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懿
- 作品数:35 被引量:32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阜外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2452例行PCI的女性冠心病患者,比较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905)与非早发(发病年龄>60岁)组患者(n=1547)的临床特点以及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预后。结果:与非早发组比较,早发组中患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及三支病变的比例较低,有冠心病家族史及单支病变的比例较高(P均<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早发组与非早发组比较,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vs 12.0%,P>0.05);早发组全因死亡(0.4%vs 1.9%)和脑卒中(0.9%vs 2.3%)发生率低于非早发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是介入术后2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352,95%CI:1.146~9.801,P=0.027),且陈旧性心肌梗死(HR=3.125,95%CI:1.322~7.385,P=0.009)、脑卒中病史(HR=2.246,95%CI:1.040~4.851,P=0.039)、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HR=6.074,95%CI:2.120~17.401,P=0.001)均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好的心功能是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HR=0.947,95%CI:0.908~0.988,P=0.011)。结论: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非早发女性患者存在差异;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均低于老年女性患者;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年龄是女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2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唐晓芳宋莹许晶晶王欢欢姜琳蒋萍姚懿赵雪燕高展高立建张茵陈珏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冠心病女性临床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构建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建立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临床危险因素评分,指导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的5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血栓弹力图。将血栓弹力图最大凝块强度(TEG-MAADP)>47mm定义为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利用患者临床常用指标筛选与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临床指标纳入血小板高反应性危险评分模型,依据比值比(OR)赋予相应分值。结果 547例患者中230例(42.05%)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TEG-MAADP值高于非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56.16±6.57)mm vs(26.43±13.88)mm,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75岁)、女性、合并糖尿病是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OR值权重赋予高龄(>75岁)3分,女性和合并糖尿病各赋2分,分值范围0~7分。依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0~2分组、3~5分组和6~7分组,结果显示3组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分组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低于3~5分和6~7分组[(37.79±18.45)mm vs(50.04±15.91)mm vs(56.50±15.78)mm;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得分>2分能有效预测是否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79~0.675,P<0.001)。结论临床风险评分能帮助快速识别可能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患者,从而指导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
- 姚懿何晨唐晓芳宋莹许晶晶蒋萍王欢欢姜琳赵雪燕高展杨跃进乔树宾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性危险评分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早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其PCI术后远期预后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并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早发与非早发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724例,其中符合AMI诊断标准者1920例,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0岁,女性≤60岁)及非早发AM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发AMI的影响因素。观察终点为:(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和支架内血栓;(2)出血事件。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2、5年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920例AMI患者,年龄(56.5±11.3)岁,男性1612例(84.0%)。早发AMI组701例,非早发AMI组1219例。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合并症、炎症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OR=1.06,95%CI 1.01~1.10,P<0.01)、甘油三酯(OR=1.47,95%CI 1.14~1.90,P<0.01)、血尿酸水平(OR=1.02,95%CI 1.01~1.04,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OR=0.33,95%CI 0.14~0.78,P=0.01)、高血压病史(OR=0.72,95%CI 0.56~0.93,P=0.01)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结果显示,与非早发AMI组患者比较,早发AMI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5年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发生率均较低;早发AMI组出院5年的MACCE及卒中发生率较低,而出血的发生率较高(P均<0.05)。结论代谢异常包括高体重指数、高甘油三酯、高血尿酸、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早发AMI的独立影响因素。早发AMI患者PCI术后5年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非早发AMI患者。
- 许晶晶姜琳宋莹姚懿贾斯达刘越袁德山李天瑜陈珏吴元张峻陈纪林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心肌梗死早发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 中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PEAR1基因多态性对中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编码PEAR1蛋白的PEAR1基因多态性对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冠心病...
