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运泉

作品数:15 被引量:118H指数:5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电针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解剖学
  • 3篇苯丙胺
  • 3篇丙胺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人胎
  • 2篇酸性蛋白
  • 2篇皮质
  • 2篇剑突
  • 2篇胶质
  • 2篇海马
  • 2篇海马结构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胆碱
  • 1篇胆碱能

机构

  • 14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嘉应学院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15篇刘运泉
  • 6篇宿宝贵
  • 6篇潘三强
  • 4篇郑达人
  • 3篇戴颖
  • 3篇关粤玲
  • 3篇刘钦
  • 2篇丁建新
  • 2篇李仲购
  • 1篇吴盾
  • 1篇徐达传
  • 1篇湛湘丽
  • 1篇董炘
  • 1篇陈鸿儒
  • 1篇姚大卫
  • 1篇梁荫基
  • 1篇沈伟哉
  • 1篇周裕清
  • 1篇韩辉
  • 1篇张洁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暨南大学学报...
  • 3篇解剖学研究
  • 1篇现代康复
  • 1篇解剖学报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广东解剖学通...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0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碱能神经元和P物质样、脑啡肽样纤维在人胎脊髓中间带的发育与定位
1991年
收集死亡人胚胎40例,妊娠龄5—40周。取脊髓胸段,恒冷箱切片,厚25—35μm,分别以Kamovsky—Roots法和PAP法显示脊髓中间灰质带含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胆碱能神经元和P物质样(SP—L)、脑啡肽样(ENK—L)纤维的定位分布。结果发现AchE阳性神经元,最早见于第5周中间带外侧核本部(ILP)。6~8周,阳性神经元则明显见于侧索核(ILF)、中介核(IC)和中介核室管旁部(ICPE)等各核群。AchE阳性神经元的活性反应强度随胎龄增长而增强。SP—L和ENK—L阳性纤维最早见于第8周中间带的外侧份,位于套层与缘层之间,相当于ILP的原基部。9~13周,阳性纤维亦向内延伸。至14周,阳性纤维在ILP、ILF和IC等部位已有明显的增加。26周,上述核群和ICPE均见阳性纤维网织成丛状分布。实验证明,人胎脊髓中间带的AchE阳性神经元和SP—L、ENK—L肽能纤维,均出现于胚胎早期,且AchE神经元的出现要比SP—L、ENK—L肽能纤维大概早1/10孕期。
罗知彬郑达人关粤玲沈伟哉刘运泉姚大卫
关键词:P物质脑啡肽人胎
Brodmann 6层皮质出现前人胎视皮质(17区)细胞构筑的发育——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1990年
本实验取材自14例人工流产的正常人胎,胎龄13~32周,坐高(CR)8.3~33cm。于大脑半球距状裂中部,作冠状切面扫描电镜观察。在胎龄13周(CR8.3cm),17区脑壁从内向外由脑室带、脑室下带、中间带、皮质板、缘带组成。随着胎龄增长,上述5带发生一系列变化,1.脑室带逐渐变薄,细胞分裂活动逐渐减少,最后分化为单层的室管膜上皮。2.脑室下带和中间带逐渐被纤维束取代而成白质。3.皮质板随胎龄增长而增厚并分化,胎龄21周(CR20cm)时,皮质板下部首先出现第Ⅵ、Ⅴ层;23周(CR22cm)时,皮质板中部出现第Ⅳ层;26周(CR25cm)时,皮质板上部出现第Ⅲ、Ⅱ层。4.缘带原位分化为第Ⅰ层。
郑达人罗治寰关粤玲罗知彬刘运泉
关键词:细胞构筑扫描电镜人胎
苯丙胺对大鼠行为及血清IL-2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苯丙胺对大鼠行为及其血清IL-2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80~100g)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5mg/kg苯丙胺)、中剂量组(2.5mg/kg苯丙胺)、高剂量组(5.0mg/kg苯丙胺)和对照组,肌肉注射苯丙胺,观察不同处理后大鼠的行为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的含量。结果①大鼠刻板行为评分,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无异常反应,不同剂量的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用药组3个剂量大鼠血清IL-2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本实验剂量的苯丙胺对大鼠有神经毒性,但对大鼠血清IL-2没有明显影响。
刘钦潘三强刘运泉张洁宿宝贵
关键词:苯丙胺白介素-2
剑突的临床解剖研究被引量:3
1994年
在20具童尸,108具成尸标本上对剑突和剑突区的血管神经配布进行了解剖观测。1.剑突的长度为48.3±0.8mm,宽度18.2±0.7mm,厚度2.5±0.1mm。剑突呈分叉者21例占16.4%;不分叉者107例占83.6%;剑突有孔者50例占39.1%;剑突末端居中者52例占40.6%;偏左侧者49例占38.3%,偏右侧者27例占21.1%。2.剑突与胸骨体的连结:软骨结合者100例占78.1%;骨性结合者28例占21.9%。3.胸骨下角度数为61.0±1.0°。4.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在剑突旁垂直下行,距离前正中线为26.0±5.0mm。文中探讨了剑突的临床意义。
刘运泉李仲购郑达人丁建新
关键词:剑突胸骨解剖学
