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琳燕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葡萄
  • 2篇病原
  • 1篇蛋白
  • 1篇真菌
  • 1篇水仙
  • 1篇鲜葡萄
  • 1篇枯病
  • 1篇灰霉菌
  • 1篇果实
  • 1篇果实营养
  • 1篇NARCIS...
  • 1篇PR蛋白
  • 1篇RDNA-I...
  • 1篇ISSR
  • 1篇病原菌
  • 1篇病原真菌
  • 1篇崇明水仙
  • 1篇PH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冯琳燕
  • 4篇许玲
  • 2篇张晟瑜
  • 1篇章炉军
  • 1篇刘毅
  • 1篇李小方
  • 1篇孙越
  • 1篇许振
  • 1篇李菊芬
  • 1篇朱颖莹
  • 1篇马腾飞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园艺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进口鲜葡萄市场病害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对上海市场销售的进口葡萄进行了市场病害的检测,在原产于美国和智利的红地球葡萄(red-globe grape)中检出了链格孢(Alternaria spp)、灰霉(Botrytis cinerea)、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和匐柄霉(Stemphulium sp)四个属的潜伏病原真菌,其中Alternaria spp在健康果实中的检出率高达65.8%,携带外来菌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进口红地球葡萄存在较严重的SO2伤害,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有伤害症状的果粒占所检测果粒数的比率最高可达92%。
朱颖莹许玲张晟瑜刘毅冯琳燕李菊芬
关键词:葡萄病原真菌
采后葡萄果实营养对灰霉菌致病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以采后巨峰葡萄果实(Vitis uinifera L.‘Kyooho’)为试材,从葡萄的营养、pH、贮藏期生理状态以及环境温度对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生长发育和致病性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果实的营养和pH值适于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葡萄营养培养基上灰霉菌与葡萄的其它采后致病菌,如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镰刀菌(Fusarium sp.)、芽枝霉(Cladodpor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ecium roseum)相比具有显著的生长优势。在pH 3.46的葡萄果汁上.灰霉菌分生孢子在0~35℃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15~24℃,0℃培养48 h后分生孢子仍然有8.7%的萌发率。灰霉菌分生孢子在低温下萌发需要较低的pH条件,存pH 4的葡萄果汁中,4℃培养72 h后萌发率可达90%以上,高于pH 5~7的果汁。葡萄果实贮藏期的生理衰老状态与灰霉菌的侵染力存在着时序关系,即灰霉菌的侵染力随着葡萄果实贮藏期的延长而加强。受灰霉菌侵染后的葡萄果实产生过氧化物酶(POD)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低于链格孢菌诱导的活性。
许玲章炉军冯琳燕张晟瑜
关键词:葡萄灰霉菌果实营养PHPR蛋白
葡萄采后灰霉病病原菌致病类群的分类与鉴定
灰霉病(Gray Mold)不仅是葡萄花期和坐果期的主要病害,也是葡萄果实采收后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发病率最高,严重影响葡萄品质的真菌病害。通常认为引起葡萄灰霉病的病原为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冯琳燕许玲
文献传递
崇明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盆栽褐枯病病原的鉴定被引量:2
2010年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崇明水仙盆栽中叶褐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得到3个可造成鳞茎和叶不同程度腐烂的致病真菌菌株.应用形态学鉴定法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鉴定,结果1株为丛赤壳属的丛赤壳菌(Nectria gliocladioides),2株为镰刀菌属的串珠镰刀菌胶胞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其中Nectria gliocladioides为引起崇明水仙盆栽枯萎病的主要病原真菌,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低于5℃和高于40℃菌丝均不能生长.研究结果证实ISSR技术可用于区分菌株间的种属差异,可作为病原真菌鉴定的分子辅助手段.
马腾飞许振冯琳燕李小方孙越许玲
关键词:水仙ISSRRDNA-IT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