总需水量分别减少了3.64%~4.74%、5.63%~8.72%;W2处理的需水量低于W1、W0处理不同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穗分化期和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来影响总需水量,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穗分化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0.66%~10.72%、4.54%~7.33%,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4.67%~18.47%、20.76%~25.95%,且在2016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W1、W2处理较W0处理分别显著减少了7.50%~41.85%、31.00%~43.94%的灌水量,分别减少了1、1~2次灌水。2 a的灌水利用效率以W2处理下的最高(3.79~12.66 kg/m^3),分别较W0和W1处理提高了43.02%~98.74%、5.59%~22.26%;降水利用率也显著高于W0和W1处理。【结论】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方式能有效减少灌水量、灌排水次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稳定水稻产量,是较为适合江淮地区的稻田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间歇灌溉方式。
- 吴汉柯健何海兵尤翠翠时光宇武立权
- 关键词:间歇灌溉水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 水分和氮肥管理对灌溉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3
- 2016年
- 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产出需保持逐年增长趋势,但水资源紧缺及水稻生产中过量氮肥投入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均阻碍水稻生产。因此,水稻生产当前面临的矛盾是如何在减少资源(水分和氮素)投入条件下产出更多优质稻米,节水省氮栽培模式下获得高产优质稻米是未来水稻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笔者回顾水分管理制度(节水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土壤含水量)、氮肥管理制度(施氮量和施氮方法)及水氮协同管理对灌区水稻产量、品质和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阐明水氮互作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提出灌区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实现过程中潜在的关注点及相应的研究构想。
- 何海兵杨茹廖江武立权孔令聪黄义德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优质稻米
- 水分调控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探明水分调控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1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以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参试品种,设置3000m3/hm2(W1)、4500m3/hm2(W2)、6000m3/hm2(W3)、7500m3/hm2(W4)4个灌量处理研究灌溉量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浆持续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而灌浆速率呈现递减的趋势;两品种均表现为W3处理(全生育期灌水6000m3/hm2)的粒重最高;新春19号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新春6号,说明新春19号较新春6号对水分胁迫较为敏感;籽粒千粒重与灌浆渐增期持续天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灌水量6000m3/hm2能有效促进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使得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并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 杨茹廖江何海兵马富裕
- 关键词:滴灌春小麦水分调控灌浆特性
- 提高农学类专业学生实验安全意识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 2023年
- 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对于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在实验课前讨论分析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课中纠正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课后让其自主搜集实验室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优化的考核方式,将安全意识形态、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技术原理均规范纳入最终的实验课程成绩中,从而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全程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近2年在农学类专业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客观的验证了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力的支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 杨茹何海兵车钊赵良侠张璨
- 关键词:实验课创新教学
- 水稻叶片气孔导度及叶肉导度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2年
- 水稻作为亚洲主要口粮作物,生产中常遭受水分亏缺的影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和产量显著降低。干旱条件下,气孔导度(g_(s))和叶肉导度(g_(m))是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g_(s)表征CO_(2)从叶片周围的大气通过气孔移动到气孔下的内腔的传导阻力,g_(m)用于衡量细胞间隙CO_(2)通过叶肉到达叶绿体基质内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羧化部位的传导阻力。该文从g_(s)和g_(m)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孔大小(S)、气孔密度(D)、脱落酸(ABA)、水通道蛋白(AQPs)等对g_(s)的调控机理,以及单位叶面积暴露于细胞间隙的叶绿体表面积(Sc/S)、细胞壁厚度(T_(cw))、碳酸酐酶(CAs)和AQPs等对g_(m)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g_(s)和g_(m)二者响应干旱的协同作用机理,提出了生理层面和叶片结构层面协同调控水稻叶片g_(s)和g_(m)的假设。最后对干旱条件下栽培措施提高光合性能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该文将对水稻抗旱丰产高效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王乐乐王权黄亚茹武立权何海兵
- 关键词:干旱水稻气孔导度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