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辉

作品数:14 被引量:455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数值模拟
  • 4篇热带
  • 4篇海气
  • 4篇副热带
  • 4篇值模拟
  • 3篇气候
  • 3篇气相互作用
  • 3篇海气相互作用
  • 3篇副热带高压
  • 3篇北半球
  • 2篇阻高
  • 2篇位涡
  • 2篇海气耦合
  • 2篇海气耦合模式
  • 2篇副高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东太平洋
  • 1篇冬季风
  • 1篇瞬变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作者

  • 14篇刘辉
  • 10篇吴国雄
  • 4篇俞永强
  • 3篇刘屹岷
  • 3篇张学洪
  • 2篇金向泽
  • 2篇曾庆存
  • 2篇刘平
  • 2篇李伟平
  • 1篇王在志
  • 1篇薛纪善
  • 1篇郭裕福
  • 1篇孙菽芬
  • 1篇尉艺
  • 1篇王标
  • 1篇石广玉
  • 1篇刘厚赞

传媒

  • 8篇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2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维持
刘辉
关键词:北半球数值模拟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Ⅲ:凝结潜热加热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高被引量:183
1999年
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降水所致凝结潜热影响副热带高压带断裂的物理机制。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尺度分析指出,强的对流凝结加热的垂直梯度的变化,导致副热带地区对流层高层和中低层的高低压分布呈现出反位相。数值试验证实凝结潜热是决定东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关键因素:东亚季风降雨所致凝结潜热加热使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加热中心西侧,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加热中心东侧。通过定常波的传播,副热带地区的凝结潜热加热对中高纬天气的形成和维持有一定影响。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刘平
关键词:西太平洋
东亚持续强冬季风影响赤道海表温度初始异常的数值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00年
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 ,文中指出在强东亚季风期间不仅在欧亚大陆和北印度洋出现强大的反气旋环流异常 ,而且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在北太平洋西部和西北部形成异常气旋式流场 ;在其东南部产生异常反气旋式流场。在这种流场异常的驱动下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加强 ,海面升高 ,海表温度上升 ,赤道中东印度洋和东太平洋东风加强 ,海面降低 ,海表温度下降。证明由于海表温度异常及海表温度变化趋势存在积分关系 ,因此持续的强东亚冬季风所强迫的沿赤道海表温度变化趋势的上述分布的强讯号可以在海洋中存在近一年之久 ,为尔后赤道太平洋 ENSO事件的可能发展提供初始条件 。
吴国雄尉艺刘辉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海表温度异常冬季风数值模拟
时变涡动输送和阻高形成──1980年夏中国的持续异常天气被引量:59
1994年
1980年6至8月发生在中国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南方低温洪涝及北方高温干旱天气与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在东北亚持续发展维持有关。本文研究了时变天气系统的输送过程在强迫阻高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源于欧洲强斜压带上的天气尺度扰动在东传过程中出现动能转化。这种转化满足双向法则:在向小尺度系统转化的同时,还向时间平均西风急流及大尺度的阻塞系统输送能量。位涡分析也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着急流轴南侧的反气旋式平均位涡和北侧的气旋式平均位涡,并在急流分流区下游激发出高纬强烈的反气旋性涡度增长和相应的正变高。研究表明,这种波流相互作用激发阻高增长的过程比著名的1976年夏西欧阻高的发展还强烈得多。因此,在研究中国北方的持续异常天气形势时,除了注意热带、副热带系统的动态外,还必须注意欧洲及西亚地区强斜压带的发展及其上天气尺度系统的传播和输送特征。
吴国雄刘辉陈飞赵宇澄卢莹
空间非均匀加热对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影响II:陆面感热与东太平洋副高被引量:94
1999年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指出,北美陆地的表面感热通量是决定该地区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其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夏半年陆面感热加热是导致1000 h Pa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500 h Pa 北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刘屹岷刘辉刘平吴国雄
关键词: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维持Ⅱ:瞬变扰动强迫和平均流位涡平流的形成被引量:9
1995年
着重探讨大西洋阻高和东亚阻高个例中瞬变扰动位涡(涡度)输送强迫和太平洋阻高中平均流位涡平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扰动在阻高西南部西风分流区因形变而产生的扰动拟能向更小尺度串级过程,并不是扰动位涡输送强迫形成的必要机理。扰-流相互作用在阻高西(北)部非分流气流中也十分显著。数值试验表明,这一相互作用也可能是扰动强迫作用形成的机理。而青藏高原和附近海陆对比的强迫作用则可能是太平洋阻高中平均流的位涡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比分析表明,阻高维持机制的地域性差别可能与其上游(如青藏高原地区、落基山脉)地形和热源强迫作用不同有关。
刘辉曾庆存吴国雄
关键词:位涡北半球瞬变扰动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0
1998年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刘厚赞刘辉俞永强
关键词:海底火山厄尔尼诺事件数值模拟海气相互作用
谱模式中负地形的处理与东亚副热带气候的模拟被引量:4
1999年
谱模式中负地形对气候模拟有来重干扰。本文重新处理IAP/LASG GOALS模式地形及海陆分布,通过对比新旧地形强迫下数值试验的结果,揭示了原有GOALS/LASG 气候模式对西太平洋副高模拟中存在的系统偏差与(30°N,120°E) 长江口附近的负地形及纬向地形谷有关。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CMAP 综合分析资料比较表明,新的地形方案减弱了负地形效应,使东亚气候,如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夏季降水的模拟得到明显改善。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
关键词:谱模式副热带高压热带气候
冬季北太平洋海表热通量异常和海气相互作用——基于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长期积分的诊断分析被引量:28
1998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长期积分所给出的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太平洋海表湍流热通量(潜热和感热)异常及其对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影响,并比较了海表热通量诸分量和海洋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对SST变化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冬季热带外海洋上的湍流热通量是影响SST的主要因子,但在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平流作用也不可忽视。冬季热带外海洋向大气释放的潜热和感热通量与SST倾向(而不是SST本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这同Cayan和Reynolds等利用COADS资料和NCEP资料同化模式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模式诊断的结果支持这样一种看法:和热带海洋不同,冬季热带外海洋上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地表现为大气对海洋的强迫作用,而不是相反。模式给出的SST倾向的第一个EOF分量及其与海平面气压场的相关特征同Walace等从观测资料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冬季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西太平洋),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SST的异常,而这种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它对湍流热通量的强烈影响来实现的。
张学洪俞永强刘辉
关键词:湍流热通量北太平洋海气耦合模式
北半球阻塞高压的维持Ⅰ:准地转和Ertel位涡分析被引量:17
1995年
从北半球不同地区的4个阻塞高压个例,研究了阻塞高压维持机制及其地域性差异。对阻塞高压区域300hPa时间平均准地转让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的分析表明,该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在2个太平洋阻高个例中,时间平均流的位涡平流使低位涡向阻高西北部输送,从而有利于位涡低值区经向度的维持;时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抵消平均流作用的倾向,从而对位涡低值区的维持起耗散作用。在大西洋和东亚阻高个例中,平均流的位涡平流使低位涡区向东移动,而时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抵消平均流位涡平流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位涡低值区在原地稳定维持。以上主要是相对涡度输送的差异所致。等熵面Ertel位涡分析表明,阻高区域330K时间平均等熵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与300hPa时间平均准地转位涡低值区的维持机制十分相似,从而表明以上等压面准地转位涡分析可以近似用来代表等熵Ertel位涡分析。
刘辉吴国雄曾庆存
关键词:位涡北半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