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芳
- 作品数:15 被引量:42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经典型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feosinophilicpustularfolliculitis,EPF)X称为Ofuji病(Ofuji’s disease,OD),1970年由日本学者Ofuji首次命名报告。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毛囊性疾病。EPF临床较罕见,我中心门诊自2007年10月-2011年6月诊治8例,现报告如下。
- 刘红芳薛汝增吴铁强黄莉宁潘慧清顾有守陈永锋杨斌
- 关键词:毛囊炎脓疱性嗜酸性
- 眉部瘢痕性红斑一例
- 2012年
- 患者男,12岁,眉、颊部红斑、毛囊性丘疹7年。以眉部红斑、毛囊性丘疹起病,渐蔓延至颊部、前额,后逐渐出现眉毛脱落,无瘙痒等不适。体检:眉部、前额、颊部暗红色斑片,边界尚清,其上有针头至米粒大小毛囊性丘疹,表面光滑,质稍硬,眉毛大部分脱落。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口扩大,毛囊角栓,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粗、硬化,血管、毛囊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表现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眉部瘢痕性红斑。治疗:口服维生素A2.5万u每日1次,维生素E100mg每日1次,外用维生素E乳膏每日2次,0.025%维A酸软膏每晚1次。治疗2周后皮损改善。
- 吴铁强薛汝增刘红芳万筱丽黄莉宁潘慧清
- 关键词:病例报告
- 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所致脓癣的病原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 2010年
- 目的: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对1例脓癣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体外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脓癣病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取患者病发及皮损处脓液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提取菌株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按照CLSI制定的M38-A方案对此临床分离株进行体外药敏分析。结果:临床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为白色粉末状,尿素酶试验阳性,玉米培养基培养无色素产生,毛发穿孔试验可见毛发劈裂。小培养可见大量葡萄状小分生孢子,螺旋菌丝及棒状大分生孢子,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此临床分离菌株与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有99%同源性,该菌株鉴定为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MIC<0.0313μg/mL、伊曲康唑MIC1.000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625μg/mL。以特比萘芬口服250mg/d治疗6周后痊愈。结论: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可快速准确的将脓癣的病原菌鉴定到种;此株Arthroderma van-breuseghemii在体外对特比萘芬最敏感。
- 刘红芳黄进梅薛汝增常淑霞陈永锋
- 关键词:脓癣体外药敏
- 结节性皮肤淀粉样变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
- 杨少蝶刘红芳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预防和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例女性宫颈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第一次先行CO2激光治疗,然后外敷10%5-氨基酮戊酸(ALA)于宫颈处;3h后照光。每周1次,共3次。另一组只进行CO2激光治疗,不进行光动力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LA-PDT组患者经过3次治疗后,未复发率达81.8%;对照组未复发率为40%,ALA-PDT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LA-PDT是一种简单,高效,不良反应轻微的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新疗法。
- 邱梦桃方朝晖谷梅吴铁强陈征宇刘红芳
- 关键词:宫颈尖锐湿疣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
- 斑块型汗孔角化症1例被引量:1
- 2007年
- 报告1例以单发环状红斑为表现的汗孔角化症。患者男,62岁,右前臂红斑17年,渐扩大,无痛痒。病理检查示:表皮见角化不全栓,其下棘层见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少数淋巴组织细胞、嗜色素细胞浸润。该患者外用他扎罗汀软膏治疗,目前仍在随访中。
- 刘红芳吴铁强顾有守
- 关键词:斑块型汗孔角化症
- 发疹性黄瘤病一例
- 2012年
- 患者女,22岁,全身躯干、四肢伸侧、外阴多发性黄色丘疹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凶于背部、外阴出现淡黄色米粒大小丘疹,逐渐增多,播散及全身,无明显痛痒等不适。近1个月来皮损增多明皿,偶有轻度瘙痒,右小腿胫后皮肤因外敷膏药后,
- 黄莉宁叶少碧薛汝增刘红芳陈永锋
- 关键词:黄瘤病发疹性外敷膏药右小腿丘疹
- 80例大疱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结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80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并采用鼠抗人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占60.00%,以天疱疮和类天疱疮为主,非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大疱性多形红斑多见,不同类型的大疱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具有特征性。结论: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刘红芳薛汝增潘慧清吴铁强钟山
- 关键词:大疱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免疫病理
- 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1例并文献复习
- 2009年
- 报告1例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女,20岁,以面、颈、胸、背、双上臂持久性光加重性网状红斑为主要临床表现,无系统损害,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组织病理学示:真皮中上层较大量阿辛蓝染色阳性的黏蛋白沉积,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膜区IgM呈线状沉积。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阿辛蓝染色等诊断为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
- 刘红芳杨斌潘慧清顾有守
- 3例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对着色芽生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取患者皮损及分泌物行组织病理及真菌学检查。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 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按照CLSI制定的M38-A方案对菌株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结合3例患者组织病理、真菌学特征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病程迁延。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硝酸异康唑均敏感。临床上伊曲康唑和(或)特比萘芬治疗有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与裴氏着色霉相似,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需长期治疗。
- 刘红芳薛汝增黄进梅谢治张静顾有守杨斌
- 关键词:着色芽生菌病RDNAITS序列体外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