- 姚懿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疗法血小板反应性基因多态性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研究评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及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3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4 293例SCAD患者,空腹12 h后采血检测PDW,按PDW值三分位分为3组,即PDW≤11.4%组(1 402例)、11.4%〈PDW≤12.9%组(1 441例)和PDW〉12.9%组(1 450例),并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MI)、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和卒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W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DW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DW≤11.4%组、11.4%〈PDW≤12.9%组和PDW〉12.9%组比较,糖尿病、体重指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年龄、性别、肾小球滤过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PDW组之间,术后无再流、冠状动脉病变SYNTAX积分、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W与SCAD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OR=0.994,95%CI 0.961~1.029,P=0.73)。Cox回归分析表明,PDW是2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42,95%CI 1.031~1.497,P=0.022),但PDW不是2年MACCE的危险因素(HR=1.000,95%CI 0.952~1.050, P=0.993)。结论PDW与PCI患者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无明显相关性。PDW水平与SCAD患者心原性死亡存在独立的关联。
- 蒋萍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唐晓芳姚懿姜琳王欢欢张雪刁晓琳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小板活化血管成形术
-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远期预后的价值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219)比34.5%(715/2074)]、吸烟[53.3%(1183/2219)比57.0%(1182/2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219)比5.4%(112/2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 蒋萍宋莹许晶晶马元良唐晓芳姚懿王欢欢杨跃进高润霖乔树宾徐波袁晋青张茵
- 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冠状动脉心脏病心源性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7年
- 目的探讨CYP2C19等位基因突变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等位基因携带者服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产生的抗血小板作用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在阜外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氯吡格雷组221例,替格瑞洛组12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检测CYP2C19基因636及681位点的基因型,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患者PCI术后24~48 h的血小板功能,并以血栓弹力图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TEGADP)反映血小板功能。结果氯吡格雷组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为42.1%(93/221),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为57.9%(128/221);替格瑞洛组快代谢型为38.1%(48/126),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为61.9%(78/126)。两组CYP2C19基因各基因型携带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总TEGADP(63.08±27.78比78.08±25.62,P〈0.001)、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TEGADP(68.16±25.17比82.79±22.45,P=0.002)、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TEGADP(59.38±29.06比75.15±27.15,P〈0.001)均低于替格瑞洛组。氯吡格雷组快代谢型TEGADP明显高于其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P=0.02)。替格瑞洛组的快代谢型TEGADP与其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CYP2C19基因突变在本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中发生率高达50%以上。CYP2C19基因突变的患者,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降低。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作用强于氯吡格雷,且这一作用不受CYP2C19基因突变的影响。
- 许晶晶唐晓芳宋莹徐娜姚懿吴元张峻高展陈珏高润霖杨跃进袁晋青
- 关键词:药物洗脱支架单核苷酸抗血小板药物
- 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性别差异及其对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中各组成部分在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和代谢异常因素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早发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12月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共6431例,选取≤50岁男性(n=1154,男性组),≤60岁的女性(n=404,女性组)。收集并分析2组的基线资料和5年的随访资料。结果男性组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例高于女性组,其中肥胖(32.2%比23.5%)、高甘油三酯(TG)血症(54.0%比45.0%)和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症(73.2%比34.7%)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组(P<0.001或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1.650,P<0.001)、高TG血症(OR 1.592,P<0.001)和低HDL-C(OR=1.707,P<0.001)与男性早发ACS呈正相关;而冠心病家族史与女性早发ACS呈正相关(OR=1.535,P=0.003)。5年随访结果显示,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1.851,P=0.006)、低HDL-C血症(HR=2.146,P=0.001)和术前SYNTAX评分(HR=1.030,P=0.001)是男性早发ACS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血症(HR=2.082,P=0.010)是女性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发ACS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存在性别差异,肥胖、高TG血症和低HDL-C等代谢异常与男性早发ACS有关,而冠心病家族史则与女性早发ACS相关。代谢异常是早发ACS患者PCI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
- 许晶晶宋莹朱佩贾斯达姚懿袁德山赵雪燕李建新高润霖杨跃进徐波袁晋青
-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代谢综合征预后
- 阿司匹林抵抗与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及血栓烷A2受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血栓烷A2受体(TBXA2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大于7天的冠心病患者2 881例,选择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标准的患者作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组),共166例;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服药后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核酸内切法(PCR-RFLP)检测COX1、COX2、TBXA2R的基因多态性。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约为5.76%(166/2 881)。三个基因共8个tag SNPs位点[COX1(rs3842788、rs4273915、rs7866582);、COX2(rs3218625);TBXA2R(rs2238630、rs2238631、rs2238633、rs3786989)]野生型、杂合子及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服药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不高。COX1、COX2以及TBXA2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 许晶晶唐晓芳姚懿徐娜张佳慧马元良宋莹袁晋青
-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基因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疗程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DAPT)疗程与标准疗程相比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且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5岁、行DES置入且术后1年内未发生不良事件。根据DAPT疗程将患者分为3组:标准DAPT疗程组(11个月≤DAPT疗程≤13个月)、延长DAPT疗程组(包括13个月24个月组)。分别于出院1、6个月,1、2和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或卒中。比较3组患者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DAPT疗程对患者5年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562例患者,年龄(70.8±4.5)岁,女性398例(25.5%)。其中标准DAPT疗程组467例,13个月24个月组411例。采用标准DAPT疗程和延长DAPT疗程者分别占比29.9%(467/1562)和70.1%(1095/1562)。5年随访结果显示,13个月24个月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率[4.1%(17/411)比8.6%(40/467),P=0.008]均低于标准DAPT疗程组。13个月24个月组分别为19.3%(90/467)、12.3%(84/684)、20.2%(83/411),P<0.001]。3组间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标准DAPT疗程为对照,延长DAPT疗程至<13~24个月与MACCE(HR=0.601,95%CI 0.446~0.811,P=0.001)、全因死亡(HR=0.568,95%CI 0.357~
- 许晶晶朱佩宋莹袁德山贾斯达赵雪燕姚懿姜琳徐娜李建新张茵宋雷高立建陈纪林乔树宾杨跃进徐波高润霖袁晋青
- 关键词:双联抗血小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