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谦

作品数:64 被引量:28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化科学
  • 21篇经济管理
  • 19篇社会学
  • 17篇医药卫生
  • 4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3篇人类学
  • 12篇社会
  • 12篇教育
  • 10篇文化
  • 9篇随迁子女
  • 9篇子女
  • 6篇艾滋病
  • 6篇安宁疗护
  • 4篇游戏
  • 4篇田野工作
  • 4篇自觉性
  • 4篇文化自觉
  • 4篇教育人类学
  • 3篇育人
  • 3篇社会融合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主义
  • 3篇文化自觉性
  • 3篇临终

机构

  • 6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首钢...
  • 2篇俄亥俄州立大...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青年政治...
  • 1篇中国人民公安...
  • 1篇利物浦大学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国务院
  • 1篇柳州市疾病预...
  • 1篇泸州市疾病预...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巴斯大学
  • 1篇宋庆龄幼儿园

作者

  • 63篇刘谦
  • 5篇郭静
  • 4篇姚曼
  • 3篇生龙曲珍
  • 2篇张银锋
  • 2篇秦苑
  • 2篇冯跃
  • 1篇邹湘江
  • 1篇杨思奇
  • 1篇张有春
  • 1篇周久顺
  • 1篇曹凤
  • 1篇石凯
  • 1篇王媛
  • 1篇窦甜甜
  • 1篇冯跃
  • 1篇杨燕珍
  • 1篇赵旭东
  • 1篇吴庆戎
  • 1篇姜向群

