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玉森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干细胞
  • 4篇烧伤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间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创面
  • 2篇脂多糖
  • 2篇脂多糖类
  • 2篇人脐
  • 2篇人脐带
  • 2篇伤创
  • 2篇烧冲复合伤
  • 2篇烧伤创面
  • 2篇旁分泌
  • 2篇内毒
  • 2篇内毒素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0篇侯玉森
  • 9篇刘玲英
  • 8篇柴家科
  • 8篇胡泉
  • 5篇段红杰
  • 5篇郁永辉
  • 4篇王一贺
  • 3篇罗红敏
  • 3篇杨红明
  • 2篇尹会男
  • 2篇褚万立
  • 2篇杜俊东
  • 1篇李百玲
  • 1篇樊军
  • 1篇郝岱峰
  • 1篇马丽
  • 1篇李涛
  • 1篇冯光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5篇2014
  • 5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分离方法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常用方法的效果,筛选比较高效的分离方法。方法采集足月剖宫产手术胎儿的脐带组织(n=15),充分洗涤后去除3条脐血管及脐带外膜,将其剪碎至1mm^3的组织块,洗涤离心确定组织块的总体积,平均分为4组,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单纯胶原酶Ⅱ消化法、胶原酶Ⅱ+胰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消化法,分离获得人脐带MSCs,行锥虫蓝染色计数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l05、CD90、CD73、CD31、CD44、CD45、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分子(HLA—DR)的表达情况,进行细胞鉴定;噻唑蓝(MTY)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曲线。结果组织块法和单纯胶原酶Ⅱ消化法、胶原酶Ⅱ+胰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消化法4种方法均可分离获得干细胞,但获得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不同。4种方法获得的细胞数量分别为(5.44±0.21)×10^5、(4.03±0.24)×10^5、(4.91±0.33)×10^5和(5.94±0.40)×10^5,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消化法显著多于其他3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块法种植后第9~11天观察到细胞在组织块周围生长,而其他3种方法种植后第2天即可见贴壁生长的细胞。4种方法细胞达到90%-95%融合的时间分别为(18.5±3.5)、(8.0±1.0)、(7.5±1.5)、(3.5±0.5)d,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消化法显著短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块法原代细胞的形态多为多角形,不规则,细胞的体积较大,单纯胶原酶Ⅱ消化法和胶原酶Ⅱ+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细胞的形态均较短小,而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消化法细胞形态呈细长的梭形。4种方法得到的细胞均阳性表达CDl
刘玲英柴家科段红杰侯玉森尹会男郁永辉胡泉郝岱峰冯光李涛杜俊东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脐带胶原酶类胰蛋白酶细胞分离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对人脐带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脐带MSCs(human umbilical cord MSCs,hUC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hUCMSCs移植治疗严重烧伤的可行性。方法取足月剖腹产手术的健康胎儿脐带组织分离培养hUCMSCs,将第3代hUCMSCs用于实验。根据培养血清不同将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10%FBS组(A组)、10%正常血清组(B组)和10%烧伤血清组(C组)。于培养24 h、72 h和6 d,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融合情况,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培养后第6天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ELISA法测定B、C组血清中TNF-α、IL-1、PDGF及IGF-1含量。结果各时间点各组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部分呈多角形;但C组细胞融合速度显著快于A、B组。细胞增殖曲线显示,培养2~6 d,C组增殖细胞数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培养6 d A、B、C组hUCMSCs增殖期(S期)比例分别为9.21%±1.02%、11.79%±1.87%和20.54%±2.03%,C组显著高于A、B组(P<0.05)。各时间点各组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未见细胞核着橘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或死亡细胞。培养6 d A、B、C组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8%±0.2%、3.8%±0.4%和2.6%±0.1%,C组显著低于A、B组(P<0.05)。ELISA法检测C组血清中TNF-α、IL-1、PDGF及IGF-1含量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烧伤患者血清中含有较高水平的TNF-α、IL-1、PDGF和IGF-1等细胞因子,可显著刺激hUCMSCs快速增殖,不引起细胞凋亡,能减少细胞衰老,将hUCMSCs移植治疗严重烧伤可行。
刘玲英柴家科侯玉森段红杰郁永辉尹会男胡泉樊军杜俊东
关键词:细胞衰老细胞治疗
MSCs修复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综述MSCs修复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MSCs参与修复烧伤创面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MSCs具有自我更新、快速增殖、分化及旁分泌功能,通过分化为各种皮肤创面细胞及调节创面微环境,促进烧伤创面修复。结论 MSCs在烧伤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烧伤创面的恶劣微环境也对细胞生存及转归提出了挑战。
侯玉森段红杰刘玲英胡泉柴家科
关键词:MSCS分化旁分泌烧伤创面修复