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结构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苯丙胺对大鼠海马结构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1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43只,生理盐水组43只和苯丙胺组44只。苯丙胺组给予大鼠每天肌肉注射O.5mg/kg剂量的苯丙胺1次;生理盐水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处理。用水迷宫训练苯丙胺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定性和定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的表达。结果:苯丙胺组和生理盐水组海马各亚区的GFAP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值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苯丙胺组的灰度值最低;苯丙胺组大鼠海马结构内GFAP蛋白表达量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苯丙胺组内海马结构GFAP蛋白表达量在模型42d内,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苯丙胺可引起大鼠海马结构GFAP表达显著升高。
刘钦刘运泉宿宝贵
关键词:苯丙胺海马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10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1,3,7,14d4组,缺血1,3,5,7,14d+电针4组,每组8只,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缺血+电针组大鼠的足三里、内关,再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缺血及电针对IL-6表达的影响。结果:放射免疫分析显示,在正常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清IL-6呈基础水平表达。缺血后IL-6表达迅速增加,1d达高峰,缺血1d,3d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28,2.984,P<0.01)。脑缺血后3,7d,缺血组和相应时间点缺血+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22,2.484,P<0.05)。结论:电针提高血清IL-6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戴颖刘运泉潘三强宿宝贵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血清白细胞介素-6放射免疫分析
枕动脉的临床解剖学
1995年
在44例成人头颅材料上对枕动脉走行分三段调查.第一段位于颈动脉三角内.长2.9±0.4cm,分出脑膜支、肌支;第二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深面,长5.8±0.5cm,分出乳突支、耳支、降支、颅后支,第三段是枕动脉浅出点至上横线的头皮支.长11.7±1.3cm,一般分为Ⅱ主支型(占75%).枕动脉起始部外径3.1±0.2mm;浅出点(A点)外径2.8±0.4mm;头皮支的B点外径2.1±0.2mm、C点1.7±0.4mm、D点2.0±0.3mm 、E点1.6±0.4mm.对头皮支的分型分布提出了体表定位方法.结合临床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李仲购刘运泉潘三强郑达人
关键词:动脉枕动脉临床解剖学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改进被引量:67
2005年
刘运泉戴颖
关键词: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手术创伤
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区和血清IL-6表达的调节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IL-6在脑缺血区和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相应组大鼠,再利用免疫组化SP法、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缺血及电针对IL-6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IL-6免疫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表达增加,3d达高峰,平均细胞数为(28.15±6.08)个/0.375mm2;血清IL-6水平也升高,1d达高峰,浓度为(103.79±13.65)pg/ml。电针可明显提高IL-6的表达。缺血+电针组与缺血组比较,缺血+电针1、3d组的IL-6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缺血+电针3、7d组的血清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上调IL-6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戴颖刘运泉潘三强宿宝贵
关键词:脑缺血白细胞介素-6电针细胞因子
“OALL”型颈椎病(附18例临床疗效报告)
1989年
1982年4月至1986年11月,我们共诊治750例颈椎病,有150倒在颈椎侧位X线照片中发现颈椎前纵韧带骨化(OALL)占20%,男79例,女71例,其表现状态分为单骨化、双骨化、多骨化、单鸟嘴、双鸟嘴、骨挢、跨跃及混合八个类型;在150例中,132例无吞咽困难,18例产生不同程度之吞咽困难,(占本组总颈椎病数为2.4%)其中8例有严重吞咽困难。同时合并气管刺激,及压迫、上胸部闷胀、胸部不适、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及间歇性呼吸困难,占12%。我们通过钡剂食管造影、CT、及用GIFP_3型食管内窥镜检查,以资确诊。10例进行非手术综合治疗,余8例固症状明显,经足够的保守治疗无效而施术。本文讨论了:(一) “OALL”型颈椎病的命名,我们通过生理解剖、生物力学,典型X线改变、明显临床症状等说明发病原因,并提出“OALL”型颈椎病的命名依据。(二) “OALL”型颈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与食管癌、骨赘、第二次骨化中心未愈合及颈椎类风湿病作鉴别。(三) “OALL”型颈椎病的治疗,除非手术外,本组手方法有:①单纯骨化块切除术者1例,②“OALL”块切除加病椎椎间盘切除加椎间植骨术者3例,③“OALL”块切除加病椎椎间盘切除加椎后骨刺刮除加椎间植骨术者4例。8例手术皆收到满意效果。
陈鸿儒周同轼董炘刘运泉
关键词:颈椎病前纵韧带骨化食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