传媒

  • 7篇广西民族大学...
  • 5篇教育研究
  • 2篇民族教育研究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外国教育研究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人口研究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信中的生命时间——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维度被引量:11
2017年
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微信社交研究表明:在不同生命时间与社会资本交互作用下,大学生群体在处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中体现出"枝杈型"模式,即存在多种的增长点和发展可能性,且各种方向和发展点之间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和连续性,实践主体需要通过选择与行动承担风险与机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关于现在与未来的模式中,更体现为"线性"模式,并指向更具现实意义的行动与期待。两个群体的不同微信实践正是两种模式的写照与实施环节。由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数字鸿沟的形成,得到生命时间意义上的进一步理解。
刘谦陈香茗
关键词:大学生农民工
低交易价格性产业中的组织、禁欲与求医行为研究
本研究试图以四川省LZ市特有的低交易价格性产业——“板板茶”人员的构成、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将人类学关于组织、自律和医患关系的相关理论运用在性病艾滋病防治领域,提供创新性理论诠释与评估、寻求人类学理论支持下卓有成效的干预实...
刘谦
关键词:公共卫生求医行为
清代科举制度与满族文化的互构被引量:4
2019年
清代科举制度可以依据其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初犹豫、后续延绵、科举终结。清朝的科举制度从诞生伊始就与满族文化相互缠绕。清朝科举制度在语言的使用上,既强调汉语与汉文化的学习,又特别注重保护满语,翻译科的发展成为清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并且清朝统治者不仅重视文试,也强调八旗子弟不可荒废骑射技艺,而在名额分配上,在调和各族群公平性的同时,给予满族子弟以特权和优势。在清代科举制度发展的过程中,满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并发展汉人的科举制度的同时,也在维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内核。这样的制度设计和满族文化自身的持守与开放有着内在的一致与关联,可被视为制度与文化相伴相生、互为支撑的历史案例。
刘谦陈颖军
关键词:清代科举制度满族文化多元文化
第十四届“临终、优逝、殡仪的社会情境”国际会议纪实
2019年
2019年9月3~7日,第十四届“临终、优逝、殡仪的社会情境”国际会议(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al Context of Death,Dying and Disposal,以下简称“DDD会议”)在世界历史名城——英国巴斯举行。本次会议由英国死亡与社会研究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eath and Society,ASDS)主办,巴斯大学死亡与社会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ath&Society,University of Bath)承办。本次会议设立63个平行论坛,共有170余名学者发表演讲。来自40多个国家的260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其中有中国学者4名,他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刘谦方超
关键词:临终阶段社会情境
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实证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被引量:7
2010年
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学科使命的重要方法,彰显了实证主义的知识追求与人文精神的内存诉求之间存在的张力与犹豫。田野工作方法遵循着实证主义原则下的科学精神,其间也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内在需要。人类学的研究应该在实证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达至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境界。
刘谦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工作实证主义人文精神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文化自觉性被引量:3
2010年
文化格局与秩序的重建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承载着独特的价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当提高文化自觉性。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提高文化自觉性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坚守信念的意志与能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美德,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操守;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与渊源,更好地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与素养。同时,在实现策略上应突出思想性、主体性和系统性。
刘谦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自觉性
“寒门出贵子”现象的理论再探究——聚焦学业过程与社会文化要素被引量:10
2020年
“寒门出贵子”现象不仅仅具有个案的特殊性,而是作为反复持续出现的社会事实,需要得到解释。其中,教育在社会流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教育与社会流动本身概念的模糊性与比较框架的不同,使得教育能否实现社会流动的话题变得宽泛,难以明确回答。本研究将“教育”聚焦为“学业过程”,将“社会流动”聚焦为弱势阶层子女突破社会阶层限制,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本研究以当代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业过程为例,提出教育愿望、考试形式、家族资源、科技力量四个社会文化要素。它们蕴含在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有可能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行为,支撑弱势群体克服社会阶层困境,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刘谦陈颖军
关键词:社会流动随迁子女
由死亡范式演进看中国安宁疗护问题被引量:5
2022年
安宁疗护是一项支持临终者及家属追求有尊严地离世的社会实践。对安宁疗护模式的探索逐渐成为一项热点议题。尽管传统上百姓谈生忌死,但不可否认临终与离世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范式”也有着其历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大体逐步形成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三种死亡范式。在工业社会以前的传统死亡范式下,人们将死亡镶嵌在社区中,与之“共处”;随着生产力发展,科学理性引吭高歌,医学迅猛发展,催生现代死亡范式。死亡被视为医学的失败而被“遮蔽”;当社会具有足够的后现代特质时,死亡范式也进入了后现代范式:在多种形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前,医学技术的限度逐渐被揭示。同时在个体主义申张下,人们再一次聚焦死亡。死亡议题由此“复活”。人们意欲将个体意志渗透到临终阶段,追求自我表达与确认。安宁疗护正是卷裹在后现代死亡范式中的社会实践。当代中国在社会结构、个体存在方式与风险特征等方面,为后现代死亡范式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同时,人口老龄化、癌症高发等现实导致的死亡压力,加之现代医疗体系和后现代死亡范式之间的深层张力,共同构成我国探索安宁疗护道路的社会动力。
刘谦申林灵秦苑
关键词:安宁疗护社会动力
“突然离世”的安宁疗护实践困境与对策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呈现目前中国安宁疗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新发传染病引发“突然离世”为例,剖析当下安宁疗护实践与“突然离世”临终关怀需求在社会机理.上的矛盾。它体现在不同的时间资源框架、个体与集体的张力,以及人类脆弱性的社会隐喻以生命终结的方式得以突显。提出安宁疗护理念不应被特定工作模式和离世类型所束缚,而应拓展其内涵与外延,应对各种形态的生命终结,以更灵活、更本土化、更可行的方式,支持逝者与家属构建生与死的辩证转换意义,提升社会和谐与凝聚力。
刘谦王徳林
关键词:安宁疗护
“是否更幸福?”——有关新生代流动人口生活感受的定量与定性尝试性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解读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合状况,应该去倾听他们从总体上对在流入地的生活感受的评价。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融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幸福感受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感受不幸福的比例只占少数,绝大多数新生代流动人口能够接受目前的生存状状态。受教育程度、是否与家人同住、社会交往状况等是影响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感受的主要因素。同时,在流入地的生活感受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未来来生活规划密切相关。并且应对改善新生代流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刘谦邹湘江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