犬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犬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离方法,并进行培养和鉴定。方法无菌条件下取12只新生比格犬脐带共12根,脐带长(13.0±1.5)cm。PBS液冲洗后,各取4根脐带注入1%Ⅰ型胶原酶分别消化脐静脉5、7、10 min后,收集细胞并行锥虫蓝计数;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待细胞爬满培养瓶后以1∶2比例传代。取Ⅰ型胶原酶消化7 min获得的第3代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进行细胞鉴定;MTT检测细胞增殖。结果消化5、10 min后未收集到或偶尔收集到血管内皮细胞;消化7 min可见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培养24 h后细胞呈多角形,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逐渐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核较大,多为单核,少数细胞为双核,传代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vWF和CD31表达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示培养细胞vWF阳性表达率为99.0%±0.7%,CD31阳性表达率为98.0%±1.2%,提示培养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MTT检测示,随培养时间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速度明显提高。结论采用酶消化法从犬脐静脉中分离培养血管内皮细胞操作简便,且细胞数量多、纯度高。
胡泉柴家科刘玲英侯玉森王一贺李百玲杨红明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脐静脉细胞培养细胞鉴定
内毒素/脂多糖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体外观察不同浓度LPS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的脐带组织,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实验选用第3代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及0.1、1.0、10.0、100.0μg/mL LPS干预组,各LPS干预组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对应浓度的LPS,对照组细胞培养液中不添加LPS。对LPS干预组细胞,刺激12、24、48h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每组每时相点样本数为5),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刺激24h采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每组样本数为4),并采朋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每组样本数为5)。对照组细胞于相同时相点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1)刺激12h,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差异(t值为-1.67~1.33,P值均大于0.05)。与对照组比较,0.1、1.0、10.0μg/mL LPS干预组刺激24、48h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增高(t值为-l3.42~17.34,P〈0.05或P〈0.01),其中以1.0μg/mL LPS干预组最明显;100.0μg/mL LPS干预组刺激24、48h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8.64、17.34,P值均小于0.01)。(2)AO-EB染色显示,对照组和0.1、1.0、10.0μg/mL LPS干预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产,100.0μg/mLLPS干预组可见明昆细胞凋亡。(3)流式细胞仪显示,对照组及0.1、1.0、10.0、100.0μg/mL LPS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O.6)%、(2.6±0.7)%、(2.9±0.8)%、(3.1±0.4)%、(25.1±2.7)%,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19,P〈0.01)。0.1、1.0、10.0μg/mL LPS干预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近(t值分别为1.22、0.57、-0.14,P值均大于0.05),100.0μg/mL LPS干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侯玉森柴家科刘玲英段红杰郁永辉胡泉褚万立王一贺罗红敏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脂多糖类细胞增殖
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严重创伤、糖尿病、血管功能不全性疾病以及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创面长期存在,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增加患者病死率。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深入研究证实,MSC可以加速慢性难愈性创面和放射性烧伤创面的愈合,并且在创面愈合的3个时期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本文就MSC在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发挥的调控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刘玲英柴家科郁永辉侯玉森
关键词:伤口愈合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旁分泌
脂多糖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脂多糖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内毒素耐受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hUCMSCs(1&#215;104个/孔)分别暴露于0、0.1、1.0、10.0、20.0、30.0、40.0及50.0-μg/ml的脂多糖24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1μg/ml脂多糖为预处理浓度,50 μg/ml脂多糖为诱导凋亡浓度,核因子(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浓度为20 μmol/L,处理时间为20 min.使用Stata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hUC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脂多糖诱导组(B组);预处理+脂多糖诱导组(C组);PDTC组(D组);PDTC+预处理+脂多糖诱导组(E组);预处理组(F组);PDTC+预处理组(G组).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NF-κB p65及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区域蛋白样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的表达.结果 0、0.1、1.0、10.0、20.0、30.0、40.0及50.0μg/ml脂多糖刺激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117.0±8.8)%、(134.7±6.9)%、(105.3±8.3)%、(99.2±8.3)%、(84.2±9.3)%、(66.4±6.6)%和(59.2±8.0)%;与0 μg/ml组比较,1.0 μg/ml组hUCMSCs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04),而40.0、50.0 μg/ml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0.005、0.002).A组hUCMSCs染色质分布均匀,为弥散均匀的低强度荧光;B组细胞核呈浓染致密的固缩形态或颗粒状荧光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C组凋亡细胞较B组显著减少.A、B、C、D、E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0.8)%、(29.7±3.4)%、(17.8±3.0)%、(2.9±0.4)%和(23.2±2.6)%;细胞凋亡率B组显著高于A组(P<0.001),C组显著低于B组(P <0.001),E组显著高于C组(P=0.015).F组NF-κB p65、c-FLIP相对表达量(0.851 ±0.031、0.534±0.053)显著高于A组(0.220±0.021、0.049±0.009)(均P<0.001)和G组(0.418 ±0.007、0.299 ±0.061) (P <0.001,P=0.007).结论 脂多糖预处理
侯玉森柴家科刘玲英郁永辉段红杰胡泉褚万立马丽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脂多糖类内毒素类脐带
西维来司钠对重度烧冲复合伤犬急性肺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并探讨西维来司钠在重度烧冲复合伤犬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清洁级健康雄性Beagle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致伤组、复合伤对照组、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每组8只。除未致伤组不致伤外,其余3组犬均致重度烧冲复合伤,伤后均按Parkland公式输入生理盐水;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和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同时再分别给予西维来司钠O.5、2.0mg·kg^-1·h^-1治疗,均为24h连续静脉滴注,持续2d。对复合伤犬,伤后6h行CT检查观察肺部损伤情况;伤后2、6、12、24、48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管外肺水(EVLW)、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PaO2、PaCO2,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TNF-α、IL-8浓度;伤后48h将犬放血处死取肺组织测算肺湿干质量比。未致伤组犬于以上相同时相点行相关检测。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1)复合伤对照组和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部分扫描层次内有渗出性改变,未致伤组和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各扫描层次均未见明显异常。(2)4组犬各时相点MAP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未致伤组犬各时相点RR值与另3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值均小于0.05),3组复合伤犬伤后6、12、24、48hEVLW和PVPI与未致伤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值均小于0.05)。复合伤十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伤后12、24、48hRR值、EVLW与复合伤+大剂量两维来司钠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值均小于0.05)。复合伤+小剂量西维来司钠组犬伤后24、48hPVPI与复合伤+大剂量西维来司钠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值均小于0.05)。(3)未致伤组犬各时相点PaO2、PaCO2与另3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值均小于0.05)。复�
王一贺杨红明胡泉侯玉森罗红敏刘玲英
关键词:烧伤急性肺损伤西维来司钠烧冲复合伤
丙泊酚对烧冲复合伤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烧冲复合伤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比格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复合伤对照组、丙泊酚1组、丙泊酚2组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致重度烧冲复合伤,4组犬均按Parkland公式补充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丙泊酚1组、丙泊酚2组在补液同时分别连续输注2、5 mg·kg^-1·h^-1丙泊酚注射液,持续72 h.4组犬在伤前及伤后6、24、48、72 h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ICAM-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14^+单核细胞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表达率;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和PBMC凋亡率.结果 复合伤对照组伤后24、48、72 h的ICAM-1水平分别为(10.5±1.1)、(10.8±1.3)、(12.3±1.4) 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4±1.4)、(7.4±1.1)、(7.4±1.6)ng/ml(均P<0.05);丙泊酚1组、丙泊酚2组伤后72 h的ICAM-1水平分别为(10.7±1.3)、(8.8±1.4) ng/ml,均显著低于复合伤对照组(均P<0.05),且丙泊酚2组显著低于与丙泊酚1组(P<0.05).复合伤对照组伤后24、48、72 h的LFA-1水平分别为(7.3±1.3)、(8.4±1.3)、(9.6±1.7) 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1.2)、(5.4±1.3)、(5.8±1.2) ng/ml(均P<0.05).丙泊酚2组伤后72 h的MHC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复合伤对照组和丙泊酚1组[(46±13)%比(26±15)%和(32±12)%](均P<0.05).丙泊酚1组和丙泊酚2组伤后48、72 h的CD4 +/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1.71±0.26)、(1.82±0.31)和(1.81±0.24)、(1.96±0.24),均显著高于复合伤对照组的(1.41±0.34)、(1.34±0.26) (P <0.05).伤后72 h复合伤对照组、丙泊酚1组凋亡率分别为(2.57±0.21)%、(1.64±0.1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81±0.11)%
王一贺杨红明胡泉侯玉森罗红敏刘玲英
关键词:烧冲复合伤细胞黏附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目的 综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免疫调节及抗炎抗纤维化等方面的文献。结果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快速增殖、分化及旁分泌功能,参与组织修复及调节微环境等病理生理过...
侯玉森柴家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